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剖析了阅读过程应注重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要求教师优化阅读活动策略,培养学生阅读情感体验,发展个性化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赖龙艺 《考试周刊》2013,(63):39-40
作者立足于课程理念精髓,剖析了优化阅读策略,从情境创设、品味词句、拓展阅读想象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惠宁 《甘肃教育》2014,(1):76-76
正《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创设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如,在教学《钱塘江大潮》一文时,笔者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然而,阅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被忽视。因此,语文老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阅读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林巧玲 《考试周刊》2013,(80):38-38
文章立足于课程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优化各种阅读策略.引发学生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张杰 《陕西教育》2011,(4):24-24
文本阅读.是学生主体接受信息、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的主要学习行为。因此,在指导学生开展文本阅读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在对话中深入文本.在实践中活用文本,从文本中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7.
郭树明 《吉林教育》2006,(12):49-49
《峨眉道上》(人教版第八册)背景:教师先安排学生进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再指导“精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与对话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去体验和感悟,明白事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体验的途径,通过发现阅读客体的情感因素。寻找情感对应点和寄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9.
阅读能让孩子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孩子学会阅读,要善于展开对话,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立足文本,优化朗读效果;要开拓资源,保证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思想提升和个性张扬的过程。本文从开展情感朗读,读出真情;品味感悟,激活思维等方面阐述了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朱月里 《考试周刊》2013,(80):35-35
文章有条理地叙述了优化阅读策略,剖析了富有创意的阅读活动,既张扬学生阅读个性,又发展学生阅读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在阅读实践中推动学生学习体验的不断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阅读本应是一种体验。阅读主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或共鸣,或质疑,这就是阅读体验,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背离了体验。 表现之一,阅读的主宰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在品读、体验、感悟过程中提升阅读品位。  相似文献   

15.
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这,过多灌注高深的理论知识,过多关注作品的“内容”,习惯于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应该说这是必要的,若片面这样,会迫使学生埋首于字、词、句、篇的所谓“基本训练”,导致语言平淡,原因是缺乏从鉴赏的角度去解读文章,忽视了语文阅读时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所采用的不同的言语形式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师生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进行对话,师生对其所建构的观念的明晰程度也就不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从心里言语形式的对话着手,点燃超越文本的导火线,创设有效的言语情景,促进学生养成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习惯,建构一种多元化语言形式的阅读对话情景。  相似文献   

17.
“体验性阅读”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只有重视学生在身心自由、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阅读文章所获得的“初始阅读体验”,才能提升语文课堂对话质量,使之和谐包容,具有生命活力和巨大的创造性。“初始阅读体验”说,对我们的语文课堂对话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基础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具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阅读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文章立足于课程理念精髓,剖析优化阅读策略,指出教师应关注阅读活动细节,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重视阅读体验,发展学生个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