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采用X-衍射(XRD)和偏光显微镜(PLM)的方法对马蹄寺石窟群、天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壁画颜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报道了炳灵寺明代壁画颜料的种类,对比讨论了三处处石窟颜料的种类和特点,特别报道了炳灵寺明代壁画颜料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奇康湖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曾到此地挖掘遗址和窃取壁画.洞窟分为南北两寺,南寺有7窟,北寺有4窟,洞窟形制与组合各不相同,壁画破坏较重.但残存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3.
瞿坛寺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 ,由于年久失修 ,古建筑以及壁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揭示了青海瞿坛寺西斜廊壁画病害原因 ,论述了壁画的修复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术界对太原多福寺壁画艺术风格的研究尚未定论。学者柴泽俊先生曾撰文指出,多福寺大雄宝殿壁画是以明间为中轴线,东西两壁壁画是由两组画师竞争献艺共同完成。为进一步研究和界定多福寺壁画绘画及其风格倾向提供了借鉴和研究思路,然此观点仅为直观推论,尚缺乏实证。现以此观点为研究出发点,依据文献记载,从壁画现状、结构布局、题材内容、绘画风格、粉本和图像特征角度进行详实论证,证明东西两壁壁画确有差异,应是两组画师共同完成的,且西壁画师更技高一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炳灵寺第70、126、128、132窟壁画内容、功德主等方面信息比对,结合第70窟石刻题记及格鲁派在炳灵寺的佛教活动情况,认为第70、126、128、132窟壁画绘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是由王苗、王秉仪、甘应惩、锁定、罗氏等家族成员出资绘制的,为格鲁派系壁画。  相似文献   

6.
<正> 唐代是中国壁画艺术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佛寺壁画是其极为发达的一个类型。从形式上看,唐代佛寺壁画可大分为二:其一为绘于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建筑上的寺院壁画,一般说来,它的作品主要分布于寺院之殿、堂、廊、庑及山门等壁上;其二为绘于具有印度、西域地区特点的石窟寺壁上,由于建筑样式的差异,它的作品主要分布于窟之四壁及窟顶上。在唐代佛寺壁画研究上,以敦煌壁画为中心的石窟寺壁画研究,前人耕耘甚多,成果亦颇富,但于唐代  相似文献   

7.
炳灵寺石窟第3窟藏传佛教壁画内容和年代,在学术上争议比较多,一个时期以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窟壁画的绘制年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课题组通过对壁画中藏传佛教祖师像的研究,探讨了第3号窟壁画的绘制年代,提出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炳灵上寺是炳灵寺石窟的一部分,属藏传佛教寺院,有一定数量和研究价值的藏传佛教文物。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加之交通不便,过去鲜为人知。1997年8月炳灵寺文物保管所组织了对上寺的文物普查,进行了龛窟的统一编号,现将石窟壁画、雕塑、藏品和有关资料整理刊布,以供研究,并对上寺的文物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炳灵寺石窟包括上寺、下寺和洞沟区三部分。现存洞龛216个,壁画约1000平方米,造像近800尊。开创于西秦,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至明,历代续有开凿修缮。特别是第169窟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窟内保存着我国石窟中最早的造像题记和西秦时代的造像及壁画,反映了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风格特点,为我国石窟断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由王亨通、杜斗城主编的《炳灵寺石窟研究论文集》收录了自50年代以来至今天空炳灵寺石窟的论文、介绍60余篇,由炳录寺文物保篇所编印…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蒙元时期文献、图像资料和元代石窟寺壁画等,对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形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形制与蒙元时期流行的矮床及宝座相似,但也有区别。此外,文章从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形制、绘画风格、榜题书写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坐具大概流行的年代为15—16世纪。  相似文献   

11.
孙奇逢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易》旨在用《易》以治身、治家与治国平天下。“天下之道莫善于相反而相交以为用”,是矛盾对立统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安危相随、泰否相因,始终都是“反交为用”的。所以,他提醒人们要泰不忘否。即便事已得凶,亦当仍使之趋吉,犹“逆挽而进之者,此《易》道之用与造化侔,而圣人作《易》之功亦与天地并也。”  相似文献   

