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号学观点出发,广告传播是一项符号表意活动。广告符号表意有其特殊性,表意过程中的意图意义、文本意义以及解释意义三者一致,符号表意过程将会更高效,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广告的制作应力求意图意义、文本意义和解释意义的一致性从而完成表意,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文本对于文本意义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民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兴产物,自有一套独特传播逻辑。本文试图通过辨析公民视频的独特的表意结构及意义建构机制两个维度来还原“公民视频”应有的文本样态。通过分析公民视频以“伴随文本”为主导的“意义前置性”表意结构,使得公民视频在符号文本内部就体现出一种意义建构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而公民视频符号文本的意义建构机制更是一种渐进式、综合式的建构过程。它通过文字语言符号、音效符号及影像符号之间的有机整合,特别是定调媒介—影像符号采用的一系列独特的整合策略,共同促成公民视频符号文本意义的总体建构。  相似文献   

3.
反讽修辞将符号表意与意图意义之间的虚假关系显现于文本、伴随文本与语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即文本字面义或表面义自相矛盾;文本与伴随文本矛盾;文本与语境矛盾;伴随文本与语境矛盾;铺垫语境与结果语境矛盾。但是,解释者的主体性使得符号表意可无限衍义,如果解释没有落到意图意义的预期定点上,会影响反讽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是研究文化符号的科学,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舞蹈身体语言有着审美表意功能,"舞蹈语言符号"的提出就是研究如何运用舞蹈身体语言表达意义。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中,文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整体功能和整体意义的载体。文章从舞蹈语言符号、舞蹈文本结合马关县苗族芦笙舞蹈进行论述,试图揭示马关县苗族芦笙舞蹈在符号信息生成、保存、传递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共相。  相似文献   

5.
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常常通过综合表意的艺术形式来传递影片的意蕴。影片《金色池塘》在传达意蕴时就善于通过一系列象征符号来表现。影片中的水鸟、大鱼"沃尔特"等物象,以及影片中的人物设置所代表的社会群体都含有相当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本是符号学的核心基础概念。但是文本这个术语的意义可以相差很大。最窄的意义,指的是文字文本;宽的意义,指的是任何起表意作用的符号集合。本文从广义角度提出文本的最简定义,并基于这个基础,讨论了文本的合一性、普遍性及全文本的定义和特征。文化中的任何表意活动,都必须依靠文本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冯道如 《文教资料》2009,(26):71-72
本文概述了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历史文化符号被商业电影借重以迎合西方他者关于东方想象的创作现象,以影片细读的方式分析了这种现象在电影表意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情况,并借此揭示了由此导致的历史及其历史人物在文化归属意义上的"缺席"状态.  相似文献   

