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音乐剧《悲惨世界》是音乐剧的一个“另类”,它将“悲”的主题以音乐的形式进行了阐释,完美的解读了雨果小说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特点,而音乐审美的大众化与史诗性、音乐形式性与文学性则让《悲惨世界》更富有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据新闻媒体报道,今年2月26日,是法国大文豪雨果诞生200周年纪念日。法国政府已决定:将今年定为“雨果年”,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在世界文坛上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戏剧家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诞生在法国柏桑松市。他的父亲出身平民,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当过拿破仑军队的军官,是波滂王朝的敌人,而  相似文献   

3.
4.
沈毅 《文教资料》2009,(10):24-26
仁爱与宽容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表现出的重要人道主义思想。小说以主人公冉阿让的生活经历为主轴,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全貌。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与事件的分析,得出了教育应从人的心灵开始,而心灵则需以仁爱与宽容来感化。只有用心净化黑暗的社会,才能让受苦的人们看到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同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不朽巨著,分别代表雨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巴黎圣母院》生动刻画了以爱丝梅拉达为首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宗教与王权统治下的法国黑暗社会及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并运用美丑对照原则揭示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本质,探求了爱丝梅拉达等人物命运的悲剧根源。《悲惨世界》中,作者为被压迫人民寻求解放途径,即奋起反抗,反对残酷压迫,并在宗教指引下,人性复归,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对《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爱情、社会重新塑造,在悲惨的大世界中,铸造了一个爱情幸福、宗教博爱、社会和谐的理想堡垒,表达了作者对宗教、爱情、社会的美好期望及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先生,您来信说《悲惨世界》是为世界全体人民写的,您说得对。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读到这部书,但是,我写这部书确实是为了所有的人。这部书既是给英国写的,也是给西班牙写的,既写给意大利,也写给法国、德国和爱尔兰;这部书对奴隶制共和国的作用也并不比对农奴制国家小。  相似文献   

7.
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大作家。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在序言中公开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主张积极的浪漫主义。过了三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被人们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雨果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创作上实践了他的浪漫主义主张。本文试图对后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特色,中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特色,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音乐美学即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与音乐内在的规律性,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及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与音乐文化》一书从哲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广义社会学角度及音乐作品自身美学特性角度进行富有建树的分析与判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的"诗以言志",指西周至春秋时士大夫在朝聘、盟会、享燕、祭祀等场合中,常常或歌《诗》、或赋《诗》、或诵《诗》、或引《诗》言志,微言相感。考诸《左传》《国语》中所载的歌《诗》事例及二书中所载的音乐理论,歌《诗》艺术有三个方面的审美效果:"美其声";"‘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听音而知治乱,观乐而晓盛衰"。  相似文献   

10.
《佛学与戏剧》是张伯驹1932年撰写的关于戏剧的理论文章,通过对佛学与戏剧的比较,认为二者均对人生有彻底的解剖,因而具有维持人生永远安宁之功效。沿着张伯驹的思路对佛学与戏剧的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做出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对该文章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张伯驹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艺术精神贯穿了张伯驹的一生。艺术精神成为进入张伯驹精神世界的最有说服力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尤利西斯》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反拨的现代主义小说,在其文本中在场的展现中有许多不在场的描写,正是这种在场和不在场为阐释者缔造起一个巨大的阐释空间。同时在文本构架上用古今对照的结构,这种结构围绕的是一个空缺的中心,使得阐释在古与今之间徘徊,从而产生无限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使得文本的阐释具有了一种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尤利西斯>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反拨的现代主义小说,在其文本中在场的展现中有许多不在场的描写,正是这种在场和不在场为阐释者缔造起一个巨大的阐释空间.同时在文本构架上用古今对照的结构,这种结构围绕的是一个空缺的中心,使得阐释在古与今之间徘徊,从而产生无限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使得文本的阐释具有了一种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不朽的雨果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巴黎逝世,法国举国致哀,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巴黎公社的成员还在报纸上发表宣言,号召公社社员参加雨果的葬礼。可见,雨果在革命者心中,在法国民众心中,享有多么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是对人物和情节在特定环境中发展的综合描写。诺贝尔文学奖惟一黑人女性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们之歌》中的场景描写精彩纷呈,大致可分为描写性、象征性和感知性三个方面。而对这些场景的悲剧性描写和处理,高扬了贯穿欧关思想文化历史几千年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5.
音乐剧作为一种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娱乐大众的精神。音乐剧在我国,是一门还处于孕育时期的新兴艺术,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探索音乐剧创作的经验,对当代经典音乐剧《猫》中几个重要的组成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一部音乐剧的成功首先要以剧本为根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以舞美为辅助并将他们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并通过后期制作和商业运作模式将其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16.
话剧《西望乐山》以其人本情怀塑造了一幅主体性林立的博大图像,以其美善合一彰显了一种和谐典雅的审美精神。人本情怀与美善合一二者统一于人这个最根本性的核心。《西望乐山》抓住了人这个核心,这是它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王敬媛  张化夷 《考试周刊》2008,(10):159-160
本文结合史诗的创作背景,以北欧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融合的观点对史诗中表达的命运意识进行了阐释,联系史诗文本中对生命的认识,剖析其命运的悲剧意识,以及对此种意识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谭容培编审的《美与审美的哲学阐释》学术专著 ,在美学研究的转型时期 ,运用新的话语对美学的基本命题予以运思和阐释 ,获得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该专著是近几年来的一部美学力作 ,堪为美学探索的新收获。谭容培先生多年从事美学探索 ,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 ,该书体现了鲜明的思辨哲学特征 ,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形式 :以辨证逻辑思辨为基本方法 ,并借鉴了发生认识论、认知心理学、完型心理学、阐释学、接受理论、价值论等观念与方法 ,融汇贯通 ,自成一家之言。对诸多美学基本范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清理和分析 ,并形成一系列新…  相似文献   

19.
徐复观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是庄子学说中"虚""静""明"的"本心",此"本心"即是艺术的根源,也是道德的根源.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水平与艺术水平由此得到关联.徐复观通过分析明代画院内画师的作品,不仅深刻说明中国艺术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专制制度进行反抗的表现,还将反抗专制之"刚"的要求与庄学之"柔"的特征紧密结合,从艺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