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编辑和新闻记者两者都是新闻机构中的业务精英,分别在新闻机构中担任着不同的工作任务,是新闻机构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组成新闻运作的重要核心。新闻编辑与新闻记者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因此,新闻编辑与记者必须严格按照新闻机构内部的工作标准进行工作,并建立两者间的相互协作的关系,以确保新闻机构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不以编辑名家,而以作家立世.但他对编辑工作情有独钟,在他不算太长的生命历程中,曾编辑过至少18种报刊杂志,因此可以说,他的一生与报刊编辑工作有着不解之缘.现介绍其中几种.  相似文献   

3.
考据,是古人做学问的一种技能。新闻编辑同样应具有考据功夫。考据的作用按《辞海》的说法应是“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做出一定的结论。”但是在新闻界如果说编辑要考据些什么,眼下可能是让人哂笑的,因为大家比考据功夫更缺少的是考据意识,在新闻编辑的意识中根本没有考据这样的字眼。这是目前我们一些新闻稿件事实经不起推敲,行文纰漏百出,失实报道不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 《新闻之友》是西安日报社的一个小小的别致的窗口,它创刊于1993年,是研究新闻业务的专业刊物,刚创刊时,名叫《记者之友》,后来因为该刊名面对的读者和作者群似乎有局限才更名为现名的吧。 这是个内部刊物,正因为内部,才显出它的独特。它为编辑、记者以及报界同仁和广大通讯员提供了一个探索新闻改革、研究新闻业务、交流编采经验、了解国内外传媒动态的阵地。它曾发表过省内外新闻界许多朋友的有理论深度、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它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专业新闻工作者和广大通讯员的工作和生活。它不但开设了许多斑斓多彩的小栏…  相似文献   

5.
6.
在讨论抵制假新闻这个新闻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前,有必要回顾进入21世纪后的五年,在我国出现的典型的50条假新闻。这50条假新闻每年都公布在上海的《新闻记》杂志上,前四年揭露假新闻并予以排名,还仅仅是这家杂志一家,而在“评选”2005年的十大假新闻时,就有人民网传媒频道、《新闻记》杂志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三家参与。  相似文献   

7.
今年“3·15”之后两天,《羊城晚报》刊发《新闻也要3·15 2006十大假新闻的背后》专题报道。该专题自揭新闻界短处,批评媒体在曝光厂家商家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自己却屡屡“生产”此类“产品”。笔者认为,假新闻的作者编者当然应予追究,那些转载假新闻、让假新闻广为传播的时事编辑亦应警醒。[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前夕,罗家伦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杂志界》一文,批评矛头直指商务印书馆旗下的《东方杂志》等著名刊物。《东方杂志》内部被迫实行改革,最大的变革就是更换了杂志主编。《东方杂志》新主编陶惺存化名景藏,发表文章回应罗家伦,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办刊观念。本文试将论争中的两个不同办刊观念进行梳理,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对两个阵营的办刊观念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名新记者的困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久前在上海《新闻晚报》发生过一场讨论。该报国内部的新记者李宁源采访回来,有所感触,在内部业务交流刊物上发表了《一名新记者的困惑》,提出了在新闻采访和职业道德面前,新闻记者应当如何选择的问题。《新闻晚报》副主编胡廷楣很快予以回应,撰写了《记者是否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一文,回答这个两难的问题。以后,资深编辑沈全梅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也说记者的两难》一文。这里,我们选登他们的一组文章,因为觉得他们的议论颇有意义。眼下,在采访社会新闻中,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它涉及记者的职业道德、对新闻的领悟、对读者需求的理解等等关于新闻理念、新闻伦理等不少问题。在我们庆祝今年记者节的时候,对此议论一番,可能不无启发。同时也欢迎新闻界同仁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0.
编辑行使修改权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著作权法》出台以前,编辑理所当然地行使对作品的修改权而无须作者的授权;作者也就无法主张其修改权。《著作权法》实施之后,可谓形势急转直下,法律将作品的修改权授予作者,将修改权规定为著作权人的人身权之一;同时又授予报刊社“对作品作文字性修  相似文献   

