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应时代     
1992年底,有位朋友向我转达了《人民日报》的一位读者的意见,认为《学报》发了一些访谈录之类的稿件,办得有些不象学报了。大家都是为了办好这份学报,我很感谢,但是我没有接受这个意见,我解释说,文章的价值不在于它符合某种模式,而在于它具有真知灼见,具有新思想,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超越体系,超越模式,重要的发现往往在不同学科、不同观点、不同流派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夹缝里,过度带上爆出。之后我写了一篇随笔《不正经》,进一步阐述了我的想法,发表在《学报》1993年第一期上。后来我才逐渐明白当时我的想法在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旷代的忧伤》是一本思想性随笔结集,但深读进去,不难发现,它对于我们具体了解和深层次把握近现代思想嬗变与传承,都具有方法论的示范意义。虽然此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它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过去,尊重历史,崇尚知识,弃旧图新,对于丰富现代思想研究和传播承担着文化积累和学术更新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董广安 《新闻爱好者》2010,(12):165-165
收到新近出版的《报纸采编考评研究》一书①,仅看书名,还以为是供专业考评人员阅读的。仔细读完,才发现它的读者面其实非常宽。可以说,对于许多关注新闻理论以及新闻采编实务的读者,它都有阅读价值。该书虽然研究采编考评,  相似文献   

4.
<正>翻开手中的《回望俄罗斯》时,很像翻开我熟悉的《中国国家地理》,图文并茂的版式,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还能欣赏丰富的图片,无论是史料图片还是作者现场拍摄的,都给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和视角审美上的满足。作者王宏波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是记者也是作家,这样的多面手,呈送给读者的自然也是一道具有综合价值的文化大餐。虽然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俄罗斯看看,但有幸从王宏波的《回望俄罗斯》里游走一趟,获得的是另一种收获。首先听他对莫斯科的介绍娓娓道来:"我们看到森林与城市相依相伴,森林后面是高大的建筑,建筑又被森林包围。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一出,引起不小震动。姑且不论《人民日报》之给力与网络热词之给力究竟是否同宗同义,党报标题中一个略微有些非主流意味的词汇,就能在全社会引起如此热议,现象本身颇耐人寻味。它至少说明两点: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传统印象是严肃、刻板的,和生动鲜活的语言距离甚远;广大民众十分关注党报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否能与时代最新的律动合拍。  相似文献   

6.
近承吴小如先生惠赠其新著《霞绮随笔》(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作为《名家心语丛书》第二辑推出的《霞绮随笔》,是吴小如先生近一年来所写文字的一本自选集。所收文章都不长,大都是两千字上下的短文,稍长的也不过四五千字,但文短而精彩,很吸引人。《霞绮随笔》共收65篇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书房臆话》,第二辑《书序与书话》,第三辑《忆往思旧》。作为一本自选集,自然代表了吴小如先生的学术观点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虽然作者称这些文章是“即兴之作,并无太多学术价值”,但涉及学术话题的文章,却是很有学术意味,很有学术价…  相似文献   

7.
千姿百态的随笔作品,已成为当今报纸(特别是文艺副刊、周末版、星期日刊)不可或缺的文体。它以自己特有的思想灵光和艺术情采,覆盖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群。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它的清新与茁壮,我想是不为过分的。当前,我们不必回避随笔创作中的种种问题,但重要的是,应当给随笔以更多的理解和热情,使这块园地佳作迭出,以更加勃勃的生机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首先,我们没有必要用一种绝对严格的、泾渭分明的、非此即彼的文体界定来规范它。有人提出:随笔和散文的区别是什么?随笔和杂文的区别是什么?而划不清这种区别,随笔是否会成为“非驴非马”的文体?“非驴非马”的文体究竟能持续多久?  相似文献   

8.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随笔,无可争议的“最自由的文字”(鲁迅),但若因此以为随笔“随意”而可以怠慢其思想的严肃性,那是莫大的误解。傲视严肃性而流入插科打诨,那只是随笔最常见的悲剧。严肃的思想理性,随笔活灵活现的灵魂,迎风高扬的旗帜。如果说随笔评论《怎让沉渣又浮起》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能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刊用,并能获得中国新闻奖, 四川好新闻言论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台随笔奖,那显然只能归功于随笔思想的严肃性。着眼社会时弊,是专栏评论永恒的主题,也是专栏评论永恒的思想魅力,更是随笔言论不可推卸的神圣…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5,(6)
精诚·自觉·超凡──《美文》办刊宗旨述评张国俊最近新闻出版界和文学界流行了一种说法:“北有《读书》南有《随笔》,西有《美文》。《读书》和《随笔》都是老刊物了,而《美文》从1992年9月创刊,至今才刚刚三个年头,时间这么短,就有了如此的殊荣和成绩,这在...  相似文献   

11.
十五大上写《随笔》北京日报社社长满运来在党的十五大期间,我作为正式代表,除了参加会议,还每天赶写一篇《十五大随笔》,在北京晚报上发表,这在读者中引起了一点反响。作为新闻工作者,拿起笔来写稿子,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为什么这一次有不少同志特别给予肯定呢?...  相似文献   

