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我国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抑郁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以提高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改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素质,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才之路》2009,(18):92-92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近日向外界透露,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在很多人眼里,得抑郁症的人往往都是脆弱、意志力薄弱的人。实际上,抑郁症最容易摧毁的,往往是那些有理想、有抱负、认真努力的人,在校大学生就成为了易被抑郁症击中的人群。  相似文献   

3.
近日,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大学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而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另一组数据则表明在中国大、中学生之中,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20%以上。其中,初中、高中、大学的抑郁症患者人数分别占其总人数的16%、18%和24%。在名牌大学中罹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学校总人数的35%。从清华学生硫酸泼熊到马家爵杀害同学,以及一系列不断上演的大学校园以学生为主体的伤害案件,都一次次暴露了大学生们日益脆弱的心理。心理的不健康给大学…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提高,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逐渐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具体的案例出发,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纪正飚 《考试周刊》2013,(65):132-13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自我能力也参差不齐。为了培养大学生成为全方面能力发展的人才,就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在搜集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展开研究,并提出提高大学生能力的建议与对策。通过该研究改变现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观念,有助于重新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障大学生能够创业成功,必须提高创业能力,因此,当前学校的教学体系应该给予一定的改革。基于在校高等教育人数的分析,以及创业者需要具备能力的判断,有针对的提出学校和大学生应该树立的创业理念,创业课程体系设计模式和教学改革重点。深入探讨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创业能力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安全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往返家庭与学校,外出旅游,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及求职活动的人数和频率增多,从而导致大学生外出途中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针对大学生旅途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以期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多,高校培养和发展党员的工作愈发显得重要,而大学生的党前教育和学习对其后期党性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现阶段我党的重要工作,作者结合自己之前的知识积累,将中共八大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融入大学生的入党教育当中,以提高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当前抑郁症在大学校园频发,抑郁症引起的大学生自杀和自伤案件时有发生,如何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具体分析大学生抑郁症案例,引出处理大学生抑郁症应关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大学生抑郁症干预与自杀防控的学生工作介入措施。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宣导与排查、采用科学干预方法、构建专业化队伍等方面,以期将大学生患抑郁症机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随着研究的推进,心理治疗、临床治疗及其他辅助疗法将对大学生抑郁症的干预发挥更好的疗效;大学生自己及社会支持系统在抑郁症的预防与干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芜湖市几所高校39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与部分辅导员的访谈显示,大学生显性信教人数不多,潜在信教人数不少。信教的程度不深,对宗教认识模糊。应正视大学生信教问题,要做到疏而不堵,积极引导。在尊重大学生信仰自由的同时,引导他们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活动,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人数大幅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给社会、企业、学校、学生本人都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压力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难以匹配上。当今大学毕业生存在综合素质、就业能力良莠不齐的问题,用人单位为了应对竞争压力提高了用人要求,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用人要求间的差距成为制约了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因而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探索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的同时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综合多方因素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师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缺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也随之成为这个问题的焦点和关键词。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小学适龄入学人数逐渐下降的客观现实,高师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提高高师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促进他们的充分就业,确保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从高师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在当教师的假设上,探讨其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缺陷矫正的相关问题。一、就业能力与高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1.就业能力的含义要弄清就业能力,我们…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党员人数剧增,信仰教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议题。基于"七一讲话"精神与科学发展观意蕴对大学生入党信仰教育进行从逻辑到实践的路径探究,在信仰教育的维度建构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在实践中探寻有效的现实操作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毕业生每年的失业人数也在每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除了社会竞争激烈的客观因素之外,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参差不齐这一问题不断凸显,就业能力差异反映出毕业生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并进一步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李喆 《文教资料》2010,(27):212-213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大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这其中包含主观、客观等多种因素在里面,但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学等发展趋势才是主要因素,所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当务之急,本文就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谈几点建议与做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大学生个人情况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的6056名学生的个人情况与抑郁症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现其中9个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有显著影响;就其原因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与已有的结论进行了比较论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患抑郁症的诱因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大学生抑郁症的防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持续热议的话题。文章从大学课程设置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角度,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学生对高校的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就业市场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递增,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将考研作为自己毕业去向的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高校辅导员担任着对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进行指导与帮助的工作,也是与学生沟通交流最多的人。在大学生考研方向及相关问题上,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其作为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老师和生活上的知心朋友的优势,为大学生考研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大学生的考研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30万,再加上未实现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将使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而外部因素和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现实,提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技术建立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四维模型,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