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经济条件会产生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观,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人才观的质的规定性及其价值取向,对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自然经济人才观,是一种重继承、重内省,追求修身养性,贵德贱艺、重道轻器的所(?)道德型人才观。它倡“静”而不主“动”,本能地约束和扼制人才的创新才能和开拓进取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守成型人才观。  相似文献   

2.
《雷雨》中,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的老妈子就是侍萍的时候,态度陡然改变,由情意绵绵变得凶相毕露,前后判若两人。对于周朴园的“变脸”,教材认为:周朴园年轻时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年纪大了自有愧疚之情,对侍萍的种种怀念,可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而侍萍的突然出现,会危及到他的家庭、声誉和地位,会伤害他这个大资本家的体面和尊严。于是陡然间从有情变得冷酷无情,进而使出种种手段,直到把侍萍赶走为止。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 13 0~ 13 3页《护国运动》一目提到“护国战争爆发了”。又说 :“商绅各界慷慨陈词 ,捐资赞助护国运动。”第 176提到“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按编者观点 ,“护国战争就是“护国运动”。既然如此 ,为了不使学生模棱两可 ,为什么不在文中注释“护国战争”又称“护国运动”。若编者不同意“护国战争”就是“护国运动” ,可把课本中第三目改为“护国战争” ,这样就前后呼应了。同时还应把大事年表中“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改为“1915年护国战争开始”。护国“运动”即护国“战争”?$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何大全…  相似文献   

4.
“意识即物质”的观点是方兴未艾的“人体科学”探索的前沿阵地,由我国一部分从事气功、特异功能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由于新闻媒介的渲染,相信此论的人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人们的思想。 众所周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那么,源于“人体科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脱离实践的现状提出的。这一教育观点,对当前的幼儿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叙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时。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说:“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  相似文献   

7.
上市之前业绩亮丽,上市之后迅速“变脸”,A股市场的这一“症状”一直被投资者所诟病,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2015年IPO重启以来,监管层推出了不少“新玩法”,但新规之下,仍有超过两成的新股出现业绩“变脸”.  相似文献   

8.
“即”与“既”这两个会意字,形体一半相同,读音仅是声调的差别,所以常见报刊上把它们搞混。如例①……同学们惊奇了,即而热烈地鼓起掌来。(《光明日报》1985年5月15日《我教老师讲普通话》)例②很遗憾,转得晃悠悠、晕乎乎,十有八九要摸空,既使摸着了,福耶?祸耶?天晓得。(《中国剪报》1992年10月24日四版)例③他们  相似文献   

9.
即既(jí)字的左边是一个盛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古人席地而坐),面向食物,本义是“就食”。引申为“接近”“靠近”。现在还有成语“若即若离”,意思是“像要接近某人,又像要保持一定的距离”。(jì)字的字形和字义可以跟“即”字联系起来记认。那个跪坐在食器前面的人把脸向后转过去,表示“吃饱了”。引申为“完”“尽”或“已经”等意思。古书中有“食既”(吃完了)、“言未既”(话还没说完)等用法。“即”和“既”@李乐毅  相似文献   

10.
所谓“文脉”,即是在长期的文化史积累、传承过程中所形成并已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核”(如精神、境界、气息、品格,等等)。“文脉”既体现在思想和智慧的层面,又必须通过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特别是在人格的形成、修养和提升中表达出来。正是因其借助于后者,“文脉”才得以薪火相传。一个民族有特定的文化传统,其中最核心、最精致、一以传之的就是“文脉”了,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一文中有"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一句。课下注释将"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译为"用桂木、木兰修筑的宫殿,(高低起伏)像冈峦的样子"。笔者认为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该文堪称骈文精品,骈文的特点之一就是讲究对仗。其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相互配对。"穷"应对"即"。"鹤汀凫渚,穷岛  相似文献   

12.
2003高考语文全国卷第2题为判断错别字题,难度适中。B项“伶牙利齿”中的“利”应为“俐”;C项“冒天下之大不违”中的“违”应为“韪”;D项“通谍”中的“谍”应为“牒”;A项无错别字,应作为选项。但不少考生未选A项,误认为A项“可望而不可即”中“即”用错了,应为“及”。由此看来,辨析一下成语中“即”和“及”的用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即"和"既"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同学们不易分清,经常将"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即然"。"即"和"既"在古文里都是会意字。它们的左边表示  相似文献   

14.
吴妹 《语文知识》2001,(10):35-36
古典名著《水浒传》多次表现英雄好汉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到鲁智深与郑屠无冤无仇,却为了金老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可见鲁提辖嫉恶如仇。同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刻画林冲嫉恶如仇的品性。但是,一些语文参考资料时而用“嫉恶如仇”,时而用“疾恶如仇”,学生不免产生疑问:“疾恶  相似文献   

15.
李言新 《广西教育》2007,(11C):28-28
“即”和“既”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同学们不易分清,经常将“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即然”。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博物馆“走进吉祥”展厅里,展出了一幅绘有“三多”吉祥图案瓷器的照片,旁边的介绍文字中说:“‘三多’指的石榴、桃子、佛手,是中国的三大吉祥果。这三种吉祥果  相似文献   

17.
即与既,读音、字形都相近,容易混淆。其实只要弄清这两个字的构造。我们就不会误写误用了。即,在甲骨文里,左边是盛满食物的“豆”(古时盛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人靠近它。由此可知, “即”.的本义是靠近去吃东西。古时君主登基称“即位”,就是“靠近”(走向)君位;又如称“就座入席”为“即席”,成语有“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  相似文献   

18.
即通常是就是的意思,比如华夏即中国。有时它只当就讲,如海湾战事一触即发。它还可以作接近、靠近解,像可望而不可即,是说可看到而不能靠近;若即若离则说又像接近又像分离的情形,常用于两者关系的不近不远,不亲不疏。即还常常用在当下、目前的意思。常见的有即日、即时、即期等词语可作这种解释。即也有接触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正>少年时读过高尔基的一篇散文《时间》。高尔基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时间的无比敬畏,不,不仅是敬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其恐惧的心理。是的,是那样。因为高尔基确乎在他的散文中用了"恐惧"一词。他写道——夜不能眠,在一片寂静中听钟表之声嘀嗒,顿觉毛骨悚然,陷于恐惧……少年的我读这一篇散文时是何等的困惑不解啊!怎么,写过激情澎湃的《海燕》  相似文献   

20.
北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历来被称为吟咏金陵的绝唱。其上阕是:“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