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对信息共享、信息传递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一、写雪不见雪 折节风高晓梦惊,寒鸦一阵噪冬青。 起来檐外无行处,昨夜三更犹有星。 (利登《早起见雪》) 此诗题为"早起见雪",但全诗无一"雪"宇,不描雪花漫天的舞姿,不现大地银装紊裹的美容,却尽情渲染了浓浓的雪  相似文献   

3.
4.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诗贵含蓄。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所以在力求做到以言传情的同时,还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沦陷区搞“强化治安”,在大街的墙上写了一条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标语的本意是: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企图饿死八路军,标语上没有标点。第二天一早,有人在这条标语上着了一个逗号。变成“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沉重打击了敌人的阴谋.极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这就是小小的逗号,巧妙嵌入字里行间,出神入化,顿生威力。  相似文献   

6.
1.一点异议读了贵刊发表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颇有点异议。文章声言“从总体的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探讨”出“此文之美”。而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北京的色彩》的结构层次,即“北京的色彩——①树叶的色彩/②建筑的色彩/③时装的色彩”。仅此分析是不足以说明原文立意构思特点的。当然,文章也发掘了原文的思想感情,但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7.
8.
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惯以俚词俗语作诗,所作诗歌幽默诙谐,自成一体,人称“打油诗”。有一首题为《雪》的打油诗是这样写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乍一看这下里巴人的诗作实难登大雅之堂,可细细玩味却觉它别有情趣。作者无非要表现“雪大”这一景象,可既不用“燕山雪花大如席”般的夸张,也不用“银装素裹”类的比喻,甚至通篇竟不写一个“雪”字,而仅取雪天两种物象——井和狗,就它们因雪而造成的视觉形象的变化简单勾勒,便境界全出。“江山一笼统”总写天地之间大雪漫飞苍茫迷漾之雄浑景象:“井上黑窟窿”色彩对比强烈鲜明;“白狗身上肿”,一个“肿”字绝妙无伦,无可更替,极具浮雕性。全诗无一处写雪又无一处不写雪,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正是作者巧妙地运用间接描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一字之妙     
校园广告栏上张贴了一则“启事”,上面写着:“由于匆忙,今日本人不慎丢失手表一块,有拾到者,请到4号楼  相似文献   

10.
一字之妙     
一字嫁妆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1.
<正>一字得当,能独创出一个真实感人的好意境,使满篇生辉,真可谓巧着一字,尽得风流。名家笔下破字的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很值得我们玩味。破表积极进取的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这里用南朝刘宋时期宗悫的典故:宗悫少时,叔父问其志,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宗悫屡建战功,被封洮阳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并不沮丧,更不沉沦。诗人决定要像刘宋时宗悫  相似文献   

12.
我们吟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便会发现:有为数众多的诗人,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常常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一种近似的美学追求,即,在对外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作传神写照时,追求一种余韵悠长、含蕴不尽的美,往往达到以有限之笔墨表现无穷之意蕴的高妙境界。以便欣赏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提供一个能让想象、联想飞动驰骋的旷远空间,保证其意向无限地生发、延伸,去作更多的想象和再创造。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以少胜多、余蕴悠长的艺术特质,就是诗家通常所言——“含蓄”。  相似文献   

13.
1862年,为了询问和答复《悲惨世界》的发行情况,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和他的出版商之间进行了一次世界上空前绝后的最短通信,全部内容如下:“?”——维克多·雨果“!”——编辑室此信虽短,但一方问得巧,一方答得妙。一个问号,急切之情尽在其中;一个叹号,惊喜之状跃然纸上。两个标点竟使双方的全部情感尽在不言中,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充分表明标点符号不仅具有不可或缺的语法功能,而且还有巨大的修辞作用。一、抒情功能此功能在文章中较常见,逗号、引号、感叹号等都可具有。例如:(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相似文献   

14.
<正>文章如人,人有魂,文亦有魂。魂即文之主旨,有时亦可理解成一篇之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是文中最能提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所在,是打开文章的窗口,通常表现为文章的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字,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本文则以一字为限。如果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用心搜寻其中之文眼,则一字串全篇,提纲而挈领,纲举而目张,教学自然游刃有余,眉目清晰。  相似文献   

15.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出示: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指名一生读。该生读得声情并茂,特别是读两个"来"字。)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谈了"一"字的妙用,一是"一"字在诗词中的妙用,从比较和鉴赏的角度,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诗人——南唐后主李煜、清王士祯、清陈沆、元朝徐再思、清朝女诗人何佩玉、清词人纳兰性德、现代诗人流沙河——在"一"字诗词的写作方面的继承与发展,以此作为本文的重点;第二部分以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例,简单谈"一"字在文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17.
“含蓄婉曲“是王昌龄绝句的独特风格,开创了唐代诗歌的崭新意境,读之洗人耳目。  相似文献   

18.
此文是一篇艳词丽句,词色俱佳的美文;但仅从字句上是不足称道此文之美的,只有从总体的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探讨,才能道出此文之美。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赞叹北京色彩之美。“我”在未到北京之前对它抱有偏见,因为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蓝色的世界”。前者比喻北京遭受左倾路线摧残极为严重,后者比喻人们服装色调单一,色泽黯然,反映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禁固贫乏。“我”来自东海之滨,这表明来自先进的沿  相似文献   

19.
20.
近几年上海一直在以各种形式强调两个《纲要》,一个是《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一个是《中小学生命教育纲要》。在《纲要》里关于民族精神有明确规定,有三方面的内容: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什么是生命教育?即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显然这两个纲要就是语文教育中一直在渗透的人文精神的内容。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我想这不仅仅是上海的教育应该思索的问题,也不仅是语文课应该思索的问题,它更应该是所有具有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