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一种社会服务,其灵魂就在于能够以教育者的热情、真诚、周到和执著为社会提供一份满意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轻云掠过山峦,净化了心灵的晴空;蜜蜂飞过花蕊,酝酿了甜蜜的事业;人走过艰难而又仿徨的岁月,挥洒出了真诚与永恒。生命的历程需要点燃与之相伴的灯火,需要一种执著,一种追求,一种向往。  相似文献   

3.
《辽宁教育》2008,(5):46-46
所谓教育情怀,应该是对教育的一种痴迷,一种疯狂的热爱,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每个真正的教育者都要有这种姿态,这种品格,这种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者肖川曾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教育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师生知识的习得,而在于趣味的寻求、性情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在于人的自我超越与完善.从事这一崇高事业的教师,应当是行走在路上的朝圣者,他们怀着对教育虔诚的爱、对“人”的深切关怀、对教育品格的清醒认识、对自我理想的执著追求,一路热忱追寻,一路执著跋涉.  相似文献   

5.
张丽钧 《上海教育》2011,(22):58-58
教育之美,是人间大美。“追求美”的教育意味着,教育要追求美;追求“美的教育”则意味要懂得教育之美,理解教育之美,并执著于教育之美。追求美的教育就是要以对教育美的理解,实现教育对美的追求;以教育对美的追求丰富与完善教育之美。  相似文献   

6.
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的教育是其中的一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那么就一定要给他的机会.“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尊重教育会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会让学生敞开心靡,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同时也是对教育者思想的净化与提高.对学生的进步常常鼓励让他认识自身的价值.教育需要真诚,惟有真诚,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改变须从“心”开始.改变必须用“心”为之.  相似文献   

7.
“真”是语文的标志,求“真”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语文教育之真,是一种价值性的精神生命成长的追求,而非实体性存在的证明。求“真”的着眼点在人,它的着力点在语言,因为人是语言化、符号化的存在。语文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融合于完善人格的培育。完善人格的核心标志是“真”和“善”的统一,完善人格是一种理想人格,它指向真诚的品性。作为人格之境,它并不是外在的矫饰,而是一种内在的品格。如果仅仅依照外在的理性规范,而未能将一般的理性原则融合于内在心灵,所有言行便往往如同做戏。  相似文献   

8.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导航者。校长要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养,特别在办学育人上需要具有主见、创见、远见的品格。一、校长需要具有理智的主见品格。学校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育人科学,校长在办学育人中应把加强理论修养、端正办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作为一项硬任务来完成。1.要有精深的教育理念。所谓教育理念,就是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真知灼见,是教育者对“教育的应然状态”的正确判断和追求。教育理念不仅能增强校长办学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而且能增强校长治校的…  相似文献   

9.
“改到深处是细节”。精细化管理以精准的教育目标为导向,以精细的过程为推动.以精良的结果为归宿,采用精致的教育与管理策略,关注过程,重视细节,着眼优质,使管理达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境界。“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奇迹”“细节藏在魔鬼中”“细节决定成败”是精细化管理的最好说明。“精致”本质上是科学、人文的有机结合,是教育者真挚的爱心、真诚的行为的一种体现,它着眼于服务,追求的是发展,重视的是完美。我们平时所说的事业上追求卓越、工作上精益求精、管理上周到细致、方法上精雕细刻就是精致化教育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金君 《科幻画报》2023,(4):148-149
劳动及学校劳动教育在当下社会各种场域中遭遇了许多的困厄局面,如片面否定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挤压了劳动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高职院校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充分领会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以“工匠精神”为价值追求,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空规律,健全劳动教育的体系建设,培育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虔诚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崇敬,是一种真诚,是一种修炼,也是一种执著。面对教育事业,教师应该做虔诚的教育朝圣者,对教育拥有一颗虔诚之心。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比较教育学天然具有跨国性,学者们往往能在与别国学者的互动中获得参照,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品格。回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几代比较教育学人所形成的这一学术共同体具有以下三种鲜明的文化品格:第一,研究主体不仅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而且表现出鲜明的“天下”志向;第二,研究内容反映“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中国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将教育前沿领域的中国关切与世界需要相连接;第三,研究过程突出彰显了“和合共生”的方法准则,不仅关注多样的国别与问题,而且努力促进各种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融通创新。新时代,继承并发展这些文化品格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0月20日,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卢乃桂在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就“华人品格教育”这一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今华人社会的品格教育是有缺陷的,因为它是一种基于畏惧而衍生的教育取向。卢教授提出“禁”与“防”是华人品格教育的两大缺陷。第一种品格教育取向是“禁”。家长和老师运用规则、限制和惩罚来控制学生,禁止他们做出越轨的行为。这种教育取向妨碍了青少年探索精神的发展,在实践中负面影响很大。第二种品格教育取向是“防”。运用各种手段防范学生违规,做出越轨行为。但它容易让学生从小便有诸多顾忌和惧怕。这和我们所期…  相似文献   

