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伦敦奥运会期间,关于中国的检点事件有两个:羽毛球故意输球事件和16岁的叶诗文成绩超过男子引发质疑一事.在开赛第一周当中,关于中国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这两件事情上.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 12月 12日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了一次以“美国媒体与中美关系”为题的、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中、美代表 3 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方代表来自政府管理部门、各主流媒体以及新闻研究、教学部门。美方代表则为美国主流媒体驻华机构负责人。他们是 :《华盛顿邮报》北京分社社长潘文 (JohnPomfret)、《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康锐 (ErikEckholm)、美联社北京分社社长韩村乐 (CharlesHutzler)、《时代周刊》北京分社社长傅睦友 (MatthewForney)、美国CBS驻京首席记者辛普森。会议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和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殿求共同主持。会议气氛十分热烈 ,间有观点的对峙和思想的交锋。但通过对话达成彼此的沟通与了解 ,也正是这次座谈会的意义所在。现将会议的部分内容记述如下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据了解,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的8月4日,德国体育信息通讯社解除了其北京编辑部负责人迪特·黑尼希的职务,此事引发德国媒体普遍报道.  相似文献   

4.
如何客观看待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SARS的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SARS报道的内容的研究与分析,较为真实和客观地探讨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SARS的报道倾向。本文选取了美国知名度最高的三家报纸作为研究样本,即《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详细分析了这三家报纸从4月16日至5月15日一个月之间所有关于中国SARS的文章,从文章的数量、内容和立场三个方面得出了相关数据和分析结论。并通过与其他媒体的比较分析,客观地分析和阐述了三家报纸关于中国SARS报道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5.
蔡矜宜 《传媒》2022,(19):65-66+68
<正>在媒体融合时代,仅靠一支笔、一个本子写新闻的时代早已过去,集采写、拍摄、剪辑等技能于一身的全媒体采编人员才更符合当下的新闻传播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期一年举办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间隔不到7个月。两届奥运盛会,湖南日报社全媒体团队积极发挥全省唯一一张奥组委官方注册记者证的资源优势,创作了一系列出彩、出圈的新闻作品。一、内容为王,在世界盛会中凸显地方特色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任女士是北京市档案馆的老朋友.为进行民国时期北平地区人口贩卖方面的研究,她多次来馆查档,虽然每次时日有限,但是档案馆丰富、珍贵的档案,热情、周到的服务始终深深地吸引着她.在她看来,档案馆已经成为她的"研究之家".  相似文献   

7.
周爱宝 《青年记者》2002,(11):33-33
写过舆论监督稿件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监督到位的报道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直接改变整个事件的发展,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但是如果报道出现纰漏,就不可避免地陷入麻烦和尴尬中。记者如何做到既让稿件发表,又能全身而退,的确需要费很多思量。  相似文献   

8.
康健 《传媒》2016,(20):45-47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美国媒体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将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美关系的新闻报道作为文本分析,并通过分析文本的框架建构过程来揭示美国媒体如何建构中美关系、塑造中国形象、引导社会公众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我得知老友白修德的逝世消息,不禁为之一怔。我和他在一九八○年美国《纽约时报》编辑沙理文河边村家里见过面,吃了一顿晚饭,欢谈约三小时,并由他驶车送我回纽约。他原名西奥图·怀特,白修德是他的中国姓名。一九四一年在抗战时重庆,我和他相识。那时他在担任国民党中宣部国际新闻处的顾问,但他对于国民党的欺骗宣传,越来越不耐烦,终于分了手,转为美国《时代》周刊的驻华记者,成为率先报道延安根据地的少数几个外国记者之一。敌后情况以及我党的政见  相似文献   

10.
张翠 《新闻实践》2012,(11):68-69
本文采用量化的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方法。通过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林书豪现象的报道,探讨和分析了新闻媒介对个人形象的报道,在议程设置框架下对受众的关注影响以及对个人品牌形象的树立与维护。  相似文献   

11.
陈沛芹 《今传媒》2004,(5):25-26
这位美国记者在中国一个月的采访中,总是有企业为她提供住宿,她却坚持自己付费。除了吃饭入乡随俗之外,所有的费用都自己承担。遇到有些企业赠送纪念品,她要么拒绝,要么带回去交给报社。她非常严肃地告诉我,如果收了采访对象送给的现金,报社会辞退她,其他报社知道她,是因这个原因被辞退,也不会聘用她。  相似文献   

