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并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从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的映射.把数学知识适当地进行“还原”.使之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从而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求、思考。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用语言表达认识成果,并借助于语言把这些前人总结出的成果传给后人。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3.
世界第一份《语用学杂志》于1977年在荷兰创刊,这反映了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被确认。经过许多国家学们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许多语用学观点和理论,使人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语言和使用语言。尤其是会话含意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语境理论不仅改变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运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教与学。本论及某些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社会、历史、文化特性,决定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必然具有理解性质。在理解中,或者说通过理解,人们便获得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就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日常语言世界中,在教育理论世界中。从有关教育的语词和教育俗语中,我们能透视出鲜活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关于教育的社会性理解和认识;从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把握中,我们可以获得人类创造的教育理性。日常语言世界的教育意义是教育历史的积淀,它继承历史,说明现实,现实证明了它的实际,它又证明了现实的合理。理论世界的教育意义,在理性的道路上也继承了历史,但对现实它隐含着批判,更大的志趣在于引导教育现实放下包袱,走向未来。我们若想获得一个关于教育的全面的理解,就必须在日常语言世界和教育理论世界之间建造桥梁,沟通常识和理论,链接历史、现实和未来,把知性逻辑和理性逻辑辩证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灵异的狐和虚妄的鬼都是超越于现实之外的概念,这种概念的产生时间,我们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断言,但是可以说,伴随着先民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和解释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概念就在酝酿和发展;当人们发现,这种超越现实的概念能对人类自身的一些行为产生正面或反面的制约作用的时候,人类就开始自觉地运用这些概念的威慑力,来戒止某些行为,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隐喻思维,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英语语言深层意义的理解,提高记忆英语词汇与阅读英语篇章的效率,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汉英文化的异同,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通过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使语言变得更加丰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本文基于语料库,对英汉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眉"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眉"在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相异点。这一事实体现了人类语言均以身体部位经验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汉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人们为各种不同的名物而命名.以用于交际。但由于语言产生于人类之初.中间历经多重变化。人们已经逐渐地不再能清楚地了解事物的命名之源.这就影响到人们对语言,尤其是词义的深入了解。弄清名物的受名之由.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语言.以进行交流与交际。同时认识名物命名之源也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体察古人思维的绝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隐喻与认知,隐喻与语言的关系,指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隐喻的语义特征为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创造了条件。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如何利用隐喻思维培养提高词汇习得能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由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识。本文根据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所提出的隐喻理论,将英、汉两种语言中"手"词语的语义作了较细致的分类,解析英、汉两种语言中"手"词语的语义,尤其是其生成的隐喻意义。本文发现通过对英汉"手"词语进行认知解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语义的生成,把握英汉两种语言认知机制的相似与差异,并揭示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与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指导语言教学、翻译以及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活动。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互为表征。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其语言的影响以及在句子结构上的诸多体现。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掌握因不同思维模式所形成的英语特有的句子结构,以激发学生对英汉语言差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思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融合。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全球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全球化,本文通过分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从影响思维的要素,民族文化的内核等方面加以阐释,说明了仅仅语言形式的部分改变不会导致思维的全球化,更不会因此威胁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他的成熟的戏剧里,语言的个性化和形象化两个特色为莎氏赢得了世界语言大师的称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谓个性化的语言既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蕴涵人物所处时代的独特气息。所谓形象化的语言都来自于语言的内容是具体的生活现象或事物形态。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维、感情和行为的工具。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语言运用和语言教学中都必须遵循思维运动规律。通过探讨国外名家语言思维观,分析外语教学中思维训练偏离的原因,讨论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思维能力训练的形式和方法,认为系统的思维训练应成为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既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面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提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基于语言的复杂内涵,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就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翻译者必须深入探明翻译内容所涉及到的原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方法,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义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刘梦星 《高教论坛》2007,(1):120-122
劳动创造了人,而语言是和劳动一起使人成为人的最重的力量。语言仅仅被诠释为工具,漠视语言与人的本质的联系,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语言的出现比工具的出现进化更具革命性的意义,意味着人猿揖别,从原始走向文明。科学家新近证实,人类具有的语言基因使人类成为优势种群。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方式,语言使我们成为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没有语言,人不能获得“类”的特征,不能进行正常的和复杂的思维活动,语言使我们成为思考的人,超越本能的人。语言不是用来传递什么的单纯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力量,是使我们成为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同时它也是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有的,没有民族性,但思维方式具有民族性,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汉英语言的表达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语言是紧附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基础上的结构体。它既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又是思维的主要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文章旨在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从而探索出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虚实相生的过程来看,艺术形象的意蕴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缘实而成的感通、感受和感应,一是因虚而生的妙悟。虚实相生艺术效果的获得,必然要以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相匹配为前提,即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的相互顺应对艺术形象的呈现和艺术意蕴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语言媒介具有直接的精神性,可以在人的语言解读活动中直接诉诸人的大脑,非语言媒介则没有直接的精神性,只能通过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来诉诸人的大脑,因此语言呈现意象的深广度和灵活性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都望尘莫及的,所以语言在促发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生成和扩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类课程教学现状,倡导基于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既是语言课程性质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探究式语言类课程设计分为课上和课下环节,课上环节以问题引导法形成问题设置—展示讨论—总结评价的设计链条,课下环节以不同能力类型的作业帮助学生完成由思维力向实践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