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湖南文化传播业持续发展的原因何在?为何出版湘军和电视湘军享誉全国,而湖南期刊却少有建树,特别是作为历代思想领先的湖南至今都没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时政新闻刊物?这是湖南出版界,更是期刊界的一大憾事.通过对湖南图书出版和电视传播成功之因的探讨,可以寻求湖南文化传播业持续发展之原因.并从目前中国时政新闻期刊发展和竞争现状,结合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特点,提出依托湖湘文化,以湖湘人的独特视角看时事,实施中低端市场营销的特色策略,打造品牌和开发数字化期刊出版,将是湖南时政新闻期刊发展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2.
胡赟 《海外英语》2022,(19):221-222+235
文章试图从“立德”“树人”的概念入手,先对以湖湘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剖析,接着结合作者所在学院的高职英语实际教学案例,研究以湖湘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通过该研究,对湖南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进行了特色化、区域化的具体规划,以期对地方文化德育教育融入课程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教育源远流长,湖湘文化博大精深。纵观湖南历史,湖南教育与湖湘文化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湖湘文化的传承是湖南教育发展的文化底蕴,反过来,湖南教育的发展又是湖湘文化传承的优质载体。湖南教育催促着湖湘文化的发展,左右着湖湘文化的阴晴。湖南教育发达时,湖湘文化就兴旺;湖南教育疲软时,湖湘文化就低迷。可以这样说,在湖湘文化的形成与推广中,湖南教育当居首功,而湖湘文化的形成和演进,是沟通和认同湖湘士民心理、思想、观念与生活实践的精神纽带,对作为社会文明载体的湖南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矛盾,高校文化建设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趋势。湖湘文化是历代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到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包含了湖湘物质文化、湖湘制度文化和湖湘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湖湘文化对丰富湖南高校文化教育内容,创新高校文化建设方法,实现高校文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阐述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与特点,提出湖湘文化融入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并指出湖南高校应该充分汲取湖湘文化的营养,依托三湘本土,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的传统与现实,将湖湘文化的优秀成果融入湖南高校的文化建设中,打造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5.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教育源远流长,湖湘文化博大精深.纵观湖南历史,湖南教育与湖湘文化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湖湘文化的传承是湖南教育发展的文化底蕴,反过来,湖南教育的发展又是湖湘文化传承的优质载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提高湖南马克思主义人才的湖湘文化软实力,完成湖湘文化的现代化,应当多措并举构建马克思主义人才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湖湘文化凝聚力,并且打造出高质量的湖湘文化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人才智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输送更有力量的人才.同时也要正视湖湘文化生产力的作用,重视湖湘马克思主义人才的文化产出,创造符合当代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才能实现湖南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复兴.  相似文献   

7.
期刊作为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领域文化发展的基础性载体,其文化自觉体现着对社会文化价值的认知,以及对社会文化发展与建构的理想。湖湘语文作为《湖南教育》的主打栏目,在其主题创意、过程策划、内容呈现和策划语言上,无不彰显着其承继湖湘精神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期刊作为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领域文化发展的基础性载体,其文化自觉体现着对社会文化价值的认知.以及对社会文化发展与建构的理想."湖湘语文"作为<湖南教育>的主打栏目,在其主题创意、过程策划、内容呈现和策划语言上,无不彰显着其承继湖湘精神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对湖南文学作品的湖湘文化背景及文化精神进行分析。具体是从爱国精神、政治抱负、个体魅力以及学者化追求几方面阐述湖南文学的精神文化气质的基础上,从流寓文化、理学文化与红色文化三方面解析湖南文学作品的湖湘文化背景,对湖南文学与湖湘文化精神两者间的关联性进行摸索。希望湖南文学作品能够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代湖湘文化渊源于古代湖湘文化,而古代湖湘文化的特色是在多种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从文化的渊源来看,楚文化则是其主流,随着它在湖南的延伸、扩展,孕育出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古代湖湘文化。本文试图通过楚文化遗物这一古代湖南文化的象征性器物,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古代湖湘文化的孕育特色,这对探索湖湘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是极其有益的。一古代湖南是楚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春秋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漆器、丝织品、铜镜、铁器、玻璃器、帛画和乐器等楚文化遗物,是楚文化在湖南  相似文献   

