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清代李景星曾撰《史记评议》,对《史记》进行了逐篇的介绍和研究,但内容过于简单。故有必要按照《史记评议》的形式编一部《史记题评》,以引导人们正确地阅读《史记》。现选《平原君虞卿列传》等三篇“题评”刊出,进行一些必要的读解。  相似文献   

2.
赵生群先生从事《史记》研究三十多年,成果丰硕。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其一为太史公研究,考证司马谈作史、太史公为官名、补证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其二为《史记》断限与续补研究,考证《史记》记事讫于太初及《史记》亡缺与续补;其三为《史记》取材研究,考证《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史记》与《战国策》的关系、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载史料不可尽信、司马迁所见书;其四为《史记》编纂体例研究,重点考论《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书法、史学理论、纪传体与传记文学;其五为《史记》及三家注文本整理,最大成就即主持修订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相似文献   

3.
试论《史记》自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自注形式以见其心志,以明其去取,体现了其撰述的别识心裁。本文结合《太史公自序》、《史记》十表等,对《史记》自注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以清代金陵书局本为底本,时有校勘不精而误排之处。中华本《史记》初版再版亦有不同,再版改正了初版的一些讹误,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讹误。列中华本《史记》在校点方面的相关问题凡36条。  相似文献   

5.
霍松林、赵望秦所主编的《宋本史记注译》是《史记》点校今译的最新成果。其书以百衲本《史记》为底本,在文字及形式方面都很好地保留了底本原貌。断句标点时又广泛吸收学人研究成果,较之他本多有改进。而在今译上则第一次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译。  相似文献   

6.
刘小林 《巢湖学院学报》2006,8(2):102-104,109
从文学的角度读《史记》,《史记》无疑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座高峰。司马迁的“情感判断”决定了其散文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史记》表达了司马迁至深的哀感和深入肺腑的惊心动魄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凌稚隆《史记评林》一书正文部分的上栏汇集了历代《史记》研究者对《史记》的评论和阐发,有助于对史文、史实的理解,也可借以考察历代《史记》研究的概况,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同时,上栏也包括许多凌稚隆对《史记》的研究、阐述,可以考见凌氏的史记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左传》、《史记》判断句作了穷尽考察:从结构形式、构成成分、语义关系等三方面对二书判断句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从中管窥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共时面貌和历时变化。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中国文章修辞之学深入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史记》研究评论较之前代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体现在出现了以词句修辞为中心的《史记》节录本《史记法语》、最早的《史记》评点本《班马异同评》,在宋人的笔记、文话之中对《史记》的评论也因为修辞学的发展而引向细致具体的方面。宋代修辞学深化、拓宽了《史记》的文章学研究思路,完善了《史记》接受的主要形式,为明代《史记》研究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一书列举大量神话材料论证《史记》的著述表明司马迁对君权来源的看法,并以此说明《史记》有神学目的论倾向。其实这是对《史记》的误读,是囿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的认识。该书举证的神话材料涉及了《史记》阐释的历史化神话、神话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神话化等问题,司马迁对这些问题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使他能超越君权神授的思想,把握历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史记〉献学丛稿》2000年1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论18篇,分为三组:第一组9篇,讨论司马迁生年、《史记》断限、《史记》亡缺与续补、太史公官职等;第二组4篇,讨论《史记》取材,重点探讨《史记》与诸侯史记、《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的关系,以及《晏子春秋》、《管子》、《孙子兵法》、《新语》、《司马法》诸问题;第三组5篇,讨论《史记》编纂学,探讨《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纪传体与传记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 司马迁之书,名曰《史记》,初无此名。古书中屡见“史记”之名,是对古史的泛称,非专指司马公之《史记》。司马迁《史记》中屡见“史记”之名,亦不指其自撰之《史记》。此两者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已论之颇详。两汉诸书,述及司马氏之《史记》  相似文献   

13.
金代王若虚《史记辨惑》对《史记》中的众多人物作了评价,由于时代不同,王若虚拘于儒家思想,不能理解司马迁的作史意图,其评论多有不当,包括天命说、对孔子的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史记》《汉书》过程中,颇感其记述及注释有可疑之处.今摘取其中三例,求证于方家:梁玉绳关于《史记》《汉书》所载张良卒年皆误的说法并无根据,实则二书皆存正确之可能;公孙弘年寿及生年《史记》《汉书》所载相异,是历法中并本、除本的区别;《史记》所载汉武帝元光年号非司马迁本记,应为后人所追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在底本文字,校勘、标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失误的检讨,提出编纂《史记》新整理本的初步设想,并从底本,校勘、内容、体例,标点符号,体现现代史记学研究水平等六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一书具有浓烈的楚文化气息,其自由浪漫的精神和强烈的抒情性,正是神奇奔放、飞跃浪漫的楚文化的韵致。书中对楚文化的倾情记叙和对与楚文化一脉的道家的继承,也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史记》的楚文化气质。楚文化构成了《史记》的精神气骨,《史记》是继《离骚》二百年后,又一部禀受楚文化恩泽的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7.
司马谈担任太史令,产生了编写一部史书的理想,并开始着手史书的编写准备和写作工作,对司马迁创作和完成《史记》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史记》的出现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司马谈,就很难有司马迁的《史记》。  相似文献   

18.
"相面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方术,从古至今都有其独立的生存空间。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多篇文章记载了"相面术"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以相面预言未来、以相面取人、以相面婚配、以相面娱乐等。在《史记》中对"相面"活动的记载不仅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中,且对《史记》文本的写作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映射了一定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启发着后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评点作为一种读解方式,符合中国人的阅读欣赏习惯。《史记精华》是中华书局辑校的《史记》选本,专以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列传》,其所选评点往往注重原著的叙事技巧、文章结构及风格风貌。而在《表》《书》中,所选评点多以突显原著之史学特性为主要内容。同时,评点对于原著之史学骨骼、文学血肉、文史结合之魂魄的展示,也是《史记精华》的一大亮点。评点所展示的《史记》意蕴风貌等,都表明《史记精华》对于再现经典阅读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的《艺概》以语录体形式"概"言《史记》。在对《史记》亦文亦史的评断之下,从多个角度透视了它的文学特质。通过《史记》与其他文本的比较,关注《史记》文本的情感色彩,强化了《史记》在文学中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