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洛地区生动的黄帝传说,密集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是该地区十分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河洛地区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和文化旅游的圣地,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和人民群众获得历史知识及增强爱国热情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2.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哈尼族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祖辈世代聚居地区目前还处于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这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形态。文章以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共同基石"文化旅游形象"为突破口,对哈尼族地区"文化旅游形象"产生的根基——各种类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初步梳理,提出哈尼族地区"文化旅游形象"概念在对推进哈尼族整体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促进哈尼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所应具有的关键作用,以期对后续研究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正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而旅游的文化内涵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日趋重要。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无锡吴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优势,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城市文化旅游业的支撑,从而打造出无锡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旅游客栈成为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梅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地方建筑特色,对梅山地区旅游客栈的地形选址、空间布局、外部视觉形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能够促进旅游客栈的高质量发展,使旅游客栈成为梅山地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品。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受当时特殊历史环境之影响,竹林七贤中主要成员,先后来到豫北地区隐居,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之游,"竹林七贤"也因此得名。竹林七贤在豫北地区留有丰富的遗迹,也留给了豫北地区巨大的历史文化财富,成为当地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豫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正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综合考量,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竹林七贤与豫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真正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经过了漫长历史发展和沉淀,也是产生了诸多传统体育文化类型,其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湘西民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是产生了其别具一格的体育文化,同时湘西也是我国旅游产业中重要的地方,为了实现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下面,本文就针对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进行研究,希望对其地区发展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地处江苏西北部的古城徐州,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徐州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有价值的出土文物,景点成为对外宣介徐州文化的重要基地。徐州博物馆景点介绍采用中英双语,英文由其中文版本翻译而来,向游客传达博物馆信息的同时也传扬着徐州文化。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分析徐州博物馆景点介绍的翻译失误,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国际交流形象。  相似文献   

8.
吴璇欧 《家教世界》2012,(12):86-87
地方文化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而日益成为当今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整理研究地方文化,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地方旅游的必要手段。张家口地处京晋冀蒙四省交汇处,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文章意在对张家口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从旅游人才教育几个方面对开发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机地将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产业紧密融合在一起,可以全方位的推动地区经济、地区文化,以及社会层层面面的有效、可持续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可以赋予旅游产业一种文明的索引,而旅游也潜移默化的传扬了历史文化,二者是彼此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它凝聚着该民族的智慧。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着极高的旅游价值 ,它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既能保护旅游资源 ,又能增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徐州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十分丰富,本文认真分析了徐州旅游资源的优势,并对环城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希望能对进一步发展徐州的旅游事业,实现经济转型和新一轮经济腾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见证及保存、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带来了有关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热潮,尤其是从旅游角度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不仅是研究中新的切入点而且已成为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重旅游需求,而且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辽宁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省,应结合资源优势,侧重体验式开发,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以实现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甘肃省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其历史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史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旅游产品,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真正使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进而提升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试从甘肃省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出发,进行切实的分析,并对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进一步转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文化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而日益成为当今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整理研究地方文化,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地方旅游的必要手段。云霄县地处闽南金三角,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地方发展旅游事业、推动两岸交流奠定基础,但由于主观及客观原因,云霄县的旅游尚未形成热潮。文章意在对云霄县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对开发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蒙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蒙东地区发展全域旅游最能够彰显蒙东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突显蒙东地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及先决条件,突出蒙东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区域内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和拓宽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在做好文化传承的前提下,以"全域旅游"视角下发展蒙东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为着眼点,通过政府间的引导来加强蒙东地区的区域文化互动和区域间的联合旅游推介.注重区域合作打造四季文化旅游精品资源,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在文化传承基础上进行特色文化的创新发展.系统整合蒙东地区旅游资源打破蒙东地区行政区划界限,进行区域合作形成系列旅游,为整体打造蒙东旅游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旅游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徐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的优劣势并存,在开发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建议通过深化产品开发,推陈出新,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发掘地方商业文化内涵,搞活徐州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等措施来促使徐州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构客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客家地区发展经济、带动旅游观光的主要策略。客家文化产业的建构必须将客家传统产业转变成文化产业,配合适当的产业发展策略,加上文化观光形式,才能促进客家地区经济振兴;客家文化产业经济必须加入客家历史与人文资源,结合客家文化图像,呈现更多客家特色,成为具有客家精神的文化产品。建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商品、文化特色产业以及文化符码旅游意象,是客家地区发展文化观光、招睐人潮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力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徐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徐州地方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汉文化宝库,蕴涵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所以,必须让汉文化走出徐州,走向世界,成为徐州地方文化的代名词。文章通过对徐州地方文化建设的背景、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不断探求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的结合点、在通俗文化的基础上增加高雅文化成分、文化建设要独具特色及鼓励民间参与等建议,以期对挖掘徐州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徐州汉文化品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者在研究文化旅游开发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生产手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进行研究,提出了甘肃省文化旅游的开发战略,为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从而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学者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古村落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经历了初始阶段与起步阶段的探索后,古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展速度很快,研究方向全面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村落旅游资源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古村落旅游保护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影响研究。通过探讨古村落的价值、研究内容和布局,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古村落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