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雷雨》第二幕中的两个场景,集中地描写了侍萍、鲁大海和周朴园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侍萍、鲁大海对立面的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有的分析文章往往把他简单化、脸谱化,或把他说成一个单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都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创作思想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是一个有魄力,有手腕,非常残忍、虚伪的家伙。他有着雄厚的资本和巨大的企业,有着经营现代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历代文人和作家垂青的话题,古今中外叙说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真可谓浩如烟海。曹禺成名作《雷雨》所写到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也是那么的令人津津乐道。应该说,爱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只在乎表面形式,天天把对方挂在嘴边的只能称为激情。三天,三个月,甚至三年都可以成为人人羡慕的一对,这都不难,但三十年呢?三十年后还会有这样的激情在吗?周朴园三十年来都还惦记着、关心着鲁侍萍,甚至连鲁侍萍的生活习惯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是勿庸置疑的。三十年里,在周朴园心中,鲁侍萍一直都是一个贤慧、规矩的女子,值得他爱,这能说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吗?  相似文献   

3.
曹禺先生谈自己剧本《雷雨》时称"周朴园这个人可说是坏到家了"。至于周朴园为追求金钱地位而放纵其残忍的恶形,就是现今法律也会将他送上断头台。  相似文献   

4.
《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二千多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确实,…  相似文献   

5.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  相似文献   

6.
教《雷雨》的时候,我们对周朴园三十年前的私生活感情该如何评价?教参上的观点认为: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就是一个无视道德无视品格的阔家大少爷。他诱奸了鲁侍萍,鲁侍萍在受尽了侮辱以后被他遗弃了。他们之间根本不曾有过“爱”。 事实上,这有违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扭曲了作品要揭示的人物思想、行为发展的轨迹,不能准确地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潜藏。请看,在第二幕戏里,作品已间接的表现出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鲁侍萍当年不是被诱奸,她也曾刻骨铭心的爱过他。在作品中,且不说从场景  相似文献   

7.
周朴园既是制造悲剧的人,他本身也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他计算着,挣扎着,力争做社会上的好人物,虚伪、残忍、卑劣,表面上成了社会的典范,实质上,丢却了爱情、亲情,内心空虚、孤独,一生不幸,是一个更具悲剧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教材解读     
戏剧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最精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名篇。剧中,当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后,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一时没有认出侍萍,此时周朴园的几句问话,虽然仅是只言片语,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很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9.
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正地爱过呢?我认为没有。课文节选的片段刚开始的氛围是:低沉潮湿的空气令人异常烦躁,周朴园点着吕宋烟要雨衣,鲁侍萍将雨衣拿上前时,他没有认出她,只说不对,要旧雨衣,而后让鲁侍萍关窗,当觉得对方关窗的动作依稀熟悉时,他又细致地询问了“梅小姐”的下落。这一串细节,看上去像是周朴园对鲁侍萍深情一片,三十多年来心里一直惦念她,其实不然。周朴园的这些言行、习惯,只是源于心里抹不去的愧疚。人一旦有过罪孽,就会尽量替自己找借口,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与折磨,周朴园正是如此,他所保持的鲁侍萍住过的房间里的一切摆设,其实是在欺骗别人,无意间也将自己骗得不知如何为真,如何为假。如果周朴园对鲁侍萍真有爱情,那他应该了解她,关心她,呵护她。在19世纪末,让一个侍女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却不给她名分,让她受尽凌辱;在  相似文献   

10.
周朴园是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人们过去惯常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其进行论定,冠之以“狠毒”、“残忍”、“专横”、“伪善”、“自私”等带有明显憎恶的情感色彩的词语,让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政治的”、“道德的”周朴园。作为一个成功的立体感的典型人物,周朴园身上一定存在有人们很少深入分析的“情感的”、“心理的”、“个性的”更为复杂、人性的周朴园。对这个人物的这些侧面进行深入分析,有益于还原这个人物的真实的全貌。  相似文献   