12.
龙利蓉 《新闻世界》2013,(2):123-125
美国智库不仅与政府关系密切,而且与美国的各主流媒体互动性强,在影响社会整体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智库与媒体的互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智库不仅是媒体掌握政府政策动向的重要渠道,还是媒体在重要事件上寻求解释的对象。美国大多数智库也十分愿意和媒体保持密切联系,以扩大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金融报道在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美国社会有影响的大报都涉及金融报道,既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这样的综合性报纸,也包括《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专业财经报纸,欧洲影响力最大的财经日报《金融时报》1997年推出美国版以来,目前也已在美国占据了一席之地。《纽约时报》这些有影响的综合性大报普遍涉足金融报道,但篇章较少,一般放在商业版。《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美国版)等专业报纸占据了金融报道主流地位。以《华尔街日报》为例,18个要闻版外,每天还有14个"市场"版和14个"金融投资"版,另外的"个人生活与理财"专版也有6-12个版之多。  相似文献   

14.
年前的一个下午,青海十多位省、市报社和中央驻青新闻单位的记者,应邀来到省人民政府会议室,参加与省长宋瑞祥、副省长卞耀武、省政府秘书长孙光荣的对话会。这些记者与省政府领导同志经常见面,可算是老熟人了,但就新闻工作进行协商对话,这还是第一次。三个半小时的对话会上,记者们畅所欲言,领导同志一一对答,表明了省政府对繁荣青海新闻事业,加强舆论监督,提高政府工作开放程度的期求。  相似文献   

15.
吴姗 《报刊之友》2010,(5):11-14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不但是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盛事,而且是中外媒体的焦点,各大媒体纷纷开足马力,抢占舆论高地,其中,主流媒体的报道尤其值得关注。由于主流媒体的地位、资源优势,其报道往往全面、权威,能给受众一个清晰的政策风向标,帮助受众做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6.
吴姗 《今传媒》2010,(5):11-14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不但是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盛事,而且是中外媒体的焦点,各大媒体纷纷开足马力,抢占舆论高地,其中,主流媒体的报道尤其值得关注。由于主流媒体的地位、资源优势,其报道往往全面、权威,能给受众一个清晰的政策风向标,帮助受众做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前夕,我作为军事记者,采访了我军几位从事尖端武器研制的专家。在这条使命神圣又鲜为人知的战线上,科学家们对祖国的忠诚,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以及他们无限执着的追求和奋斗精神,严谨而多彩的治学生活,无不让记者深为激动和感奋。让我们从这几组对话中,亲睹科学家们的学识和风采,并从对世界军事领域深刻变化的新了解中,开阔我们的国防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增长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大众想要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显得非常困难。不仅如此,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想要让受众快速关注并了解到自己发布的信息,也变得极为困难。即使现阶段使用最多的搜索引擎服务提供的自动筛选服务为人们带来很大便利,但是因为服务带有大众化发展特征,也无法全方位照顾到人们的个性发展需要。所以,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实现主流媒体记者的转型和创新,是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宏:去年中共“十三大”期间播出的《赵紫阳等五位常委答中外记者问》的电视专题新闻,在国内外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我个人感觉,这一次“酒会”报道,不仅给我国的新领导人树立了新的形象,而且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你作为这次“酒会”报道的参加者,是否也有这种感觉? 沈忱:是的.这种感觉太深了.这些年,我一直从事时事政治的报道.感受越来越深的一点,就是怎样报道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如何通过电视媒介的作用,树立他们的形象.这就牵涉到电视“屏幕形象”这一学术问题. 在过去较长的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国家领导人的政治生活,对新闻界来说具有“封锁性”和“保密性”,甚至达到了一种神秘化的程度.在严格的  相似文献   

20.
刘宏:去年中共“十三大”期间播出的《赵紫阳等五位常委答中外记者问》的电视专题新闻,在国内外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我个人感觉,这一次“酒会”报道,不仅给我国的新领导人树立了新的形象,而且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你作为这次“酒会”报道的参加者,是否也有这种感觉?沈忱:是的.这种感觉太深了.这些年,我一直从事时事政治的报道.感受越来越深的一点,就是怎样报道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如何通过电视媒介的作用,树立他们的形象.这就牵涉到电视“屏幕形象”这一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