11.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它从深层次影响了湖湘教育思想的近代嬗变,孕育了湖南特质的人才教育思想。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才特质之所以能够传承不绝,主要依靠湖南地区的书院教育。湖湘书院的传统精华:教育宗旨、自由自主精神和独立办学模式,可以为湖南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化提供契机。涤荡于湖湘文化和书院传统下的湖南高等教育,必须在目的、内容、方法、思想等方面形成特点,才能走出一条富有湖湘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既是人化自然的产物,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物质载体。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气质。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城",湖南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湖南城市。本文作者郑佳明教授是研究湖南城市文化第一人,他从城市地理生态文化、城市规划建筑文化、城市政治文化、城市精神文化、城市经济文化、城市社会空间文化六个层面系统解读了湖南城市文化。本刊从2014年第1期开始特设"湘城论道"专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谢发平先生的《湖湘文化十九讲》不仅是一本“讲”湖湘文化的书,也是一部宣扬湖湘文化,彰显湖南人精神的力作。该书在“回望”之中,展现出宏大的视野,将对历史的穿透力与对现实的敏锐感知有机结合起来,在品评历史人物和地方风物的基础上,为湖南人文、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奉献良方。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时期湖南的报刊话语中,反对来湘主政的外省军阀与主张“湘省自治”构成一条自始至终掀起惊涛骇浪的巨流.从文化动因分析,湖湘文化“政治本位”的精神特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规约作用.首先,“政治本位”者考虑的最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其次,“政治本位”者十分强调“天下”、“国家”、“社会”这样的关键词,敢于担当;再次,“政治本位”者有十分强烈的主政意识、执政意识和从政意识.但“爱省”而不“爱国”的这个“国”,是state,不是nation,是北洋军阀把持的政府,是黑暗腐朽的中国社会,而不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湖湘文化是湖南历代士人用独特的睿智、深邃的思维、理性的思考、生花的妙笔堆砌而成的文化宝塔,在它的文化潜质里到处流淌着湖南士人的文化气息和价值追求。使得湖湘文化既具有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崇尚实学、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气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抵御外侮、卓砺敢死的优良品格;又具有重政治、轻经济,重经世致用、轻人文关怀,重程朱理学、个人气节,轻大局意识、和谐观念,重"夷夏之辨",轻海纳百川的不利文化因素。这种优劣互存的文化品性,使得忧国忧民、追求进步、卓砺敢死的湖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往往挺身而出,勇于献身,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领头羊,而在和平时期,湖南人则往往默默无闻;湖南社会也常常呈现出保守与激进、落后与进步交相辉映的奇特局面。  相似文献   

16.
湖南花鼓戏孕育于湖湘民俗文化的土壤。从其产生的渊源、戏文内容以及语言特点可以窥见湖湘民俗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湖湘文化与湖南近代私立学校的办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区域文化传承的载体,湖南近代私立学校受到湖湘文化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办学特征上更是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其具体表现为:教育救国的办学宗旨、图变求新的办学理念、经世致用的办学方针、磨血育人的办学精神等.这些特征是湖湘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催发并推动湖南近代私立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湖南近代私立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研究和借鉴湖南近代私立学校的这些办学特征,对当代湖南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恒久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善卷、蚩尤与武陵--上古时期一段佚史的破解》,是近来湖南历史和湖湘文化研究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收获.该书将蚩尤与善卷两位传说人物作了极为详尽的个案考索研究,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各个部族集团纷争融合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描绘出一幅当时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各部族集团先民们的生存史与斗争史的宏伟画卷,建构起一幅极为清晰的从远古直至近古之九黎--三苗--苗蛮--苗族的发生、形成、发展和迁徙的历史图卷,从而为中国上古民族史、苗族史、湖南史和湖湘文化的研究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湖湘文化对20世纪湖南作家人生行为走向的规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湘文化在湖南社会,尤其是在湖南士人中产生了一种"心理定势",蓄积成了一种足以俯凌后世的巨大的心理势能,这种心理势能对20世纪湖南作家人生行为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在:20世纪湖南作家们几乎都把政治置于他们人生价值的首要位置;他们在追求政治价值体现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the roles of scientific journals in the diffusion and utilization of knowledge has preceded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the stability of journal characteristics frequently used in such studies.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tudy demonstrate rather high levels of stability for selected jour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haracteristics over a 4-year period. These findings for education journals are compared to similar results obtained in an earlier study of psychology journ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