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师有自己的实践理论,"它们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需要觉知自己的实践理论,才能在接受外来学术理论时找到结合点,与不同理论形成对话,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其专业发展也才会有充沛的"源头活水"。行动研究能够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为主线,促进教师在理解、反思和行动三者的  相似文献   

2.
正读过陆雯君的《男生女生携手行——由"推翻政权"想到的》,一方面赞许陆老师重视学生的意见、善于调整班级管理策略和方式的做法;另一方面由"案例"(此处表达为"缘由"和"问题"似乎更好,更能体现行动研究的特征)、"分析"、"实践"、"反思",基于理性思考的行动研究特点和  相似文献   

3.
行动研究理念在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引入,实施关键在于"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要素。计划是基础,需明确所研究的问题,做好研究计划;行动是关键,实施路线按照"参与—改进—公开"进行;观察是重要环节,对教师及其研究团体的行动背景、实际环境、行动过程及行动结果进行监督;反思是目的,反思的同时并制定下一阶段研究的计划。坚持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视问题为课题、工作为研究、教师为专家的方法,建立以研究为理论指导,以实践教学为实践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框架。  相似文献   

4.
二、反思性教学操作的问题链 既然反思性教学是具有反思性质的教学实践而不是一种教学的方法,那么,其操作问题并不是一个反思性教学模式问题,而是一个教学反思的操作思路问题。我们认为,无论反思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之前、之中还是之后,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反思还是对教学手段的反思,都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教学反思的逻辑。本主要关注教学行动的反思操作,以此为例,说明’一个教学反思逻辑的客观存在。我们发现教学行动反思逻辑的展开,就是一个问题链:“我做了什么——我的做有效吗——我的做自身合理吗——我还能怎样做。”  相似文献   

5.
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以及由问题而发生的“惊异”)。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校本  相似文献   

6.
反思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的流程主要包括描述事实、建构问题、寻找假定、生成理论、完善行为这五个环节。反思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的主要方法有个人活动反思法和群体反思法两种。个人反思法有三种:双环学习法(从关心——了解——行动——反馈的循环学习称为“单环学习”,在单环学习基础上,反馈检查行动的同时还检查思维模式的学习称为“双环学习”模式)、经验记录法、档案袋法。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的层次与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教学领域的反思与哈贝马斯的三种认识兴趣相连,被区分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解放性反思。本研究结合舍恩所论述的反思性实践者的行动中反思过程,对专家教师与普通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访谈,发现在教学中三种反思层次都存在,且相互角力又相互支撑与融通。专家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的核心是对问题"重新框定"的能力,其卓越的行动艺术与其所拥有的三种反思层次之间的贯通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数学教育的行动口号。作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之一——反思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反思主要指对数学问题的答案进行检验,评价则要求学习者自我分析,选择的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再进一步探究一下这种方法能否运用于其他问题。小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  相似文献   

9.
行动学习法:促进教师反思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动学习法为教师提供了团队学习的机会,小组成员间的建设性争议能促进教师反思的有效进行.教师的反思分为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对行动的反思)三类.行动学习法通过对行动前的反思与行动后的反思的推动,促进教师形成教育智慧,推动行动中反思的进行.在行动学习小组中,"对话"促进了反思,团队反思促进了个人反思.  相似文献   

10.
立足“本土化”的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研修是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现在不少学校的校本研修已经走进了"高原期,"看上去轰轰烈烈,但教师却很少有主动的、自觉的研究行为。如何冲出这个怪圈,邱隘实验小学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教师现状,创设了"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研修总模式,立足"教师反思、同伴互动、专家引领"三个层面运作,用活"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网络沙龙、阵地建设、校际交流"五种载体,注重研究过程中基本操作模式的提炼,以制度、教师可以看见的自我发展促使研修深入。  相似文献   

11.
“反思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反思——反思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设计;课中反思——课堂教学智慧生成与机智创新;课后反思——回顾研究与反馈评价。但此教学模式中的反思并不局限于某一阶段,而要促使教师在“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实施反思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是显著的: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素质得以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了有效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如何运用行动学习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的工程中,有关部门提出了"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的教师培训新理念.行动学习法的精髓是"反思",强调学习者在经验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的学习提高过程.如何运用行动学习法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种基于体验——理解——计划——行动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教师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中,通过持续不断地体验、学习与反思而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14.
钟媚 《广东教育》2005,(10):27-28
行动研究法是指情景的参与者(如教师)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将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方法。简言之.行动研究法是研究(知识)和行动(解决问题)结合的一种研究。行动研究的不同理论背景使得行动研究有许多种模式.如勒温的“计划——执行——探索”.凯米斯的“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等。每一种模式由于理论上的假设不同.  相似文献   

15.
隋鑫  王玲 《辽宁教育》2012,(19):25-27
围绕"办诗韵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这一办学理念,遵循着"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反思提高为特征,以同伴互助为宗旨,以专家引领为契机"的工作思路,我校走出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提升"的校本研究行动之路。  相似文献   

16.
高校开展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采取的一种研究范式,其基本路径可归纳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式上升循环探究。在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开展行动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增进对课程教学、学生教育等方面问题的反思,从而更好地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学互长。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核心的理念是:(1)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2)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3)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教师的行动研究使得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够以"研究的实践者"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研究的起点是对自身实践的不满和反思,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实现,研究的结果则是改变了现状。当教师观察到某个现象并通过反思形成假设时,他开始着手研究,有时当一个具体问题研究有了结果时,通过反思又有新的问题需要通过行动去研  相似文献   

18.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以及由问题而发生的“惊异”)。当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任“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铺设的校本教学研究的旅程。只是在“问题——设计——行动——……”的过程中,教学“问题”如何经由“设计”转化为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对反思型教师的一些基本身角度,对何谓反思型教师、教师反思什么、如何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等基本问题做出了归整和反思,指出教师常通过"开展对话,学习提高;开展行动研究"等来进一步成长.  相似文献   

20.
林苑 《教育教学论坛》2011,(27):101-102
"教育行动研究"(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是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领域中逐渐兴起的一种研究方式。它倡导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并相互促进。如何在教学中,更迅速、有效地解决和改进教育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实现教师自身从经验型到反思型教师的超越,是当今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教育行动研究"在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行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本文从探讨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及特点,论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需性和途径——教育行动研究。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使教师具备了"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同时也达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