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子胥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众多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者之一。记录描写此故事的作品很多,其中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和李寿卿的《伍员吹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演绎方式。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且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作品突出伍子胥的复仇精神以及忠言直谏的高尚品格。《伍员吹箫》以杂剧特有的舞台表演方式和戏曲语言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伍子胥复仇以及报恩的故事,突出伍子胥知恩图报的侠义精神。两部作品在伍子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渔父是《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一个靠捕鱼为生的老头,也是伍子胥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渔父,伍子胥可能在到达吴网之前,就被楚国的军队追杀了,就不可能有“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壮举了。  相似文献   

3.
《涉江》一文中提到了伍子(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教材对伍子的注释是:“伍子,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吴王夫差拘囚越王勾践,他劝夫差杀勾践以免后患。夫差不听,最后令子胥自杀。”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员(子胥)的曾祖父伍参、祖父伍举、父伍奢、...  相似文献   

4.
以讹传讹,贻害无穷江苏省邳州中学吕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44页:“此头须向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后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  相似文献   

5.
伍子胥在春秋末期史中无疑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左传》和《国语》都分别加以记载。在《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楚世家》、《越王句践世家》等篇中不仅多次出现,而且所占篇幅也较大。特别是在《吴太伯世家》中,已基本叙述了伍子胥一生在吴的重要活动,诸如自楚奔吴、向公平光推荐专诸刺杀吴王僚、与孙武协助吴王阖庐伐楚、“鞭子王尸,以报父仇”、又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句践、屡谏夫差不要伐齐要先灭越,以及夫差听信伯嚭谗言迫令子胥自杀等。在《楚世家》中则记伍子胥先人伍举对楚王室建立的功绩,以及楚平王信费无忌谗言杀其父奢及其兄伍尚,子胥奔吴,也一笔带过伐楚简况。在《越王句践世家》中重点描述子胥看穿越王句践必报吴仇之心,提出“吴有腹心之疾”,夫差不听,反被赐死。通过以上三篇世家重点记述,使伍子胥的性格、形象以及在吴楚、吴越争霸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刻画,似乎已无必要再为他立专传了。  相似文献   

6.
《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所见诸注多偏于讲“国门悬”。且引出伍子胥故事,说是悬于苏区“国门”,守卫苏区,如伍子胥之悬首吴都阊门退越军然;或说是悬首“国门”是“看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此二说似皆不妥。试问,如用伍子胥悬首阊门作比,那末,是谁来“悬”呢?是苏区人民吗?对敬爱的陈老总,苏区人民能这样做吗?显然,能这样做的,只有敌人。既是敌人悬其首,其目的  相似文献   

7.
冯至关于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创作,经过了十几年的酝酿,每一次酝酿都与冯至自身颠簸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直至最后成书。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酝酿与创作,冯至在无形中拉近了现代与古代的距离,使得《伍子胥》的成书过程或多或少直接承担了十几年间冯至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上的某些变迁。冯至赋予“流亡”以现代的意义,同时他也在对“伍子胥流亡”的审视中,寻找着自己的“流亡的归宿”。  相似文献   

8.
映,暎 遮蔽、隐蔽。《敦煌变文集》4页《伍子胥变文》:“虑恐此处人相掩,捻脚攒形而暎树。”“暎树”,即隐身于树下。唐人小说中也有这种用法,如李景亮《李章武传》:“执帚人欣然而去,逡巡映门,即不复见。”“映门”,即隐身于门后,与上例“暎树”义同。又《伍子胥变文》7页:“风尘惨面,蓬尘暎天。”“暎天”,遮蔽天空。137页《韩朋赋》:“皎咬明月,浮  相似文献   

9.
伍子胥的故事在《左传》《国语》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展现了伍子胥有识有谋、赤胆忠心、结局悲惨的特点,不同的是,《左传》偏足智多谋的形象,《国语》偏忠贞刚烈、爱国为民的形象,《史记》偏忍辱发奋的复仇形象,这主要是因为先秦时期侧重表现伍子胥尽忠为臣的形象,而汉代以孝治天下,血亲复仇思想盛行,轻生重气、崇尚名节的侠义精神深入人心,加上司马迁受个人遭遇的影响,《史记》中的伍子胥从忠臣形象演变成了"复仇者"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是冯至的历史小说《在江上》,取材于历史传说“伍子胥过昭关”和“渔夫拒剑”。其中,“过江”一节是选文的核心所在。船行江中,渔夫和伍子胥两人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展开,小说的张力便由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的呈现形成: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伍子胥)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  相似文献   

