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回的后半部分主要写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激战中败守斜谷,进退两难,主簿杨修看透了曹操想要退兵的心思,结果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斩。其间着重插叙了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故事情节,交代了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中展现出杨修的个性特征,烘托了曹操的典型性格。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2回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杨修之死。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初三年级第二册已选入,为精读课文。“杨修之死”说的是:曹操与刘备争达汉中,屡战不利,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吴国,又恐被蜀兵耻笑。”曹操在吃鸡汤时触景生情,随口将当晚的口号定为“鸡肋”。“真知魏王肺腑”的主簿杨修深知个中含义: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于是“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不料曹操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其间没有一点回旋…  相似文献   

3.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个性,也揭示了曹操既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  相似文献   

4.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原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前面说的是:魏王曹操得陇望蜀,占据汉中后,趁机要夺刘备手中的益州。结果不仅没有成功,反而汉中也被诸葛亮智取。连连战败,只好收兵于斜谷界口驻扎,处在进退维谷之中。  相似文献   

5.
《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6.
《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7.
《赤壁之战》主要讲东汉末年,曹操的军队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设计乘东南风火烧曹军,大败曹军的故事。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理解课文词句的基础上动手画战争双方地理形势图,使抽象的文字通过思维形成形象可感的画面,引导学生弄清战前形势,把握战争经过,归纳故事内容。一、初读课文初步画,弄清战前形势教学时,待师生弄懂题目,知道战争双方及战争爆发的原因之后,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画出赤壁之战前双方地理形势图。学生画好后,师生讨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它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教学中,可采用“依文绘画”的方法导学,让学生把握战争经过,归纳故事内容,分析胜败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位语文老师从初一教到初三,当他在初三讲曹操的《观沧海》时,极力渲染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怀。高度赞扬曹操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正在他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之时,一同学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记得你在上初二语文《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对曹操是极力贬低,大骂曹操奸诈  相似文献   

10.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鸡肋:鸡的肋骨,吃着没味,扔了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真正对鸡肋这个词语有所了解是从前看三国杨修故事开始的。这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曹操)自长安出斜谷,至阳平,(刘)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曹操退兵了,杨修却因为“泄露天机”被杀了。多嘴的杨修死了,但他却使原本名不见经传…  相似文献   

11.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通过曹操忌才杀杨修 ,刻画了曹操猜忌、阴险、狠毒的性格 ,这种性格不是一般的虚伪和权谋 ,而是和他的雄才大略糅合在一起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奸诈。也说明杨修是一个聪颖敏锐、才华横溢而书生气十足、恃才放旷招致忌恨的文人  相似文献   

12.
【学习指要】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课文叙述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内涵的丰富和手法的高妙。  相似文献   

13.
对曹操的杀害之心杨修有没有察觉,这是《杨修之死》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问题。 杨修非常聪明,更是“恃才放旷”。而“恃才放旷”的性格却使他的聪明反而成了不聪明。“大簏事件”,“出邺城门”和“答教事件”是杨修插手曹氏家族内部斗争,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的三件事,因此直接影响了曹操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说杨修之死归咎于曹操的嫉贤妒能和小心眼,实则不然,更多来源于他的狂妄自大,给作为领导的曹操弄得心里不愉快,而导致受反感,引发了杀生之祸……  相似文献   

15.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以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曹操以斩杀杨修的方式解决与杨修间冲突的原因,故事引人入胜,人物个性鲜明。学生读懂此文不难,但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掌握阅读历史演义类小说的方法,正确评价人物形象,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找到阅读古典小说的钥匙,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16.
问:《杨修之死》写了几件事?用什么方法写的?曹操为什么要杀修杨,文章是怎样表现的? 答:本文主要写了曹操杀杨修前后的六件事。作者先描写了杨修被杀,然后巧妙地运用插叙,告诉读者杨修被杀经过,并  相似文献   

17.
曹、刘汉中争夺战,刘备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刘备集团比曹操更重视汉中;二是刘备能集中全力争夺汉中,曹操则难以做到;三是刘备集团占有地利优势;四是在汉中,刘备集团的将帅比曹军优秀;五是刘备在汉中的作战方略正确。汉中争夺战的胜利,开启了刘备事业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8.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通过曹操才杀杨修,刻画了曹操猜忌、阴险、狠毒的性格,这种性格不是一般的虚伪和权谋,而是和他的雄才大略糅合在一起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奸诈。也说明杨修是一个聪颖敏锐,才华横溢而书生气十足、恃才放旷招致忌恨的文人。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人物系列中有一个聪明的杨修,他于曹刘两军僵持之际,由“鸡肋”之令猜中曹操心事,即擅自宣称“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弄得曹营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因而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处斩。据书中所述,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介入曹氏“世子”之争,干扰了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其中最为激怒曹操的,则是他竟然“为曹植作答数十余条”,让曹植“依条”回答曹操就军国大事所提的问题。此种行径,显见其左右曹植和欺骗曹操已达肆无忌惮的地步,曹操当然不能容忍。这样,杨修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是蜀汉开国之战。关于作战的经过,《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皆有记载,魏晋以降,研究者亦颇多。本文仅就清光绪《定远厅志》中与正史所载相悖却影响较大之说——刘备取汉中时,张飞自定远、西乡间道向汉中进军——加以考辨。清光绪五年(公元1897年),定远厅(今陕西镇巴县)同知余修凤组织纂修了《定远厅志》,在卷十九《武备志·兵事》中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