12.
高等代数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两类难点:一类是跨章节的难点知识.这类难点的主要问题是分布零散,学习时抓不住重点和主线,化解这类难点最有效的方法是对相关章节内容进行梳理、研究、总结及拓展;另一类则是抽象易混淆的难点知识.这类难点的主要问题在于抽象难懂并且容易混淆,学习时常常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印证.而攻克这类难点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抽象知识的直观化,把代数知识与几何直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三生教育”关乎人生整体,触及人生根本,因而它本应置身于哲学的审视之下,这是极重要之前提。以此审视当知: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唤起人们对人的生命的尊严、高尚和神圣的自觉,核心是理解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生存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学会生存,核心在于帮助受教育者理解人的生存活动的创造性和历史性;生活教育乃人文教育,实质在于引导和启迪人们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意义,其关键当在以文化提升人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行动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或者说,教育是一种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教育的基本问题,是论证教育的目的及其内在价值问题。或者说,有价值的教育目的的确定与追求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认识"存在"的普遍规律问题。教育哲学,是哲学与教育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的学问。重点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和人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在教育进程中产生的哲学问题。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论证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即对于教育的普遍规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市州电大,怎样在30多年办学历史积累的基础上,转型、创建、升级为现代市州开放大学?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谋划、实施、推进转变创新。只有精心谋划、积极实施、着力推进转变创新,才能正确引领、有力推动、逐步实现学校事业转型升级。一要推进教育理念转变创新;二要推进发展战略转变创新;三要推进建设思路转变创新;四要推进教学资源转变创新;五要推进教师队伍转变创新;六要推进管理体制转变创新;七要推进运行机制转变创新;八要推进经营方略转变创新;九要推进文化建设转变创新;十要推进办学影响转变创新。  相似文献   

16.
儒、道、佛三家的修养观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儒家修养目的是成德成人,修养依据是礼义规范,修养态度是积极修为,修养方法是内省外求;道家修养目的是与道合一,修养依据是循顺自然,修养态度是消解人为,修养方法是致虚守静;佛家修养目的是成佛涅槃,修养依据是佛法戒律,修养态度是虔诚救度,修养方法是定慧双修。三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修养实践。  相似文献   

17.
The struggle to become lucid is at the heart of The Myth of Sisyphus. To understand the absurd is to understand that the fit between our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itself is fraught with uncertainty; lucidity is the elucidation of the absurd. To be lucid is to revolt against the type of certainty that leads to suffering; to revolt against philosophical suicide. Camus teaches us the intellectual humility that stays hands; there is no reasoning that justifies suffering. If it is granted that the ability to recognise and respond to our own and others suffer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eing human, and the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humans, then lucidity, in so far as it holds promi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an ability, has the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知识与德性     
知识与德性在现代发生了分离,这是知识与德性双重堕落的必然结果,而其根本在于知识的堕落。弥合知识与德性的唯一途径是回归古典精神,这意味着回归古典的知识与德性,首先是回归古典的知识,即古典哲学。古典知识和德性的目的都是人的完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著名论断"德性即知识"的涵义。知识堕落集中表现在知识的分裂上,其结果不仅是德性的败坏,而且表明德性是不可能的。知识与德性的分离最令人震惊的表现就是哲学家的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19.
大学对于学生最主要的意义是扩大眼界、提高见识,使人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更高洁的人生境界,有丰富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因此,大学首先要带给学生的是现代文明的教养;其次是发展学生的洞察力、鉴赏力和批判性的思考力;第三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终,要帮助学生获得作为知识分子的品格。为此,大学应该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20.
休谟难题:能否从“是”推出“应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如何"是客体的"事实如何"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是"事实如何"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如何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它们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因此,"应该如何"是通过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从"事实如何"产生和推导出的:"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符合;"不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不符合.这就是"应该如何"的产生和推导过程,这就是破解休谟难题之谜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