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它是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但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科学技术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不能为人类提供生活何以值得过下去的理由。该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在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指引下的科学教育,并从系统哲学、生态哲学和技术哲学三个维度,对如何提高和发展科学教育提出了初步设想。只有在正确的科技哲学观的指导下,科学教育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才可能得以实现,人们才会获得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双向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科学素养的提高,但是现代科学教育中缺乏先进哲学思维的引导,大多沦为只是学习科学知识,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推动学生自身的发展,忽视了其社会职能。如何用哲学思维更好地指导好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实现人与社会理性的科学的发展,是现代科学教育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就哲学视域下的科学教育问题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 ,对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特别是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是通过教育哲学的转化才得以实现的。因此 ,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必须重视教育哲学研究 ,通过教育哲学的理性思考 ,为教育改革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科学观会产生科学教育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传统科学哲学的科学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呈现的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知识实用性的价值取向;科学文化哲学的科学观将科学视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过程,凸显科学的人文性,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应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追求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的历史世界,让学生在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在于发展科学技术 ,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弘扬科学精神 ;哲学教育用正确的世界观武装人们的头脑 ,破除迷信 ,也必须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 ,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也是民主精神 ,并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科学哲学观点的变化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科学哲学在科学的本质、科学观、科学知识观、科学方法论、科学发展与内外部因素的关系、科学技术的价值等方面都有大量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将对科学教育目标、科学课程、科学教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和科学教育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引起时科学哲学的关注,及时吸收其研究成果,积极地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人文价值和哲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的人文价值是指科学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它表现在:科学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料;科学为人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破除迷信,实现人性的完善与解放。哲学研究可以分为哲学创新、哲学解释和哲学编篡,无论何种研究活动都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导和参与。“实事求是“和“价值求好“都是科学和哲学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一百多年强的德国,因其科学性而成为世界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主题和哲学功能的转换;在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了冲击,这就要求马哲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与科学的互动,从而更好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哲学是人类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反思的成果.科学技术哲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性质;同时,具有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纽带作用.笔者基于科学文化理念,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为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方向学生"量身定制"渗透科学技术哲学特色的文科大学物理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是教育实现由近代向现代转变的时期。在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作用下,教育改革剧烈而频繁。在实现教育改革表象的背后,存在着人们对教育发展客观规律作试图合乎历史的哲学思维。在寻求现代教育的变革方向和理想模式的过程中,哲学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现代西方哲学派别众多,理论纷呈。然而,其分化和合流,演变和发展是沿着两条主要线索进行的:一是统摄实证主义哲学、经验批判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等的“科学主义思潮”;一是统摄唯意志派哲学、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等的“人本主义思潮”。两大哲学思潮都是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的时代所作的哲学应答。  相似文献   

11.
STEM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理念,包含注重打破学科壁垒的整合教育、强调面向真实世界的情境教育以及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循证教育三重意蕴。然而,当前STEM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使其陷入了功利化倾向与复制式扩张的困境之中,需要来自科学实践哲学视角的深度反思以指引其未来发展方向。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考察视域内,STEM教育是一种从沉思科学到干预科学的介入性科学实践,是一种从科学作品到科学过程的地方性科学实践。未来STEM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准确把握“开放式终结”的意涵并全面理解“实验室生活”。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从横向上,钱学森将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分为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三个层次,科学技术认识的基础是前科学;从纵向上,他从"科学是随着矛盾的产生而发展"的观点出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新学科。还将文学艺术、军事科学技术、行为科学技术、地理科学技术、建筑科学技术等纳入到科学技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科学分类与科技体系思想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学森将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十大部门。其中自然科学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为成熟的一个门类,其层次结构包括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基础科学、这三个层次通过辩证自然观 自然辩证迈向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思想方法上来说,钱学森科学分类和体系建构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二是始终坚持现代系统腐化的观点和方法,其科学意义 客观世界描绘了同幅科学的图景,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应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科学学习过程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哲学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在对其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哲学在科技发展进程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根据科学理论的基本条件判断。中医学与西医学都是科学。髓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医学研究人的生命活动、研究疾病的观点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中医学总的看来在基本理论框架上没有多大改变。其发展主要是常规科学的发展。表现为长期积淀的经验。中、西医理论模式不同,但二者是互补的。中医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但必须坚持与发扬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不能套用西医理论模式。这样中医学才能在理论上有突破性的进展。引发世界主流医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因为哲学属于人文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科学是一种理性的、全方位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其中包含哲学,但不局限于哲学。人类除了科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世界观。当代文明的世界观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体系。从文化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科学研究者会有其信仰,但不必言用其信仰指导科学研究。在人类的文明体系中,科学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性质不同,因而可说它们是人类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8.
撇开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撇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一些论者把科技伦理定义为全体科技当事人服务于全体人类。这种科技伦理“全员”论只不过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等于运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把社会历史因素存入了“括号”之中,充其量只是谢林的“理智直观”或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产物,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超现实、超历史、超阶级、超国家的科技伦理只是一种主观的虚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科技活动及其异化、资本主义国家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性,决定了科技伦理“全员”论不但是“认识论的贵族主义”,而且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唯物主义的科技伦理观的科学性就在于:从科技活动的现实出发、从现存的社会历史形态出发,去说明和解释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及其伦理蕴含。惟其如此,我们的科技伦理学才能立足于“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不但帮助人们“解释世界”,而且指导人们“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biopolitical dimensions that have grown out of the union between biocapitalism and current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US. Draw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 theorists, I utilize the analytics of promissory valuation and salvationary discourses to understand how scientific literacy in the neo‐Sputnik era has deeply involved educational life in biocapitalist circuits of exchange and production. I lay out this emerging terrain of ‘futuricity’ through a biopolitical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highly influential policy recommenda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 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Initiative. Here it is argued that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usually seen as a sit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an better be understood as a ‘biovalue’ in at least two senses: the educational subject's body as a site of investment and as an extractable source of valu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arger globally competitive regime of the rapidly growing bioeconomy. I conclude my analysis of the vital politics at play in the biocapitalist articul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with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scientific literacy that is based in what I call biodemocratic practices. I explore such a rereading of scientific literacy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he GrowHaus—a sustainable urban farm situated in a marginalized community in a major US city. The GrowHaus offers a model of scientific literacy that rejects extractive ethics associated with biocapitalist production and instead promotes a sustainable and socially just practice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