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桃花源     
张来仪 《初中生》2009,(6):42-43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又美好的田园风光。那里的人们与世隔绝,世代以耕种为生,真是怡然自得。他们是在秦朝躲避战乱时寻到了这么一处山环水绕的好地方,并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魅力绝伦的好地方。当我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之后,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就深深地吸引了早已厌倦了激烈社会竞争的我。不知不觉,窗外明亮祥和的月亮陪伴我进入了梦中的桃花源……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一直以隐逸、避世为后世推崇,在积极入世之外,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条可以"独善其身"的出世之路。然而,陶渊明的避世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陶渊明的"隐"中暗含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在他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勾画中便能看出。本文便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线索,试图展开隐藏在陶渊明隐逸背后的政治哲学,探寻陶渊明"隐"而不"避"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4.
杨志 《小读者》2013,(8):37-3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讲一位晋代渔夫,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那里如同人间天堂。桃花源人自我介绍,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相似文献   

5.
“人诗意的栖止在大地上。”这是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评价。如果没有那诗意的梦想,也许人类与只为生存而生存的兽类便没有了差异。千百年来,这诗意的梦想伴随人类穿过战火,越过尸骸,掠过繁荣,经过衰败,步入一片无边无际的桃花林,那林间隐约的是一条通往自然与和谐的路径,路的尽头是一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荷锄隐士——陶渊明。  相似文献   

6.
潘雅频 《生活教育》2013,(6):111-113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世外桃源,你在哪里?也许,人世间是不会有陶渊明笔下那样的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终究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但是,追寻桃源,是我们永远的梦。童年,是最该有梦的地方,是梦最斑斓的时候;童年,应该有一个关于桃源的梦。那么,何不跟孩子们一起去寻找一回心中的桃源?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7,(2):12-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吉光片羽的佳作。"桃花源"营造的空灵润秀、神奇轩举美境,千百年来成了古今作家援景寄情的一片沃土,同时也构筑了广大民众神往渴盼的洞天福地。"桃花源"貌似东方式的乌托邦世界,其实是自然生态乐园的诗意呈现。从生态美学视野审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发现"桃花源"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清晨,品一杯清茗,让和煦的微风尽情梳理我心中无限的遐思。长椅·浪漫在我家的小院前,有两张长椅。它们很普通,在夕阳的照射下泛着点点暗黄的光。岁月让它们不再明艳,不复美丽,渐渐成为"古董"。每当夕阳的余晖布满大地时,总有一对老夫妻面对面坐在长椅上,他们的背影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他们谈天说地,有时会心地相视一笑。直到炊烟升起,两人  相似文献   

9.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0.
《娄底师专学报》2011,(6):68-72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11.
一千多年前,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桃花源记》,文章讲述了一个世俗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遭遇。陶渊明幻想了一种“不施不惠,而物自足”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人和谐相处、皆能自得其乐的社会,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令人着迷的“世外桃源”。从此,“桃花源”成了世人心中独立于尘世喧嚣之外的净土的代名词。正如“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个瓦尔  相似文献   

12.
13.
晓轲 《山东教育》2011,(12):9-10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直是人们心仪所求的质朴自然的世外仙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人人在此,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和平恬静,  相似文献   

14.
许潮创作的《武陵春》继承了《桃花源记》的故事主题、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又从遇仙主体的深化、对社会犀利的批判、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剧作诗化特征四个方面对《桃花源记》进行了发展。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所描写的平桥村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具有众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对这些相似点及其渊源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赵秋怡 《学语文》2013,(2):71-72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虚构的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历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篇只有360字的散文能够经久不衰地在中学语文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自有其魅力所在,而在文章的分析过程中又会引发我们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和"桃花园"意思大不一样,但却常常有人把"桃花源"误写成"桃花园",例如:①明哲保身之士为了远祸,就或辞官,或逃亡,过起桃花园中人生活,不问政事。(《人民论坛》2006.07.01)  相似文献   

18.
徐老师:同学们,为了探索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达的社会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南省桃源县的桃花源感受一番吧!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构造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这个理想的社会美好、神秘、令人向往。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产物,其深层意蕴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黑暗现实的否定;(2)“无君论”思想的产物;(3)传说、志怪小说的模式;(4)历史的写真;(5)农耕文明的投影。  相似文献   

20.
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生活安定富庶,没有战争,无忧无虑。他借鉴了老子等哲人们的社会理想,并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想,把先前哲人的某些理想社会和自己的理想社会相结合,构造成一个蕴含深厚底蕴的"乐土"文化传统,并显示出具有那个时代的新特点,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和平安定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向往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美好和谐的社会走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