11.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识是一个必然的错误。 三十二年前,周朴园爱上了他认为年轻、贤惠、规矩当然也美丽的鲁侍萍,鲁侍萍也爱上了英俊又有才学的周家少爷周朴园。他们的爱是真诚的。也许是顾及周家的名声,也许是木已成舟,周家默许了他们的关系,这是第二个儿子得以产生的原因。然而,这桩只有爱情的婚姻对于周家来说除了给了他们后代以外,没有任何好处了,他们需要和能给周家带来才财富和地位的家庭联姻。于是,周朴园只能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于是周朴园只能选择放弃鲁侍萍。鲁侍萍,该是一个勇敢的姑娘,她不是要一笔钱,她也不是默默地离开,她肯定抗争过,但她失败了,所以,她被逼着在年三十的晚上,冒着大雪,离开周家。在这件事上,周朴园是怎么想的呢,他该负什么责任呢?在爱情和利益的拉锯战中,利益胜利了,他最终选择娶那位小姐,他默许甚至赞同了父母的决定,用鲁侍萍的话说,他是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但周朴园的决定不是他个人的决定,赶鲁侍萍出周家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这“你们”包括谁呢?当然有周朴园,也包括周朴园的父母,甚至包括那小姐的家庭,也许那小姐家才是一切的根本原因。试想,若那小姐家可以容忍鲁侍萍,她又怎能痛离周家。但周朴园真爱的唯有鲁侍萍一个而已,那小姐能给他金钱和门第,但给不了他爱情,那小姐的早逝和他对她的冷淡不无关系吧。这也可以从他将繁漪娶进门却让她因为得不到爱情而处于病态的生活中看出。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假想,那小姐也爱着一个穷书生,但迫于家庭对金钱和门第的需要,她只能嫁给周朴园,而她也不愿给他一丝的爱,她在苦苦的思念中黯然离世。但总之,周朴园的爱情没有梅开二度。  相似文献   

12.
话剧《雷雨》是我国优秀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写干一九三三年。《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蘩漪不堪忍受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暖昧关系。而怯懦、自私的周萍不久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由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周萍的生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形象画廊中,剧本《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不朽的反面典型一直遭到人们的唾弃。他既冷酷凶残又自私虚伪……似乎罪恶累累,天良丧尽,一无是处。作家曹禺本人也说过:“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故而习惯定向思维的人们,包括不少教材、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在看待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怀念侍萍这一举动上,也就贴标签式地冠以虚伪的帽子,说他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否则,三十年后,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又为何不相认?表面看来,不无道理,但细细咀嚼,这种评价,又显得美中不足。人们可以就是否相认这个问题进行设想,三十年后,侍萍出现要是破镜重圆、旧梦重温,那向繁漪如何交待,对鲁贵又如何安排?他周朴园自己十分看重的名誉又将会怎样?我们认为在怀念侍萍的感情方面,与其说是虚伪的,不如说是真诚的,是人性未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雷雨》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剧中人周朴园身上表现得最为充分。 作为一个买办资本家,周朴园靠野蛮的掠夺起家。他故意淹死二千二百名小工而发一笔昧心财;他勾结官警枪杀三十名矿工;他用收买分化工人代表的手段破坏工人的罢工。但这一切,都只反映了他作为  相似文献   

15.
戏剧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最精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名篇。剧中,当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后,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一时没有认出侍萍,此时周朴园的几句问话,虽然仅是只言片语,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很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6.
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既冷酷、专横,又有一般人的情感。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源于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周朴园自觉把自己变成维系家族利益和封建道德的工具。他一方面残忍地抛弃侍萍,却又眷恋不已;另一方面所做所为不合道德,却又在孩子面前显示其道德模范。周朴园专制,但并非没有人性:侍萍特殊的奴性美,符合周朴园的审美心理;感情需要有所遮掩和寄托;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内心歉疚;封建道德的苦行僧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7.
1 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曾引起不少争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因关系到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今特为之一辩。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这是由他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的。他三十年前与侍萍同居只是为了玩弄以满足自己,三十年以来的怀念是假装的,并非出于真情,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家庭的体面。三十年后对侍萍的绝情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最后一幕的“追认”,是在真实面目已经暴露、万不得已的逆境中采取的“变通手段”。很明显,这种意见受了“阶级本质决定论”的影响,认为每个阶级  相似文献   

18.
黄婕 《文教资料》2007,(16):87-88
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他既是《雷雨》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担者;他既是“大家庭罪恶”的制造者,又是周鲁两家悲剧的直接受害者;他既是剥削者、压迫者的化身,又是丈夫、父亲的实体。在他的身上,既有残忍冷酷的“兽性”,又有丰富多样的“人性”。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源于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9.
曹禺先生的《雷雨》第二幕中的两个场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集中描写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作为周朴园矛盾的两个对象,又恰恰是他三十年前的情人和亲生的儿子。  相似文献   

20.
周朴园是曹禺著名话剧《雷雨》的主人公,是支撑剧中周公馆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地主兼资本家性质大家庭的顶梁柱。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而又到德国留过学,是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产,具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两面性。可以说,资本家的本性使周朴园得以满足物质上的欲求,而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一家之长,为了维护其尊严,为了维持家庭的秩序,周朴园又不得不用一帧照片、一张支票、一副药方来粉饰、支撑和弥补他虚弱的内心。■一帧照片粉饰三十年前的罪恶从三十年后侍萍斥责周朴园时,只是说“你们家”“你们家里”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