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2008,(25)
近年来,关于教育惩戒问题的讨论此起彼伏。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与教育惩戒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冲突的焦点仍在于: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惩戒,教育是否具有惩戒权,权限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一个困扰学校的话题《南京晨报》报道:南京江宁区某中学教师"事出有因"打了学生一巴掌,医院诊断学生无恙,但该老师仍在  相似文献   

2.
学校每年都要处理一些学生违纪事件,大多数处理能够得到家长、学生的理解。但也有部分家长、学生不理解学校"惩戒"的目的,往往对学校、教师兴师问罪,有的家长甚至辱骂、威胁老师,使教师们身心疲惫、心灰意冷。我深感教育"惩戒"这个话题太沉重,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一是惩戒教育是教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林芳 《考试周刊》2014,(10):179-179
<正>现如今,赏识教育理念可谓深入人心。很多老师以为找到了教育的灵丹妙药,认为"赏识"能包治百病。但是,现实很快给我们泼了冷水。在困惑和思考中,大家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让人敏感又忌讳的教育话题——"教育惩戒"。那么,什么是教育惩戒呢?教育惩戒是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一种教育,即对那些违规的学生进行惩,从而让其达成戒。正所谓"小惩而求大戒"。惩戒中惩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育是基于爱的。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所以教育惩戒应伴师爱  相似文献   

4.
范辉 《西藏教育》2009,(7):11-11
在现实的教育中,不断有一些因为教育惩戒而引发各种教育的不幸。比如某某老师罚学生跑步受伤成了被告,赔了药费又扣奖金;某某老师惩戒学生致使学生离校出走,家长向学校讨要孩子;某某老师点名批评学生成绩差,伤害了其幼小的心灵而被家长指责媒体曝光等等。  相似文献   

5.
教育中的爱并不拒绝惩戒——科学的、智慧的惩戒。学生有了错误就不能进行适当的惩戒吗?其实惩戒教育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是通行的,他们的法律不仅允许惩戒,而且详细地规定了惩戒的标准和尺度,如何让学生的错误得到惩戒,师生都是有数的,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 前几天,青岛市政府发布的《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中,这项关于"惩戒"的内容,让全国的教师们突然兴奋起来. 于是, 教师们的朋友圈里,这样的内容开始刷屏:"再不把戒尺还给老师, 这代孩子就完了!""今天不允许老师惩罚学生,明天你的民族就会被惩罚!"  相似文献   

7.
惩戒是学校管理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惩戒是指通过处罚来戒止、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只要需要惩戒教育,老师就有义务去实施惩戒教育.在必须惩戒的前提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惩戒教育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惩戒教育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并可教会学生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它能使学生懂得是非曲直,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它具有促使改过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它还具有警戒作用,能增强学生耐挫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健康成才.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惩戒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若能使用得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教师的惩戒权问题,社会各界讨论得热火朝天。其中,"老师能批评学生吗?"明显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来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说教师没有批评权。2019年4月,广东省司法厅公布的《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送审稿)》在"学校教育惩戒与违纪处理"部分规定,学校和教师可以依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相似文献   

9.
吕艳红 《快乐阅读》2011,(11):30-31
教育惩戒是教育方式的一种,它有别于体罚,具有矫正功能和威慑功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并在班主任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恰当、合理地运用惩戒的艺术,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首先我们要对惩戒的概念予以准确的肯定,然后才能探讨教育惩戒应遵循的原则、注意的事项以及惩戒的方式方法。提起"惩戒",很多老师避之唯恐不及。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错误地把  相似文献   

10.
多少年来,教育部门也三声五令地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那么,老师在对犯错学生行使教育义务的同时是否有适度惩戒的权利?推行激励、赏识教育,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一个较高的境界.但也应对之犯错后的适度惩戒,任其发展,那他也将难以真正认识犯错后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我们惩戒犯错学生不光是教育了犯错学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还教育了其他的学生,让其他人引以为戒.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适度运用惩戒是很有必要的,应该赋予老师对学生的惩戒权.  相似文献   

11.
<正>青海师大二附中的张姓老师2分钟内打了学生8记耳光,陕西子长县秀延小学老师体罚学生当场扒裤,安徽7名学生因打架被集体罚跪操场1小时……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一段时间,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与网络,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惩戒这个传统话题的思考。老师们对教育惩戒有什么看法,教育究竟需要怎样的惩戒?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调查。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像和煦的春风,无言而教化万方。"特别是近年来,教育界大力倡导"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无痕教育"。"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等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成为"常识",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在我国有着古老传统的教育惩戒渐渐成了教师们再也不  相似文献   

13.
粟明方  林庆贵 《班主任》2008,(11):38-38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强调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尊重”不等于不需要“惩戒”。很多老师认为惩戒就是体罚,就是不尊重学生,就是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殊不知,这种对惩戒的理解已经走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4.
惩戒是学校管理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惩戒是指通过处罚来戒止、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只要需要惩戒教育,老师就有义务去实施惩戒教育。在必须惩戒的前提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惩戒教育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惩戒教育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并可教会学生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惩戒既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手段,也是学校用于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管理措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曾说:"凡是必须使用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无论哪一个教师,都不应该矫揉造作地说:‘我是圣人,不使用惩罚’。"那么在我国学校是否依法享有惩戒权呢?如果是,又该如何区分合理的惩戒与违法侵权呢?【案例】马某系某小学六年级某班学生,温某系该班班主任、语文教师。某日上午,温某在给该班学生上语文课讲评试卷后让  相似文献   

16.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很难把握体罚与惩戒的界限。这几种惩戒方式,是老师们常用的,效果如何?听听孩子们的想法以及教研员的点评,也许对我们能有一定的启发。1.口头批评学生说:"没啥大不了的,红红脸、冒冒汗罢了。想听就当郭德纲听几句,不想听就当阵什么风,集中精力想点自己要想的事好了。心情好时就点点头逗逗他,心情不好时就顶他几句烦烦他。"  相似文献   

17.
正受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会偏离常态,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职业要求,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老师应当予以批评指正,甚至予以必要的惩戒,以便使学生及时转化,健康成长。有的老师批评教育学生,坚持科学方法,学生心悦诚服,知错就改,人生因此而发生了改变;而有的老师批评教育学生方法不当,学生不当一回事,不理解,不服气,逆反对抗,甚至还会记恨终生。不同的批评教育效果不同,体现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惩戒权的实施经历了从"零容忍"教育惩戒向"恢复性"教育惩戒的转变:"零容忍"教育惩戒凸显了"犯罪—惩罚"的教育惩戒理念,通过惩罚的威慑力来降低失范行为的发生;而"恢复性"教育惩戒则关注失范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强调多方主体间共同协商来修复伤害,最终培养学生"为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格。两种教育惩戒的理念思维迥异,但具有目的价值上的一致性,均为教育惩戒权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当前教育惩戒权立法的启示:应将"零容忍"与"恢复性"教育惩戒相融合,妥善地把握"零容忍"教育惩戒的边界,在"恢复性"教育惩戒中重视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惩戒"与"情理"在学生管理中应有效结合,一方面分析惩戒教育的存在是必要的,同时注意惩戒不等于体罚。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惩戒需要爱,需要以情理为基础,否则达不到教育目的。所以,我们应让惩戒与情理并行,刚柔并济。  相似文献   

20.
王淦生 《教育》2012,(25):38-39
"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将"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区别开来。"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惩戒教育"具备的两个前提是:第一,它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事先已经做出了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