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孝的弘扬对维护父权、皇权起着重大作用,虽然在不同时期孝观念及其法律实践特点不同,但贯穿其中的主线都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德教化的推进.孝观念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由人之为人的血缘情感上升为维系家国社会群体的集体认同的孝文化,可以解读出商品社会通行之契约意识中的权利与义务观念。父享有的权利即为子的义务,即从能养、不辱、显名三个层面敬养父;而父对子的义务则先在于父的权利,即要求父对子女生而有养、病而有治,并使他们有文化、明事理。现代家庭教育的孝文化传承不能片面强调任何一端,而要以...  相似文献   

3.
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生活中 ,“孝”对于家庭的和睦团结 ,对于国家的稳定统一 ,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就是今天 ,它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本文重在对先秦孝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作深入细致的探讨 ,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论证孝这一观念的内容和特点。从而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聂洪霞 《考试周刊》2011,(41):212-213
作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孝文化进行分析,认为: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孝文化在学生中出现了断层,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大力加强学生"孝"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儒家伦理曾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但由于地缘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的差异,因而在选择取舍、吸收融合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另外,孝道观念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应有本质上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封建家庭中,女性一直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形象,而对于一个封建寡妇而言,"节孝"则是她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逼真孝烈",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李纨"安分守时",可以说是古代文学作品中"节孝"妇德的代表形象,通过探析二者的形象特点,来展示其独具的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7.
日本总理府年初发表的调查材料说,在日本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成年人2小时33分钟、大学生2小时、高中生2小时27分、初中生2小时35分钟,看报纸的时间平均每天成年人37分钟、青年人19分钟、中小学生中几乎不看报纸的占20%;在一个月内看刊物书籍(指除连环画外的课外读物)数:初中生1.6册、高中生2.2册,大学生2.7册、成年  相似文献   

8.
高静雅 《家教指南》2021,(6):116-126
敦煌本《文场秀句》部分内容发现之前,《文场秀句》早已散佚,但日本存有多部文献,如《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仲文章》《注好选》等对《文场秀句》进行了著录、援引,为了解《文场秀句》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考察日本所存文献,可推断《文场秀句》传入日本的时间当在889年之前,并从日本所存文献中采得其佚文及相关内容35条,可进一步增补敦煌本《文场秀句》缺失的部类、事对、释文等,探讨《文场秀句》在日本的流传及其对日本类书、秀句集编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431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6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90后大学生的"孝"观念传承了传统孝道中的核心成分,他们非常认同"孝"的价值,也愿意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父母给予支持和关怀。但同时,大学生"孝"观念体现出新特点:(1)在整体"孝"观念上,"孝"的伦理道德色彩弱化,感情色彩增强。(2)在具体的"孝"的行为上,"孝"与"顺"相分离,以相互尊重代替对父母的谦恭服从。因此,在进行孝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培育和激发亲子间的感情,减少道德说教的成分,增强亲子间的平等沟通,促进代际之间的理解,有效促进"孝"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1.
《礼记》中的孝观念在西汉社会得到传承,对西汉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与规范作用。这种传承主要表现为:孝亲与敬亲,即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取悦父母;克己与尊长,包括爱护身体发肤与尊重长者;承志与复仇,即继承父辈之遗志,与血亲之仇不共戴天;慎终与追远,即注重丧葬和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孝”的观念产生伊始,就同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传统法律的内核,可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就是一部以“孝”为核心的文化。北魏一朝虽非中原正统,但却成功移植了汉族“孝”观念,并在法律中加以贯彻,为中华法系的发展和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日本灵异记》中有几则"不孝"故事,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日本人的亲子观。由于古代日本不存在"孝"观念,在全面接受儒、佛思想后,必然会产生冲突。本文以《日本灵异记》中的"孝"与"不孝"为研究对象,从《日本灵异记》中展现的亲子关系、从亲子关系的变化看《日本灵异记》中的"孝"、《日本灵异记》中的"孝"的知识背景三方面来做出阐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这几则不孝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人虽然接受了"孝"思想,但并未完全消化,且具有儒、佛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其孝观念的培养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关系到家庭伦理秩序的建立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孝道践行,剖析大学生孝道问题的成因,有助于把握家庭和学校孝观念教育的程度,进一步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孝观念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无法连接。  相似文献   

16.
“孝”与“忠”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重要伦理规范。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使“孝”与“忠”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但又有差异,两者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往往以忠保孝或以忠克孝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钞本时代集体性的选本、类书和社会性或个体性的钞本,皆有不同程度的文字改变,体现了编纂者对钞本文学的认识和对当时文学写法的取向与导向。刻本时代呈现出的钞本时代的文字变化情况,说明中古时期的文本观念,是将文本视作一种“公共资源”,因而才具有不断改变文本文字的可能性。通过钞本时代的选本、类书与钞本、刻本,可以大致了解周秦汉唐时期文学文本的抄写、传播和写作观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三、四世纪的时候。隋唐时期,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日本吸收中国音乐文化最盛的时期。日本到中国学习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派遣使者前来中国;另一条转途径由韩国来接受中国文化。在大量接受佛教的同时,也接受了许多音乐和舞蹈。  相似文献   

20.
"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早已东传日本,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点。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伴随着是城市化的进程,"孝"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