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和写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读是由外到内的理解吸收,写是由内到外的理解表达。“理解”是读写转化的联系纽带。读写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我们必须把读写转化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探索读写转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体会。一、读写转化的基本途径1、解题审题的转化。一般说来,阅读时解题能力强的学生,作文时审题能力也较强。因此,我们既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时的解题能力,又要注意把这种能力及时转化到习作市题上去。如学了《小木船》,可让学生习作《一支铅笔》,引导学生分析物与人之间的联…  相似文献   

2.
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过程。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谈写对应性,也是谈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记、读、写各项能力迭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过程。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谈写对应性,也是谈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记、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过程.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谈写对应性,也是谈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记、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既相对独立,又联系密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阅读教学向写作进行渗透迁移,对初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一、进行认知调整,做好迁移准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有助于写作,写作又能加深对阅读的理解。从认知角度看,阅读是由外而内的吸收过程,写作是自内而外的释放过程,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整体,是一体两面,如果教学中读归读写归写,不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也不利于母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语文专家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众所周知,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输入吸收,写是输出表达。但现行的阅读教学重理解轻运用,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运用能力,读和写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语言的“成活率”低。我们追求的是阅读和作文形成一体,无光云影共徘徊,读写之间互相促转化,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因写而读,读写结合,实现语文教学“1+1〉2”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读写结合"体现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理念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读写结合"实践体现了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丁有宽的"读写结合"理论告诉我们:读和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倾吐表达。学生可以借鉴平时阅读的文章和作品,结合书中传授的写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阅读是吸收,是作文的基础,好像蜜蜂采花;写作是倾吐,好像蜜蜂酿蜜。学生只有理解了才会表达,反过来,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吸收理解能力的提高。所以,训练学生的读写结合,应该依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一、课前读写结合课前读写结合,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捕捉对文本的第一感觉,可以有以  相似文献   

10.
读写结合是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反过来促进读。除了像以往传统的阅读课那样,将文本的一般特点与写作技法进行泛泛的链接外,  相似文献   

11.
崔峦曾言:“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读写结合”是一个在中语界很有影响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所谓“读写结合”,是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反过来促进“读”。但是近年来,“读写结合”受到较为普遍的质疑和冷落。有人认为,““读写结合’只不过是把读物作为写作样本,作为一种仿效的对象”,“实质上是以写作为中心,阅读不过是写作的附庸”(章熊);一味“读写结合”,“既挤走了精心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又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思路偏狭,‘读’与‘写’两败…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读写结合问题,有种种实验,大家对读写结合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传统的作法是: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另一种作法是:读什么;写什么;读一篇,写一篇,读的目的是为了写.天津师范大学教科所田本娜(全国小语教研会常务理事)、高恒利同志在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中指出:多读、多写是行之有效的,应该吸取这条传统经验.但是,大量阅读必须要有科学的指导方法,要摸索一条比较科学的读写结合的途径.作者认为:以训练重点带动读写结合,是有指导的多读多练,是比较科学的.为此,作者论述了读写结合的迁移过程——读与写是相互联系的两回事,读与写之间有共同的"联系点".有的教学实验正在探索读写知识和能力的"联系点",并把这些"联系点"作为重点训  相似文献   

14.
陈莉敏 《辅导员》2013,(16):99-100
<正>目前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薄弱,农村小学生尤为明显。每到作文课,教师是黔驴技穷,苦无对策;学生是东拼西凑、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读来更是索然无味。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听、说、读、写四维共进(一)以课为载,迁移运用"读和写"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实现读写结合即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  相似文献   

15.
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由此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写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内化,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抓准读写结合点,才能进行有效的练笔训练,才能使阅读和写作这两件对等而又不相干的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专家言:"语文教学要有效弥补教材阅读与单元习作严重割裂的缺陷,巧妙地架设起课内外读写的桥梁。"[1]的确,读与写是相互促进的,读是由外到内的理解和吸收,写是由内到外的理解和表达,读是写的基础。离开了扎扎实实的读,就谈不到"货真价实"的写;离开了有滋有味的读,"写"也就变成空中楼阁;离开了真正意义上的读得熟,读得深,读得透,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吾手写吾心"。因而,要从"语言、技法、素  相似文献   

17.
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读是基础,写是提高。教学《牧童与画家》一文,要打通"读"与"写"之间的联系,做到教前找点、读中学法、迁移运用,让学生沉入文本,真正理解文本的言语内涵和表达秘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读写结合的效能,让学生读得到位、写得精彩。  相似文献   

18.
读写结合,我的理解就是“随文练笔”,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与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效果。这种练笔属于专题式的单项训练,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又有文本阅读为依凭,因而学生容易上手,练习兴趣浓厚,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读写水平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从阅读教学入手,指导学生在读中学写.以读促写阅读教学既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任务,又肩负着指导学生作文的任务。阅读是一种本领,要指导学生读中学写。必须增强读写结合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读对写的影响及促进作用,把读写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基本训练联系起来,在教任何一篇课文时,都要努力挖掘其中的教学因素,时刻想着指,导学生在读中学写。具体地讲,就是在指一导学生理解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课文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要重视启发学生细心揣摩:这句话,这段话或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研究作者…  相似文献   

20.
读是由外而内的吸收,是理解语言;写是由内而外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要使学生能读会写,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读和写既各有章法、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学生写文章,往往失之于笼统、粗疏,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读得少、读得浅、读得乱。文章要写得好,一定要读得好,吸收消化好。就写论写,捉襟见肘,是下策;以读促写,天地广阔,是上策。读的要求高一点,读得深入、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