11.
《伍子胥》是冯至的小说代表作.小说不再是伍子胥为了复仇而处心积虑的谋划和复仇路上经历的苦难,而着重于他的精神成长历程.主要从伍子胥自城父至吴市的出奔经历中提取几组二元对立的因素,并由此分析这篇小说的叙事策略以及作者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2.
文史小辞典     
恬退隐忍恬退,淡于名利:隐忍,勉力忍耐。意即对名利看得淡薄,与世无争。《旧唐书·沈传师传》:“(沈)性恬退无争。”《史记·伍子胥列传赞》:”(子胥)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后人即将“恬退”、“隐忍”二词凝炼成“恬  相似文献   

13.
伍子胥这个名字和苏州密不可分,他对春秋时期吴国的强盛、苏州的建城,立下了不朽功绩,他的事迹至今仍在苏州城乡广为传颂。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他出身在一个世代文臣武将的贵族家庭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史书称他“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的师傅,受到奸臣的诬陷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的哥哥伍  相似文献   

14.
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对伍子胥忍辱复仇的经历做了生动的描写,并借此诠释对自身遭际的感叹,对伍子胥隐忍精神的称颂,也体现了自身发愤著书的卓越精神,并将自我对人生的感叹,及对复仇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深刻见解全部倾注于其中.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2006,(5):58-58
春秋时代,楚平王听信谗(chan)言,杀了伍子胥(xu)的父亲,伍子胥逃到吴国十多年后帮助吴王打到楚国的都城,报了仇。伍子胥虽然报了仇,但是受到国人的责备。伍子胥内心十分痛苦,说“:我就像一个行路的人,天已经晚了,而路途还十分遥远,不知该怎么办啊!”这个故事后来变成成语“日暮  相似文献   

16.
一在冯至的著作中,除了诗、散文和学术论著外,称之为小说的有《蝉与晚祷》、《仲尼之将丧》、《伯牛有疾》、《伍子胥》、《两个姑母》、《公孙大娘》、《白发生黑丝》。但是1983年春,作者在《诗文自选琐记》中对自己的小说却作了体裁上的否定。人们说《伍子胥》是小说,我也曾把它当作中篇小说看待,严格说来,《伍子  相似文献   

17.
苏州的城墙,是文献记载、遗存至今并仍在原址的中国最古老的城墙。据《吴越春秋》等古籍记载,苏州的城墙建于春秋之时。阖闾接位成为吴王之时,吴国的国都尚在梅里(今无锡梅村)。在阖闾与伍子胥的一次"与谋国政"的谈话中,伍子胥向阖闾提出了修筑国都城墙的建议。在听取伍子胥的相关论证、叙述后,阖闾欣然拍板说":寡人委计于子。"于是,伍子胥受命东去",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两千五百多年前,由于有了  相似文献   

18.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按照古圣先贤的设计,女人只有“三从”的份儿:从父、从夫、从子。不过中国人又素有“柔弱胜刚强”的哲学观念,不知是不是因此,怕老婆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据袁枚考证,“惧内”始于专诸。《越绝书》的记载是这样的:伍子胥看见专诸正跟很多人打架,妻子出来叫他,马上乖乖回家了。子胥很奇怪:一个有万夫莫当之气的大汉,怎么会被一个女人拿住?专诸告诉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后来专诸被伍子胥推荐给吴公子光(阖闾),刺杀吴王僚,自己亦当场被杀。这个专诸真称得上“铁血柔情”了,他那段表白,也给后…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的演变》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连“坐”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照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段文字中,吕叔湘先生认为“坐行就是膝行”无疑是准确的。然而说“蒲服即匍匐”却不一定准确。虽然古籍中也偶有“蒲”“服”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