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汕尾渔歌是我国三大渔歌体系之一“南海渔歌”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广东省汕尾地区,汕尾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全国十大优良港口之一。汕尾渔歌俗称“瓯船歌”,主要在“瓯船渔民”中传唱。“瓯船渔民”亦称作“疍民”,疍民是以在海上生活为特征的特殊群体,习惯用歌唱来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汕尾渔歌是疍民世代相传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上世纪20年代至今,人们对汕尾渔歌的发掘、传承、创新和发展作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渐衍生出更多有益价值。目前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深入开展探索和研究,是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发掘保护向纵深发展的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2.
散落在广东沿海的一个个渔民聚落,以疍家人为代表,其风格独具的习尚、礼仪、村社组织结构,闪现着古朴光芒。然而,在渔民转产转业的现实压力和现代文明的强力冲击下,疍民民俗文化遗产日渐消没,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三农”中的“三渔”——一个更贫穷和脱渔失渔后无所适从的特殊弱势群体,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值得关注。帮助他们走出营生困境,在现代文明中找到自我,找到生活的立足点和成长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惠东渔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和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广东省惟一入选的传统音乐类项目.惠东渔歌作为浅海渔歌,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南宋时期由福建沿海传人广东惠州.它凝聚了惠东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惠东平海古城千百来年的历史沉淀.惠东渔歌歌声亲切、甜美、动听、舒展,带有咏叹性和淡淡的哀愁,已成为惠东渔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惠东县文化部门统计,惠东渔歌有30多种,有《妹仔调》、《咦哎哎调》、《啦哒啲啷哩调》、《哦哦香调》、《弯介某调》、《罗茵调》、《乙尺上调》、《贤弟调》、《梁兄调》等等.理解和传承好惠东渔歌,让中国传统音乐走进中学课堂,是惠东一线中学音乐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初探惠东渔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惠东渔歌属于口耳相传的韵体类民间文学,作为首批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歌谣类型,惠东渔歌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闪现着特有的价值光芒。文章着重阐述惠东渔歌艺术特色,社会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对如何加强保护惠东渔歌所采取的措施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桐城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存于菜子湖水系区域内,既沾溉了桐城地区悠久的民歌传统,又受到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桐城渔歌继承了“桐城歌”最典型的“七言五句体”艺术特征,并保留着“桐城歌”传统的起句“程式”要素。桐城渔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当以对待“非遗”的客观态度看待它,做好相关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指出一些学者提出的“妈祖出身于疍民”的新说,实际是对文献史料的误读;并从六个方面论证妈祖不是出身于疍民,而是出身于汉族渔民。  相似文献   

7.
"惠东渔歌"是指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沿海一带渔歌,惠东渔歌由于语系的关系与福建沿海的渔歌在本质和源头上一脉相承。闽南语系的语言决定了渔歌的旋律与风格。而惠东与汕尾海陆相连,曾经同属一个地区管辖,至今两地沿海的民俗、风情都十分接近甚至一样。因此,在音乐人类学视野下从地缘、历史与民俗风情、文化脉络的演变与传承对"惠东渔歌"进行分析,更能体现"惠东渔歌"即"南海渔歌"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以及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渔民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通过祖祖辈辈海上作业经验的积累,对海上气象、海洋渔业生产、海洋航行等现象和活动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把握。这些传统海洋认知是海洋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渔民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更是我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海洋经济文化强国,发掘和整理这些被“遗忘”的记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高职院校在新时代“三全育人”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存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构建“三全育人+课程”教学模式,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关注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注重大学生在涵养家国情怀和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培养,增强高职院校各课程的思政教育力量。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和实践结合法等方法,围绕“三全育人”对高职“汕尾渔歌”课程的作用、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学策略、保障机制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进一步改进高职“汕尾渔歌”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希望结合“三全育人”的优势,提升高职院校该课程在不同维度的育人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惠东渔歌历史悠久,古代疍民们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节庆、祭祀、婚丧等场合皆唱渔歌。中学音乐教学须开发和利用当地音乐资源,丰富音乐课堂,从渔歌文化融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意义、渔歌文化引入在中学音乐课堂的措施两个方面探讨渔歌文化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疍人靠自编自唱水上船歌来泄导人情。疍歌创作主体为渔民,其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与陆地文人的创作特点呈现不同倾向,具有鲜明的世俗性。场合不同则意趣各异。在闲适生活中,疍人将传统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进一步阐发;在工作中,疍人以歌为介,统一节奏、凝聚力量的同时用歌声激发劳动热情;在个人情感追求和嫁娶方面,疍人则表现出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气质;在庄重仪式中,个人深沉情感通过歌唱得到抒怀。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阶级压迫下的礼法文化给疍人情感世界留下的历史烙印。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是疍民饮食亲水性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广西疍民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疍民饮食文化有着特有的习俗符号、结构和禁忌。上岸定居后,疍民的饮食禁忌逐渐消亡,饮食结构趋向全面平衡的方向发展,隐藏在现代疍民饮食文化变迁过程的背后是关于族群饮食适应都市化生活、饮食安全与健康的人类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青阳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京剧的“鼻祖”,戏曲的“活化石”,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青阳腔在新时期的传承濒临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该文试图从音乐学的角度,在调式、旋法、曲牌特点等要素中探讨青阳腔唱腔曲牌的音乐特征,从中发掘其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让更多人去了解青阳腔。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综合性、依赖特殊文化时空和“标志性文化”等典型特征。对于特别强调活态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中必须坚持“政、企、民”三位一体的开发主体,对该类遗产实施“人、物、生态”立体开发。在此基础上,应创建“政、企、民”三方合资合作、“学术、商业、生活”三位一体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杨燕妙 《教师》2014,(32):24-25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造成非物质文化的逐渐消亡。地方高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舟山渔歌"课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界定,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几点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文章以仡佬族的“哭嫁歌”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条件受到强烈的冲击,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并处理好其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地方民歌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平乐疍歌是广西地方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平乐疍歌濒临消亡,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民歌教学与传承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师资、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践平台等渠道进行民歌传承探索,既能促进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又能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海陆丰沿海是粤东水上疍家渔民聚居的主要区域,有"瓯船疍家"和"拖船疍家"之别。该文考察了两类疍家人的族源及其民俗文化特征,记录了他们所使用的"瓯船闽语"和"拖船粤语",分析了"瓯船闽语"和"拖船粤语"的分布、声韵调、语音特点、词汇特色等。  相似文献   

19.
范巧珍 《广西教育》2012,(31):160-16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研究壮族嘹歌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以期为壮族嘹歌和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之一.是以吉林省通化地区满族非物质文化为基础建立的专业性较强、资料较权威、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大型数字化保护平台。在介绍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主要特色的基础上,分析其研究应用的必要性和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