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9,(3):63-68
"文革",是一场中国人的集体梦魇。冯骥才先生的非虚构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和《无路可逃》,以口述史的方式对这场民族悲剧做了实录。前者由众多亲历者集体讲述民族的不幸,后者是冯先生的一部"文革"自述史,两部作品都用个体的命运见证了民族的史诗。在亲历者回忆的剧痛中为民族留存了记忆,也为启示未来记录了历史。尤其《无路可逃》一书,对身处绝境的人在劫难中负重前行的描写,生动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强烈的民族意识与使命感。在人物个体记忆转化为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两部作品将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共同构建了一幅独特的历史镜像。  相似文献   

2.
冯骥才的创作历程与"文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文革"深深的影响了他,成为他的创作取材之地,他的精神资源。他近期的新作,非虚构文学作品《无路可逃》和《炼狱·天堂》,前者是对自我灵魂的诘问,后者则是艺术家的镜像对照。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冯骥才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终极追问,对艺术的至上追求,对灵魂、心灵的深度拷问,这也就是冯骥才先生"文革"情结的根本原因。我们探讨"文革"予冯骥才的"意义",可以为深入理解他和他的作品撕开一个口子,进一步探讨他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化守护者的思想脉络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
从《棋王》中的两个主题"吃"和"棋"出发,结合作家及其所处时代等主客观因素进行解读,最终发现,《棋王》是作家成功放大了的个人记忆和时代印记。只不过恰逢其时,其个人记忆被放大、上升为民族寻根的高度,成为不能承受的历史之重。  相似文献   

4.
从非遗口述史的价值定位入手,分析了口述史对非遗保护的意义、非遗保护的重要途径、口述资料类型的多样性.研究了非遗口述史蕴含的哲学要义,包括记忆与直觉的融合、继承与超越的相关、主体经验与主导作用的结合、个体孤独感的疏离.对于历史哲学中的非遗口述史,非遗手工技艺为例,从历史的关联、艺术的表达与解释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非遗...  相似文献   

5.
对于新时期非虚构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期待于自己的,将不仅仅是对新时期非虚构文学进行描述,更是对其进行反思。但“反思”往往得求助于“描述”,何况“非虚构文学”一词自身也还并未升格为一个专有名词,甚而一个不规范的习惯用语。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从“非虚构”着眼,把批评宗们目前尚乐于分而论之的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和口述实录体,作出整体性的历史反思,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会因为“非虚构”的多层次带来论述上的诸多不便。我们只好以“完全非虚构”和“不完全非虚构”把报告文学、口述实录体同有所虚构的纪实小说生硬地割开。至于有着纪实感。然而又确属虚构的“仿非虚构”作品,我们则把它置身于与非虚构文学相关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6.
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的非虚构写作是个人经验和历史记忆的另类书写,它通过记忆回巡和现实探访,从而寻觅失落已久的历史真相。《终结的感觉》所长的不是真实地记录历史,而是生动地讲述故事。故事叙述喜爱戏仿历史侦探,擅长细节再现与反讽,表现出文学趣味的一面。同时,巴恩斯醉心于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的状态,这种超时空的对话也让该书存真了现实的另一种真实。可以说,《终结的感觉》中的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不在于反映客观真实,而在于历史、文本、现实之间的互动以及其对生命个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苏童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家的一员,他的小说《米》、《妻妾成群》、《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等呈现出历史观念上的民间化、写作立场的人性化、叙事手法的虚构化等创作特征,这些小说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颠覆的女性形象的描写、虚构与想象的笔法、循环主义的历史观、对宏大历史的解构、对"人"的历史的重构等特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非虚构文学等同于国内的纪实文学称谓,涵盖了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新新闻主义小说、传记、游记散文和口述实录体等所有以真实描述为写作手法的文类。从1979年"非虚构文学"概念引入中国以来,从最开始的质疑,到中期的讨论争议,再到最后的认可,非虚构文学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非虚构文学在国内发展壮大,一方面离不开国内文学创作环境的放松和现实主义风向奠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国外,尤其是美国非虚构文学的译介引进,是内、外两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而“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当代学者将历史研究的视角扩展到史料文本之外,以口述史的形式,从社会下层发掘反映历史变动的轨迹,以集体记忆的传承力量最大限度地触摸历史的真实。由张成德、孙丽萍主编的《山西抗战口述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无疑是这种积极探索的又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曹操这个人,历史上争议较大,褒贬不一,"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但总的来说,褒大于贬。《三国志》中称颂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后汉书》中评价他"乱世之英雄",力主变法的政治家王安石更是他的粉丝,盛赞他"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鲁迅先生也肯定他"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很是了得,  相似文献   

12.
从口述史的角度拍摄的《我的抗战》对八年抗战进行了全面的再现,作品突破狭隘的党派视角,以真实的记忆和个人化的眼光,给人们揭开了沉重的历史帷幕之一角。  相似文献   

13.
《宠儿》深入分析了美国黑人奴隶真实的生活状态及奴隶制度对黑人的精神摧残,她虚构了奴隶制下一个杀婴母亲的生活经历,真实的描述了一个女奴的个人历史。唤作"学校教师"的奴隶主带领一群人抓捕塞丝及其子女,塞丝出于浓重的母爱而亲手结束了女儿的生命。以往对《宠儿》中塞丝杀婴的举动都寓以母爱的内涵,本文从非母爱因素谈论其杀婴的动因,并从历史主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姜杨 《培训与研究》2009,26(5):19-21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陵川县田庄村流传两段口述史:一是大禹治水,二是田庄人创作了《蝴蝶杯》。在历史结构与功能的视解下考察这两段口述史可以发现,前者是田庄村农耕历史的描述,后者是对农耕文明价值内涵的阐释。在村落历史与空间遗产中,口述史展示出了村落的立体影像,是村落过去的记忆,更是当下村落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人民文学》从2010年开设"非虚构"栏目以来,陆续刊发了许多作品,其中有十几篇"非虚构"作品在文坛备受瞩目。有必要从"非虚构"文学产生的原因、内涵、文体特征、真实性、文学性以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便勾勒出一个较完整的关于"非虚构"写作研究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忆韦君宜     
正韦君宜,我这辈人私下里多有称她为韦老太的。近来我从报纸副刊上看到连载的冯骥才的《凌汛》,对改革开放前后的韦老太有许多生动而温暖的回忆。这确实是一位值得以暖色描绘的老革命、老作家、老编辑。冯骥才对韦老太扶植他进入文坛感恩之心溢于言表,应该的,读来暖心。其实最应该感恩,而且也早多次以文字表达了感恩之情的,是王蒙。1956年王蒙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以后,当时韦君  相似文献   

19.
学界关于《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的历史史实问题争议颇大,不少专家学者也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考证。根据历史记载,可推断《水浒传》中的"宋江征方腊"实乃虚构。但不排除《水浒传》作者在编撰"征方腊"细节之时,以历史事件为框架,参照了朱元璋征张士诚的某些历史史实。《水浒传》中"征方腊"的某些细节也与历史中的朱元璋征张士诚非常相似,从某一方面支撑了这种设想。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新栏目,陆续刊发十几篇作品,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小说的新一轮讨论。笔者拟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非虚构小说与其他纪实小说的关系、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理论研究、非虚构小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为非虚构小说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理清其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