12.
短长谈     
人民日报工商版自开辟《市场随笔》专栏以来,已发表了一百多篇短文。读者纷纷来信,表示很爱读这种言简意赅,雅俗共赏,触及现实矛盾的短文。有的称赞它“短小精悍,形式活泼,体察民情”;有的说它好在“短小、生动、精炼”;还有的一言以蔽之:“短得好!”可见,短乃是《市场随笔》的一大特点。唯其短,一分钟之内可以读完,读者见而爱读;因为短,故需精心写作,精心编辑,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对《市场随笔》的短与长,一种意见认为:如果言之有物,不妨适当放长一些,“有话则  相似文献   

13.
斗转星移。伴随着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硝烟诞生的人民日报《国际周刊》已经面世了200余期。一位读者这样评说:“当今各种各样的报纸有各种各样的周刊,但真正能看到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品位、格调较高的,可说是寥若晨星。高兴的是,人民日报《国际周刊》始终保持高品位、高格调,内容丰富、深刻,呈现给读者的是高级精神食粮。”悠悠万事中,编辑一份报纸的周刊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干成、做好这件事,也需要编者为此付出不知多少心血!为了做好这一件事,它需要一种胆识。人民日报《国际周刊》问世之前便面临着众多疑惑的目光。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新千年伊始,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十卷全译本《昆虫记》。给上世纪末最后几年国内出版界上演的那出“昆虫总动员”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在此谈谈法布尔及其《昆虫记》的介绍翻译历史,或能为读者阅读全译本增加兴趣。 1997年以前,知道法布尔《昆虫记》的人可能并不多。知道的人中,不少是读了周作人的《法布尔(昆虫记)》,并且许多也由此被昆虫诱惑。舒芜在《读者》上的一篇《远亲的消息》中,就说他是十二三岁时从《自己的园地》中读到《法布尔<昆虫记>》一文,开始神往,以后多次重读,发现它“下仅是爱玩昆虫的儿童爱看,越是于…  相似文献   

15.
编后杂谈     
《档案》1999,(4)
在本期组稿中,编者对常国瑞的《编写大事记的点滴体会》格外看重,原因是,作为一名县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他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题材和较恰当的写作角度,道出了经验之谈,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对同行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从收到一些稿件看,内容失之空泛的较多,给读者的信息量太少,这样,文章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本刊的主要读者是地县档案工作者,他们在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何使他们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变成铅字,这需要编者和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本期责编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也是希望通过它给大家一…  相似文献   

16.
新书发布     
《全国新书目》2010,(9):4-6
译文推出“毛边本”系列经典随笔本刊讯(记者尚莹莹)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经典随笔,其中蒲隆先生翻译的《培根随笔》和高健先生选译的《美国散文精选》已经上市与读者见面。当读者将本版《培根随笔》和《美国散文精选》捧在手中,那裁切不齐的翻口,很可能会使人产生书籍存在质量问题的错觉。其实,这正是译文出版社与编辑精心策划制作的毛边本。  相似文献   

17.
孔黔 《军事记者》2002,(11):55-55
《军事记者》从它的前身《解放军报通讯活页》算起已出刊500期,成绩有目共睹。它经历了44年,视野不断扩展,内容日益丰富,印刷装帧也不断改进,现在更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40多年来,我始终是这个刊物的热心读者,同时也是作者。有了它,我才知道军报大院内朝夕相处的老友们于稿子、版面背后的所思所想,编采工作中苦心孤诣的一招一式。有了它,我自己也才愿意把日常积累下的、杂乱无章的心得理出眉目,给自己留下几篇可做报人生活回忆的资料。为此,我要向这本刊物的新老编者致深深谢意。长期阅读这本刊物,我留下一个突出的印象,便…  相似文献   

18.
近读《新闻知识》1992年第1期,我看到了张宝贵同志读了鄙人发表在《新闻知识》1991年11期《读报ABC》后的愿与我就“C”观点商榷,看来,张宝贵同志和我一样,都是《新闻知识》的热心读者和作者。他的求真求实的作风,令人钦敬。这里,我想把“C”段的观点的含义陈述一下,便于张宝贵同志消除歧见。《读报ABC》,只是一种并不经心的随笔偶感而已,却又不同于一般的随笔,它有较为高一层次的“言外之意”,对个中意境,仁智自会各有其见,诚如巴尔扎克所说:“各个读者是以不同的眼光阅读《哈姆莱特》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然,张同志却非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蒙田这个名字,凡是喜欢读随笔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的,因为正是这位西方古人开创了近代随笔这一不朽的文学体裁。他在波尔多古堡书房里撰写的三大卷《随笔》,虽经几百年历史的江河冲洗,依旧巍然屹立于世界文苑之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他的随笔,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渊博多趣的知识,娓娓而谈的文笔而为历代读者所赞赏,尤其是在文字中时而闪现的鲜活思想(有些甚至是超前的),使他仿佛就是活在我们中间的一位现代人。  相似文献   

20.
如果要问,面向国内几亿中小学生的期刊市场中,是否还有可以开拓的空间,也许很难回答,但新近读到的《课外阅读》却让笔者不由得感叹:目前数目壮观、林林总总的学生刊中,像《读者》那样荟萃精华、开拓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同时又能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有较大影响的“小‘读者’”似乎还没有。《课外阅读》倒很像是一本给小读者的《读者》。在对《课外阅读》杂志的周西坤副主编进行过专访后更证实,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