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山西被誉为“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时期,山西就已出现了木偶和皮影的表演形式。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最早创立了“诸宫调”,后又有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等在山西盛行,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述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并阐述了器乐艺术和声乐艺术对戏曲艺术的影响,为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道路提出一些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河南戏曲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是经历了长期历史演变,吸收了优良的文学和艺术的精华而形成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存在价值和美学价值。河南地方戏曲品种繁多,特点鲜明,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产生于地方“土壤”之中,和当地的方言、音乐、舞蹈风情相结合,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河南地方戏曲品种繁多,在万紫千红的中国地方戏曲之花竞相争艳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以唱、念、做、打为主的综合表演,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三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而戏曲的“叙事性”则是在戏曲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衍生出来的。尽管中国戏曲...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的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山西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同宗。它们代表着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出流传区域的地方民风民俗。在戏曲音乐表演中,唱腔、表演、乐器的演奏在整个戏曲中是不可缺少的几部分。本文章重点介绍在山西民间戏曲伴奏中的弹拨乐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保存了中华民族艺术诸多历史文化特征。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其中它在发展中吸取大量吸取了舞蹈艺术,又通过艺术的传承对古代舞蹈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即从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入手,通过对舞蹈艺术在中国戏曲中的表现形式的研究,进而将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做以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6.
中国戏曲作为大众文化传播途径,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展示了人世的兴衰,但自身也难逃兴衰史的厄运。多元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繁荣,使戏曲发展“危机”四伏。本文以戏曲兴衰发展轨迹为主线,分析了“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应对危机的策略,对戏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希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国戏曲的兴盛、繁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而北方戏曲衰落似成定论。通过对较为丰富、详实的明代山西地区戏曲文物史料的把握,即从戏曲舞台兴建、服饰化妆、乐队的组成、唱腔和剧目这几方面去考证明代山西戏曲的兴盛史,可以为缺少明代北方戏曲史料记载的中国戏曲史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曲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一条规律性的运动轨迹,即起源于农村而繁荣于城市。然而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却与这条运动轨迹相悖,出现了由城市走向农村的现象。调查资料表明,“戏曲在城镇已基本失去观众”。具体表现是:戏曲在城市里的观众大量减少,剧场很少接待戏曲剧团,戏曲艺术团体的演出活动绝大部分转移到农村进行。  相似文献   

10.
明清五百年,山西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投资开办戏班和票社,培养本土戏曲艺术人才,探索戏曲艺术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商贸活动把山西的戏曲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还引进外来戏曲艺术,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焕发了山西戏曲艺术的青春。  相似文献   

11.
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声腔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韵味,很多演唱的方法与技巧可资民族声乐演唱训练借鉴。吸收和借鉴“字正腔圆”这一戏曲声腔艺术精华,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案例背景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对流行歌曲较感兴趣,而对戏曲方面的内容接触甚少。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戏曲的资料,学唱简单的戏曲唱段,使其对中国戏曲艺术有个感性认识。在课上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小舞台”的导入,它包括听辨活动、问题竞猜与歌唱表演。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团队精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戏曲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有名的城市之一就是山西,这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汉代时期,该城市就已经有木偶与皮影形式的表演,到了北宋时期,"诸宫调"形式出现,之后还有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等形式的艺术,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对于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之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元杂剧是“中国戏剧园地里开放得最为绚烂的一丛鲜花。”它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以抒情艺术为主的国度,艺术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而更偏重于表现的艺术。古代的诗、词、歌、赋莫不著上浓郁的抒情色彩,这些都影响到后来的小说和戏曲。中国戏曲和诗词相比,再现的因素显然大大加强了,中国戏曲是“建筑在表现特性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戏曲文化传统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型进程中,齐如山从戏曲本体和艺术实践出发,通过半个世纪的戏曲研究历程,逐步廓清了中国戏曲改良的走向脉络,最终形成了更贴近中国戏曲艺术本质的中西戏剧融汇论.  相似文献   

16.
●教材解读策略●中国戏曲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舞蹈在世界舞林之中独树一帜,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中国戏曲艺术密切相关中国戏曲艺术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观,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形成、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在“以德治国”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戏曲艺术走进德育课堂,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任.在传统德育工作体系中尝试融入戏曲艺术来辅助德育的可行性方案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借鉴戏曲界师德资源四种途径将戏曲与德育有机融合,用隐性教育手段“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19.
“承中华美德,扬民族之魂”成为我校德育的主旋律。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熏陶,我校与中国戏曲学院共同开发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中国戏曲文化”校本课程,将中国优秀的戏曲艺术在少年儿童中推广、传播,扩大戏曲的影响力,使我校的学生从小感受戏曲本身的艺术美,提高鉴赏戏曲艺术的素质,进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对流行歌曲较感兴趣,而对戏曲方面的内容接触甚少。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戏曲的资料,学唱简单的戏曲唱段,使其对中国戏曲艺术有个感性认识。在课上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小舞台”的导入,它包括听辨活动、问题竞猜与歌唱表演。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整个活动采用听辨戏曲剧种的方式串联起来,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体验,爱家乡、爱生活之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