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类,否定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否定判断句的构成方式是将否定副词“不”加在肯定判断句的判断谓语前面,而不直接加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文言文的否定判断句则不同,它可以直接将否定副词“非(匪)”放在作谓语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非(匪)”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也不是否定副词和判断词的结合。从语法作用上看,“非(匪)”只是一个一般的叙述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虚词“非”字常见用法之一,是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使整个句子表示一种否定的判断。例如: 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问》 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先进》 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公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这种“非”字,在词性方面,有否定副词说和系词说,否定副词说者以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系词说者认为它“是否定性的系词,是实词,不是虚词”(见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意义方面,有“不是”和“不”两种解释,而均以后者为极少数。翻译则一致为“不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不用 判断词“是”的。表判断的句 子,有其固有的格式。常见的形 式有四种。1、……也;2、……者……也;3、……者……;4、……。(无“者”、“也”)第一种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张骞,汉中人也。”译为“张骞是汉中人。”第二种,主语后边加“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这种形式的判断最为明显。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第三种是主语后边有“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但谓语后无“也”字。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它的判断意味没有前两种强。第四种,既无“者”复指,提顿,也无“也”帮助判断。如“荀卿,赵人。”判断的意味更弱些了,是一种解释性句子,仍是判断句。 表示否定的判断就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这里要注意,“非”是对整个谓语判断的否定,而不能看作是仅对其一部分的否定。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非”不只是对“士”的否定,而是对“士之怒”的否定。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5.
关于虚词“非”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于判断句中的“非”字,一般认为是否定副词,个别认为是系词;词义一般认为应解释为“不是”,个别以为应解释为“不”;语译则一致为“不是”。本文从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结构形式入手分析,认为“非”字确属否定副词,但其词义只能解释为“不”;习惯解释为“不是”,是由于忽略了上古判断句基本结构形式体现出来的结构意义“是”、并把它强加给“非”字所致。  相似文献   

6.
上一篇谈了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和兼语句,这里谈谈是字句、存现句和紧缩句。一、是字句是字句在形式逻辑中是用来表示判断的,因此通常又称之为判断句。是字句是动词谓语句的一种,它的谓语是由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和它的宾语组成动词短语充当的(《暂拟系统》称为“判断合成谓语”,新的教学语法系统不采用这个说法)。“是”表示肯定判断,它的前头加上否定副词“不”组成“不是”,表示否定判断。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代,专用的判断词尚未形成.除偶用“是”表判断外,一方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用“为”表示弱性判断;另一方面则大量采用副词兼表判断.这种现象,从上古到中古、近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有.大家知道,古今汉语判断句的谓语一般都可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而这样的谓语又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那么文言文中有哪些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并兼表判断呢?这是久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如“尽、皆、凡、悉、仅”等范围副词;“必、诚、良、即、则、乃、真、亦、复”等情态副词;“素、本、固、将、且、次者”等时间副词;“殆、盖、其”等语气副词;“非、匪”等否定副词,等等都能兼表判断.但它们仍旧是副词.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判断句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肯定判断或不是什么(否定判断)的句子,文章主要探讨了文言文中主语+者+谓语+也,主语+谓语+也,主语+者+谓语,主语+谓语+者也,主语+谓语,主语+副词+谓语和"是"字句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判断句是用来表示判断的。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但有时也可以用其它词类如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前者如“庠者,养也。”(《孟子·滕文公上》)后者如:“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新序·杂事》以上均详见拙著《古代汉语句型大全第34—35页)这类句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实属罕见,所以不另立类。在上古汉语中,肯定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用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字。判断句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是“者”字,句尾语气词子“也”字。“者”、“也”可以不译。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句型公式,现将公式中使用的符号注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非”与“是”是一对反义判断词。上古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但是如果我们由此而无视“是”字很早就发展为判断词的事实,那就未免大错。从已经发现的古代语言材料来看,至迟在战国末期,判断句中就开始用“是”作判断词了,尽管当时书面语言中这种用法还不普遍。例如:①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国语·晋语)②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在这些例子中,“是”字前面不仅另有判断主语,而且“是”字可以受副词修饰,我们没  相似文献   

11.
第三节判断句的形式我们这里讲判断句的形式,并不是申明识别判断句的标志;识别判断句只能靠句子的谓语。我们这里讲“判断句的形式”是讲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判断句形式上的比较。现代汉语判断句也是由两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在它们中间加表示判断的系词“是”,象“我是教员”“你是学生”。“是”和后面作判断用的名词组成复合谓语。  相似文献   

12.
杜诗否定副词在使用上具有以下特点:一,一些上古汉语中的否定副词已经消失或正走向衰亡,同时又产生了一批新的否定副词.二,同类否定副词在分布上的对立现象已不复存在;三,否定副词的内部分工相当混乱;四,“非NP”式否定判断句仍占较大优势,新兴的“不是NP”式的使用频率还不高.对杜诗否定副词所作的历时研究表明:初、中唐时期是中古和近代汉语之间一个不可忽视的过渡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近代汉语的上限可以提前到唐初.  相似文献   

13.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  相似文献   

14.
刘巍巍 《成才之路》2009,(26):38-39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判断句往往用系动词“是”表示判断,古代汉语则不同,往往用固定的形式和某些副词来表示判断。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弄清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区别及其演变规律,就这几点本文将重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相比较,有其特殊的格式。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必须用判断词“是”,它同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判断宾语;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充当谓语。(一)判断句的格式一、用语气词“者”、“也”表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又可分为三种。1.主语后边用语气词“者”表提顿,谓语后边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译  相似文献   

16.
一、文言文中判断句辨析 以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作谓语,主语与谓语之间构成一种判断关系,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中,常用“是”表示判断关系,而在文言文里较常用是语气词“者”、“也”,有双用“……者……也”;或者单用“……,……也”;“……者……”。另外也用“为”、“乃”、“则”、“皆”来表示的。在鉴别是否判断句时必须注意,文言文里有用代词“是”作主语的句子,不要把“是”(这、这个)误会为判断词。下面是常见的几种格式的判断句:  相似文献   

17.
孟咸林 《考试》2008,(11):20-21
一、关于句式(一)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是用"者、也"来表示,有时也用"乃、为、则、皆、是"等表示,表否定判断用"非"、"未"、"无"、"莫"等。翻译时要将表判断的词去掉,用"是"连接主语和谓语(表否定判断的加上"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  相似文献   

18.
《襄阳耆旧记》为东晋习凿齿所著,在语言上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经过调查发现,判断句在《襄阳耆旧记》中的使用十分广泛,总的来看,主要具有如下特点:仍然是上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无系词的判断句”占据一定的优势;也承袭了上古汉语中的以“为”表示判断的非名词性谓语判断句;由系词“是”表示判断的判断句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都有一定程度的复杂化。这些情况表明,《襄阳耆旧记》的判断句正处在从上古汉语判断句向近代汉语判断句演化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魏志》否定副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国志·魏书》中的全部否定副词为研究对象,试图认识中古汉语否定副词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这些否定副词的分析描写,发现常用否定副词只有“不、非、勿、未”等,和上古相比,数量减少了,分工更明确,反映了中古汉语否定副词向整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第五章否定句第一节否定句的定义凡属古汉语中的句子,使用了否定词,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叫做否定句。例如: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3.老妇不能。〈战国策·赵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