11.
20余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名连队战士报道员,到团、师、军新闻干事,再到《解放军报》的记、编辑。回顾这条虽不辉煌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成长之路,我有一条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越是同行、越是同吃一锅饭、同揭一杆旗的“自家人”,越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否则,就越容易出现“一家人常说两家话”、“最陌生的人是自己人”这样的滑稽和尴尬。2001年元宵节刚过,《解放军报》年度记会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一个记的凳子尚有余温、编辑的椅子还没有坐热的“老”记、新编辑,我发现不管是会上还是会下,编辑、记之间,最热切的渴望、最迫切的期盼,是希望彼此能够有更多的沟通、更深的理解。联想起平日里经常听到有的作抱怨“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而编辑又常常感叹一些作“说了那么多还是没领会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残酷现实”。我更加感觉到通过《军事记》这个桥梁,加强记与通讯员队伍沟通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谈了上述感想并提出上述建议时,《军事记》的领导和编辑们非常重视,当即决定推出《编辑心语》这个小栏目,并厚爱加错爱地让我来先开几炮。面对记、通讯员队伍中的如林好手,面对编辑阵容中的方家硕儒,我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唉,不多罗嗦了,反正是聊天,聊得大伙觉得中听,我就多聊它几回。如若大家听得乏味,不妨直吹“口哨”,我会赶紧闭嘴,另请高明。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13,(6):63-63
宋正在2013年第4期《新闻界》撰文说,记者是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按报道内容可以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 一、新闻记者担负的角色。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这是对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所作的最简洁、最本质的概括。记者是社会公仆、人民公仆,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记者的角色观。他们必须以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是党和国家的工具,是人民群众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评选的第三届“新闻核心期刊”,5月28日通过专家评审鉴定,《编辑之友》再次当选。“新闻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部分。它覆盖了新闻传播学的整个学科即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出版等。在各学科评选的基础上,汇编成《...  相似文献   

14.
《兵说兵事》这个专栏是解放军报在2001年初开办的,当时社领导提出让军事部在二版办一个贴近基层、展现战士风采、表达战士呼声的栏目,军事部赵险峰主任给这个专栏起了个名字叫《兵说兵事》,并说这个栏目就交给天敏你来办。我感到这个专栏挺有意思,就不知深浅地接受了下来。  相似文献   

15.
16.
杜华赋 《新闻三昧》2006,(10):45-46
《广旺能源报》创刊40周年,而我在报社就干了20年。有人问我:“20年来,你究竟培养了多少人?”对于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仔细去想过。1985年7月30日,我接到调《广旺矿工报》(现改为《广旺能源报》)工作的通知。当天下午,我提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编辑部。报社领导安排我做副刊编辑,并将厚厚的一叠稿件交给我。第二天,我在翻阅来稿时,发现一位姓邓的掘进工的稿件特别多,虽然这位青工小说、诗歌、散文样样都写,但数量和质量却差异很大。没过几天,我便来到小邓所在的单位。我在矿宣传科长的带领下,在采掘职工的集体宿舍找到了小邓。因为上夜班,他…  相似文献   

17.
浅谈图书编辑的侵权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蕾 《编辑之友》2003,(6):79-80
编辑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第一联系人,代表出版社在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因而提高编辑的侵权防范意识尤为重要。本文试从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肩负的主要任务———选题的策划组稿、审稿、整理加工三个层面谈谈编辑的侵权防范问题。一、编辑在选题策划组稿、落实中的侵权防范图书选题策划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作者自投稿,被编辑选定;二是编辑经市场调研、周密思考、设计草案,确定图书编写体例、框架,甚至提出内容风格要求,提供编写提纲、创作资料,自己物色作者来完成作品创作;三是根据作者的自投稿,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洁 《新闻记者》2004,(12):46-46
第五个记者前夕,东方网与《新闻记者》杂志组织并联合千龙网、北方网、红网、大洋网等全国知名新闻网站,进行了"中国新闻记者公众形象"的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成以上网民对记者的公众形象持正面评价,近8成网民认为记者行业对推动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读友》杂志是一本新生代的文摘刊物。在编辑过程中,杂志努力开辟“第三种文摘模式”,即淡化文摘杂志“吃现成饭”的痕迹,强化编辑在选稿后的主动性,加大编辑“整合”力度,给“旧稿”赋予一种新形式、新含量、新角度、新思想,依靠刊物的“保鲜”特色在文摘刊物中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20.
石攀峰 《编辑之友》2013,(1):120-122
著名经学史家周予同在担任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编辑主任期间,一方面组织学界同仁,针砭教育时弊,讨论教育改革;一方面发表大量著述,阐述教育思想,其教育主张带有明显的社会革新色彩。然而,既存社会条件与自身编辑职业的限制,导致了理想与现实间的抵牾与距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讨论热潮背后的困境与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