14.
赏识的力量     
范雅睿 《甘肃教育》2011,(21):31-31
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赏识学生,使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即“赏识——发展”教育的简称。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肯定和赞扬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是激励学生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学生的潜能便会奇迹般地表现出来。所以对教师而言,赏识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理念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接触“若无其事的教育”这一说法,是在课程改革专家钟启泉教授译注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日本佐藤学教授著)这本书中。起初很是不解:教育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感化,需要老师用爱心,细心、诚心和耐心,循循善诱,慢慢滋润学生的心灵,怎么可以“若无其事”呢?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感悟的深刻,便慢慢品味到它的精妙之处:“若无其事”不正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润物于无声,教化于无痕”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一位中国教育家也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哲学思维根本不同于实证思维。否定之否定是否具备辩证唯物论品格,无法且不应当用实证思维来分析,只应用哲学思维来探究。在哲学思维的视野内,事物发展无不是由矛盾潜在、经矛盾展开、到矛盾解决所构成的后者否定前者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品格,获得着生物繁衍领域的支持。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作为开放的系统,其动力在于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其肯定阶段毫无神秘性。“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唯物论品格难以否定。  相似文献   

17.
一、教师的教学品格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作用教学品格是教师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个性在教学上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教学品格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学特色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成熟的标志。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的热爱与追求。教学品格的形成过程也是教学思想逐步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仅此,就需要教师有执着的理想追求和对教学艺术、教育科学的献身精神。有位特级教师说过: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三种力”,即动力、能力和精力。缺乏动力不…  相似文献   

18.
一、后现代“误构”模式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场哲学运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是不断追求“误构”模式。所谓“误构”,指激发理想的对话和理解的一种追求,是不断追求差异,追求对已知的否定与突破,不断追求对知识含义及其动作原则的更新的一种知识合法化模式。误构本质上是“求变”,鼓励人们在否定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对现实创造性的认识,打破传统理论框架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理论的新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误构”在利奥塔的哲学体系里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中的叙事方法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叙事一如行云流水,悠远而清新。一种看似“无目的”的教育,可能是最好的教育。儿童理解道德问题通常使用的是一种人际间的、情感的、想象的和像故事一样的方式,因此、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发展,而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的堆叠的话,我们就应该致力于儿童的叙述性思维的发展,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具体的、特殊的、具有丰富背景的道德叙事。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可以通过道德叙本摆脱困境:1、恰当地精选和编写美德故事,教育者应给儿童创设一个能够体会善良、同情、关爱、责任、崇高、坚毅、勇敢等品格的氛围和空间;2.发掘教材中文学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教育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体悟,引导受教育者进入作品的情感“视界”,进而与故事对话、共生;3、发挥故事本身的道德力量,随机、自然地叙事。教育者的叙事,实际上是营造、创设一种帮助受教育者“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所有的教育都暗含在叙事中,看不到任何雕琢的痕迹,似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又恰恰是“天然去雕饰”之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童年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关爱呵护,如果一个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将变得对善良和美漠不关心。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和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自我发泄,也不是自我表现,而是优化教育的需要,是一种教育手段——心理相融、心理渗透、心理感召。师爱的最终目的是“塑造”,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充分体现在其“塑造”之中。是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应在老师那里得到一份平等的爱。老师的爱应如阳光雨露,普照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爱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犹如春风化雨,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之亲其师而信其道,乐于接受教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