8.
《周易》这套古老而独特的符号表意系统历来备受学界关注。从符号学理论切入可以发现,《周易》的符号系统,由"象"系统和"言"系统构成,其"言""象"系统在表意过程中互释,共同在元语言的作用下阐发出意义,并在语境的变化中确立其意图定点。相比于皮尔斯的符号表意理论,《周易》符号表意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电影宣传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电影海报仍占据着一席之地,伴随着电影影片应运而生,具有较长的历史。海报作为一种集文字、图像、颜色、色调等于一体的视觉表现符号,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组成,观者在对这些符号的解码过程中得出电影海报语篇传递的信息:电影情节、卖点、文化内涵、潜在意义等。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是集文字、图像、颜色等于一体的"复合话语",是"一种以上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本文试图通过海报中的种种符号阐释其功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电影话语分析涉及到图像、音乐、语言、声音、文本等多种符号模态,以往人们常从文学评论、电影评论、心理学、美学等宏观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讨,而较少使用以语言学为切入点的语篇分析方法。通过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上讨论电影《喜洋洋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中虎威太岁拜年的图像意义表达方式,从电影的角度分析虎威太岁出场的场景、场面调度、画格,从动画的独特特点分析该电影中各个动画人物色彩等各级阶符号,以及从图像、文字如何与听觉模态音乐等互动方面分析其背景音乐及片尾插曲,可以发现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动画电影分析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根本是翻译意义,符号学提供研究意义的基本原则。表意涉及“意图意义”(发送者)、“文本意义”(符号信息)、“解释意义”(接收者)。没有文本身份,任何文本无法表意。《法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启蒙译作,基于全文语料,聚焦译者严复实现全方位启蒙意义传送的方法,其译本《法意》呈现独特的“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文本身份,具有政法性、经济性、艺术性、科技性、修辞性等多重文本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本意义的解读是阅读理解的目的,而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语言形式,而应更加注意语言符号的动态的表意过程以及读者在阅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身份就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另一个自我。文学作品中的表意和解释活动依赖于这种集合成符号自我的文本身份。意义表达依赖于文本身份;有准自我品格的复杂体系中的符号自我在自我进行的意义活动中产生。在主我与宾我之间,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自我随着表意的社会-生理品格作上下或者水平位移。因此,身份是处理意义过程的前提。《金瓶梅》中的宋惠莲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其悲剧因身份压力下自我的变形而产生。宋惠莲本是位自我认同于"物"的异化了的女性个体,但后来她回归了一个有良心和自我人格的女人这样一个文本身份,她的悲剧降临了。她的悲剧的根本在于宋惠莲中途转换了元语言身份,从而引发了一场身份的对垒,但也正因此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丰富的悲剧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交际中,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声音图像、背景音乐等符号系统与语言文字一样,也是意义的源泉,具有多重功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话语研究范式,多模态话语分析扩展了语言本身的研究,结合声音图像、动作手势等资源来实现图像意义的再现和互动。电影即是一种集文本、图像、音乐等多种符号为一体的语篇,运用多种符号系统合力来实现意义构建和信息传递。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电影《降临》进行分析,以助观众全面理解图像意义,更好地欣赏影片。  相似文献   

15.
电影语篇分析涉及多种符号的探讨,例如图像、音乐、语言、声音、文本等。本论文旨以视觉语法为基础对电影语篇《当幸福来敲门》进行互动意义分析。互动意义的分析包含接触、社会距离、视角以及情态。此研究从理论角度验证了视觉语法理论对多模态电影语篇分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观众赏析此电影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电影欣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刊林撷思     
《师道》2023,(4):61-62
<正>首先,写作活动本身是一种建构“自我”的方式。张江曾在“公共阐释论”中引述伽达默尔的观点,指出阐释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其实,一切意义活动,也即一切符号传递行为都是一种对话。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表意活动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建构“自我”。绝大多数符号表意活动发生在两个主体之间,即符号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但在文本叙述活动中,由于叙述行为缺少了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活动中在场的他者,意义的传递对象被“自我”取代,写作即文本叙述活动成为作者与自己之间的对话,因此,  相似文献   

17.
电影文本中傻子的产生和出现赋予了电影作品某种特殊的"标记"和意义,传达了复杂人生况味和对世界的深邃思考.大智若愚、象征符号、痴情、特殊的傻子诸类型,揭示了电影文本中傻子形象的美学价值,有反讽性、均衡和画龙点睛作用,以及诗性化、制造视觉奇观与审美极致原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春 《文教资料》2005,(29):145-147
电影音乐的审美不同于普通音乐的审美方式,作为音乐的一个分支,电影音乐也是电影表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影音乐的审美,必须在与画面、人声乃至音响等元素的相互融合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艺术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数字电影作为当今社会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种视听综合的教育传播媒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符号,因为其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充满了符号和由符号组成的文本,其中,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是电影意义的运载工具。对数字电影中出现的符号概念上的梳理,了解符号学,将其与数字电影结合,并对电影符号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数字电影的教育传播符号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电影文本主角阿黛尔的身份认同困境为核心论题,从电影中的语言、身体、空间、活动场域等几个维度出发,运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等性别符号分析理论、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权力控制体系如何制约阿黛尔的行为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对阿黛尔的自我性别身份在对权力体系的归顺与反抗中表现出的"流动性"进行解析,从而使电影文本在符号学理论背景下呈现出关于个体"身份认同困境"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