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各位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酭”,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  相似文献   

2.
少年鲁迅所读的私塾,名曰“三味书屋”,其“三味”为何呢? 对此,人们有不同理解。周作人认为,“三味”是指“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周芾堂认为,“三味”是指“经书如米谷,史书如蔬菜,子书如点心”;寿洙邻则把“三味”理解成“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相似文献   

3.
读书是一种颇费心力的活动,是高境界的思维操作,其强度和难度不亚于躬身负重的体力之劳,读书更能使我们获得许多精神营养,所以人们常常把读书比作“啃”书。■拉伯雷“狗吸骨髓式”的啃。被恩格斯誉为“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大时代的巨人”,名著《巨人传》的作者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在《巨人传》中说:“你见过狗啃含骨髓的骨头吗?你只要仔细观察定会看出,它见了这块骨头,如何恭敬地窥视它,如何谨慎地啮啃它,如何殷勤地咬碎它,如何贪婪地吸吮它……你说它是为了什么?它这样反复玩弄,抱什么目的?想得到什…  相似文献   

4.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  相似文献   

5.
6.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增长知识,要读书;提高人文素质,要读书;丰富想象力,要读书:提高创造力,要读书;铸造独立的人格,要读书。读书使人趣味纯正,气质优雅,品格高尚,灵魂美丽。  相似文献   

7.
读书能使人提高修养,明辨事理,读书会让人其乐无穷,读书过程的不同感受可能会让人终生难忘。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上、三多: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文章多用“三上”时间构思,即马上、枕上、厕上。他认为写文章要三多,即:看得多,做得多,商量多。三性、三不怕:鲁迅酷爱读书,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他还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精神。三不:原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倡导…  相似文献   

8.
近期,与教师教研谈话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读书学习上应改变方式,特别是读什么书,怎样用书上的先进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有的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但就是用不上。”还有的老师说:“我学习了很多方法,但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书呢?  相似文献   

9.
由于学校教育实践过于强调功利性,学生与文本交流时丰富的感受体验被工具理性所剥蚀,读书之"悦"缺失,导致学生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以便形成良性循环,教育理论与实践应关注"悦读",分析其特点,探寻其实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读书内化,是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理念。语文课上,主动读书,内化语言,应是学生的基本活动;指导学生读书,帮助学生内化,则是教师的主要职责。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吸收内化呢?  相似文献   

11.
12.
〔原文〕余尝①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②,心眼既不专一③,却漫浪④诵读,决⑤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⑥。心既⑦到矣,眼、口岂⑧能不到乎?(选自朱熹《训古学斋规》)〔注释〕①尝:曾经。②子:子通“仔”。③专一:专心一意。④漫  相似文献   

13.
自学考生都觉得时间紧张,无法挤时间,其实,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总是有的。三国时期的董季植曾总结了「三余」读书法,即:「夜晚是白天之余,雨天是晴天之余,冬天是一年之余」。我在自学中也根据教师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  相似文献   

15.
三字秘诀: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三余:三国董遇善于抓"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相似文献   

16.
名人读书"三法"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  相似文献   

17.
18.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治学的经验。有趣的是,好多经验可归纳为”三诀”。西汉文学家刘向把读书打了三个比方: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国时董遇读书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或诵,以增强记忆。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在乡村学堂上学,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我们的也是一位老先生,高且瘦,很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寿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