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倡导法律至上的观念,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不仅是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人民利益至上的保证,还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必须完善法律至上的规定,切实保障审判独立,并且要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法律至上是一种历史概念与文化传统,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法治的根本原则。法律所以至上在于良法本身实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中所蕴含的仙在之德。发挥德治的作用必须在法律至上的原则下,对传统德治进行改造,使其与法治相匹配,为法治服务。  相似文献   

3.
论法律至上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即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的灵魂,它不但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而且是法治的首要条件。法律至上源于市场需要,无论是在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还是维护社会需要方面,都离不开法律的权威性。在我国,强调法律至上与加强党的领导是有机统一的,并不互相矛盾。要确立和实现法律至上,必须完善法律权威的规定,切实保障审判独立,以及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国家治环节上必须确立法律至上观,但法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国人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坚定信心,创造依法治国的光辉未来。  相似文献   

5.
6.
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思想,已经得到我国宪法的确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法治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需要明确区分法律和权利的主从关系,需要从自然法律高于权利的进步理念出发,深刻认识法律至上的思想依据、科学内涵和维护法律至上权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法律至上是人类法治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现实需要;是法治社会中协调各种利益的需要;是维护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法律至上是人类法治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现实需要;是法治社会中协调各种利益的需要;是维护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观念是实现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受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校法治教育局限性的制约,大学生法治观念总体上比较淡薄。本文探讨了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培育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和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等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建议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权威是核心。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认识以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树立法律权威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清除认识上的障碍,在法律体系、法律监督、法制队伍、法律信仰等方面,寻求解决途径,使法律权威有效树立,从而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1.
法律至上观的形成,政治文明社会里法律至上的基本要素和原则,政治文明社会形成为法律至上社会。  相似文献   

12.
司法独立构成了美国作为法治国家的基本制度基础,而美国国民所具有的法律至上精神对造就一个理想的法治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本世纪下半叶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令美国人 自豪的法律至上精神发生了嬗变,正在走向它的极端一新法律至上主义,并由此引发了“诉讼爆炸”现象和法治危机,我国在向着法治国家的目标迈进时,应该参考美国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国家权力是通过国家公务员去行使的。因此,国家公务员是否能做到依法行政,对于建立社会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拟对依法行政,行政权力与国家法律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及法制不断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迫切需要提高。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必将起到关键作用。由于法制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15.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比较自觉、比较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人们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依靠现代化的法律观念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方面来协调社会主体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而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6.
教育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法的基本倾向及对教育法律现象的态度、认识与评价。教育法治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精神,是制度和精神的有机体。近年来我国教育立法的力度较大,教育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同时也应看到,不少人的法治观念尚未及时转换,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阻碍和制约着制度性法律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教育法治的精神底蕴尚显不足。要使传统的法律观念实现转换,并与现代教育法律精神相协调,首先应根植于本土文化,立足当代教育法治的需要,吸收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并对其加以筛选、提炼,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吸纳西方人文精神中的一些先进观念。重塑现代教育法律观,启蒙教育也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守法有积极守法与消极守法之分,而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民众自内心的主动的守法,护法精神,即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这正是法治化的“软件”支持。从公众的普遍守法上升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的过程是法治化得以实现的精神动力,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法治建设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动力支撑,本从这一角度入手,论述了培育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并对我国现存的法律信仰缺乏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法治化的实现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宪法观念是一定阶级、阶层或个人关于宪法及宪政制度的思想、观点和看法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起决定作用的统治阶级的宪法观念,广义上也包括广大社会成员的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宪法观念作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始终影响牵制着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因此,推动宪政制度构建,正确的宪法观念的树立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文化是"法律中的文化",在法观念的视野中,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地认知和把握中西法律现象的异同及其深层结构的差异,汲取精华与营养,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外来法律文化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