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通常的作文教学训练比较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但实际效果并不见佳。问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是无话可写。我国传统写作向来重视文以载道,无"道"何以成"文"呢?学生无话可写也即心中无"道"。所以要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难题,关键还在于要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关注人文性,让学生从机械僵化的模式化训练里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2.
3.
马玉平 《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1):61-61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4.
5.
作是学生应用语言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学阶段的作是一种习作,它有叫于“创作”、“作”,是一种最盛本的书面表达训练。但是,出现单纯从语教学角度理解小学怍,热切地追逐着所谓的作“体系”、“模式”、“套路”,热烈也欢迎着“快速作”之类的作练法。可以这么说,我们造就了多思路狭窄、立意粗浅、笔呆皈、千篇一律、万人一面的习作“作”.或是一些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高手”。翻开学生的作,我们往往会看到许多“套路”一致的本,仿佛是一个糕盒子印出来的许多块糕。这一致的套话对许多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内心的真话。在作的过程中,在作的本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强弱,思想品质的高低我们已经很难一目了然。作出现了虚伪,诚分析之: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是诗歌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现代文明意义上来说,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要进行诗化的强化,让诗的内涵隐现在作文中,使文章有诗一般的美丽、诗一般的激情……以诗般的想象,使文章空灵。没有想象便没有诗篇,同样,没有想象力驱使,任何一篇文 相似文献
7.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尽管当前作文改革千帆竞逐,百花竞艳,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严谨的影响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使我们仍然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本体性的理性认识,作文教学领域仍是山重水复,春光不现,致使作文教学陷人了"以文为本"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来平利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999,(1):59-60
小学生作文难,小学语文教师难教作文,这几乎形成了基础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经过冷静的思考和分析,感到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从教学主体角度来看,其原因大致如下:第一,教师的业务素质不高,钻研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教材编排体系和教材大纲心中无数,也搞不清楚大纲内容在教材上是如何体现的。第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不够。对听说、读、写、思各项训练之间的内在联系弄不清楚,致使各类训练失调或脱节;不清楚能力与知识。知识与思想品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践的;也不知道在作文教学中可以… 相似文献
9.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尽管当前作文改革千帆竞逐,百花竞艳,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严谨的影响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使我们仍然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本体性的理性认识,作文教学领域仍是山重水复,春光不现,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训练中,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12.
能让学生对写作充满欲望而不厌烦、充满向往而不惧怕、充满热情而不冷淡、充满期待而不冷漠的良好心理态势的,不是空泛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批评与否定、指责和嘲讽,而是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激活学生写作能量、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人文关怀。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构建写作教学的人文境界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相对单调的文化环境,使农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体上不如城市学生。按理说,农村教师应更加呵护农村学生的作文,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农村教师常常带有“城市情结”,无形中打击了农村学生的写作信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感。因此,农村作文教学不应脱离农村生活,而应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的人、事、物、情,让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农村、歌颂农村、抒发对农村的情感。从而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14.
“文以载道”,文章的特点本身决定了作文不能光靠华丽的辞藻,精巧的结构来作无意义的堆砌,作文必须有深层次的内涵,即所谓的“道”,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袁小晶 《新课程导学(上)》2015,(6):57-58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小学生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同样也是小学作文写作的切入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生活;引导学生通过素材的累积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源于生活的好作文。只有贴近生活,学生的写作灵感才不会枯竭,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描绘,才能让作文创作充满灵动的表述力。一、注重细节入手,搜集写作素材当前小学作文的难点不在写作技巧方面,学生感觉难 相似文献
16.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一直把学生定位在学习者的角色上,尽管我们也强调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性行为,但是我们始终义无反顾地坚持学习写作知识,掌握写作能力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可是这样做并没给我们带来理想的效果,“假”、“大”、“空”随处可见,无病呻吟满篇皆是。甚至有少部分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有坚韧的品格,让自己的双亲“惨死”在自己的笔下。即便是能够对生活做真实记录。也是在用“冷静”得可怕的笔调作“纯客观”的叙说,如流水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文以载道”常被许多教师作为指导、评价学生作文的标准。主题深刻、立意高远固然可贵,但对于涉世未深,学养不赡的中学生而言,一律以这样的标准去指导并要求学生则未免失之于苛刻、悖谬,它诱导甚至是逼迫着学生去说假话空话套话,即使写些生活见闻、青春烦恼,也要“为赋新词强说愁”,紧锁眉头去挖掘“深刻意义”以升华主题。此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后果,从轻处说,是倡导了一种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不良文风;朝重处说,导致学生思维的单一化和做人真诚坦白的人格的丧失。 在这里,笔者决非要推翻“文心载道”,以哗众取宠,收语惊四座之效。文章有明确深刻的主题永远是重要且必要的,它被奉行至今,本身便说明了其合理性。笔者只是想说,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道”作点新的诠注,注入些灵性的活水、时代的流泉,说得直接一点,它绝不仅仅是既定的政治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更多的应是学生所拥有的那一份生活、思想、情感。教师应给学生以放飞心灵的广阔空间和抒写本真情思的自由领地,以真实、健康、清新这一标准去指导与评判,而不是用成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及政治性思想性这些抽象的大“道”。倘能如此,学生便不会视作文为畏途,定会少些搜肠刮肚之苦、少些矫揉造作之词、少些虚空浮滥之腔。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不少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作文教学更是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活”起来,我一直在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宋淑容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8(2):34-34
作文教学 ,历来是众多教师最感疑难的课题。以往的作文教学 ,一般都是由教师命题 ,学生作文和教师点评这几部分组成。这完全压抑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使学生的作文能力难以提高。我在作文教学中 ,作了以下的探索。一、激发兴趣 ,启发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前 ,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使之产生言表的强烈欲望。能带着美好的意图自觉地、愉快地去写作。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充分调动各种思维能力、想象力去构思文章 ,使写出来的文章文笔通畅 ,构思新颖 ,体现各自的特色。如我在教完三年级小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