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孕育了教育民生思想,确立了教育功能的民生向度,形成了民族特色的教育民生思想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其中救国强国、改善民生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现实矛盾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依据,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相似文献   

2.
<正> 近代忧患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近代先驱们忧国忧民忧道,并把忧患意识和救亡运动相结合,为拯救苦难的中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探讨近代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 (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民族权益,民族生存和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封建制度的衰败,激化了晚清社会种种新旧矛盾,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伴随着坚船利炮,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使新旧文化、中西文化急剧冲突。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交相为厉,近代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危机的境遇和时代的苦难促使近代先驱去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近代忧患意识正是近代先驱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关于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不仅需要挖掘中国传统社会"传"的思想及其史料,还应该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社会的传播史料。通过近代学者有关中学与西学的比较研究,可以显示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社会学等学科在中国近代已经取得的本土化研究成果,可以成为传播领域本土化研究的资源;中国近代媒介发展史及相关媒介论,可以成为认识当今媒介发展现象的后视镜。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双重任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政治精英,他们须肩负起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政治任务;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知识精英,他们又须承担起建构民族新文化的历史重任。换言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一身兼任“文化人”与“政治人”的双重社会角色,具备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遗憾的是,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使得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追求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并由此导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内心困惑与身心煎熬。作为近代中国典型的政学两栖型人物,罗家伦的人生境遇及其思想历程为我们解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样态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5.
陈东 《闽江学院学报》2005,25(4):70-73,90
本文以马尾船政局为研究对象,通过马尾船政局的历史考察,探讨福建船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结构重组的内在联系。认为马尾船政局的创立,本身就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马尾船政局创立后,在提高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近代中国造船技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与并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组。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是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近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变化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趋向。中国近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强的时代特点,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西方工业产品的侵入,西方文明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封建的风俗、礼教、政治、伦理已“日暮途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镜像是:随着西方思想的渐行传入,旧思想在回光返照中日趋没落,中国近代新思想应运而生:逐渐成长的近代知识阶层成为传播近代思想的生力军;近代社会思想的论战促成了各种…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隋朝被确立以来,历1300年而不衰。近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科举制度走到了历史的尽头,1905年被明令禁止。它对社会政治、思想及文化都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可概括为:1.摧残士子,造成了近代人才的缺乏;2.败坏士习,加深了近代政治的腐败;3.窒息思想,延缓了近代政治改革的进程;4.禁锢智慧,影响了近代科学文化的繁荣。科举制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民权的话语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民权是西方民主权利思想的本土化形态,是与专制权力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是论证近代权力与权利的正当性的革命话语。它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蜕变而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扬弃西方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它含义复杂,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有不同所指。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等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工具性、集体性和激进性是中国近代民权在社会政治功能方面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关于大同社会的系列论述,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诠释,是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孙中山致力构建的三民主义和谐社会,以民生主义为最重要特征,以社会主义为归宿.孙中山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诠释,既是对传统给予符合近代中国实际及未来中国发展趋向的改造和超越,也是对适应和规范近代西方社会的和谐文化的"拿来"及基于中国国情的运用.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义和大同社会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前后以辜鸿铭、杜亚泉、粱漱溟等人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革新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复杂品格;文化民族主义对传统儒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不仅仍然适用于目前中国社会生活的需要,且对西方社会有益;在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民族主义不仅作为一科学术思想,还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甚至政治倾向作用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朱志荣认为应当重视审美意识史的研究。在研究时,他尊古而不泥古,具有当代视野。在学科形态上,他主张以西方美学为参照,援西而不囿于西,强调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可融合性和互补性。在研究具体器物和文字等方面的审美意识时,朱志荣借鉴和继承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力地推进了审美意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独具特色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系,经历了《言治》时期、留日时期、新文化运动初期,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走向成熟。其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构建民主主义的民族国家、改造民族性、批判民族虚无主义,坚定民族信心,强化民族认同、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主张民族自决和联治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无产阶级化”等。其民族主义思想是理性的民族主义,是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的民族主义,也是有强烈世界主义色彩的超越型民族主义。其民族主义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演进历程的重要一环,对后世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传入中国并成为20世纪中国伦理文化的主潮是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在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三大伦理思想成果,并成功地实现了从政治化革命性的伦理思想向经济型建设性的伦理思想、从经济型建设性的伦理思想向社会型发展性的伦理思想的两大历史性转换。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使中国人民的伦理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使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从此。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人民成为伦理主体和核心的观念、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开放视野、与时俱进推动新道德不断进步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大趋势,引领着中国道德观念变革的潮流,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伦理文化的支撑和道义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之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详细论述我国古代的大学理念、近现代西方的大学理念及其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创新大学理念,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应是一个哲学尤其是价值哲学讨论的话题。从价值雏度出发,民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之基。终极价值取向和世俗价值取向相结合,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以道德为核心。由于在社会转型期,目前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大环境都发生较大变化,为此很有必要通过培育科学精神、倡导自主意识、强化参与意识等途径来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这些思想在新课程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巨大价值和重要意义。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首次由吕叔湘先生提出,他指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因此,学习、探究和传承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把民族主义视为立国的基础,强调发达民族思想、培植民族意识对复兴民族的重要意义,强调独立的学术创作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反对西化思潮,提倡思想的自主权,并通过对过去的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探讨和比较,寻求中国未来文化的出路。他认为中国未来文化的出路,既非西化,也非复古,而是创新,中国未来文化的“新方向”,应以“造成以精神之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为中国未来文化的“总纲领”。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形式。在村民自治中存在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矛盾。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本质是伦理道德思想,他把人看作是道德的存在而非政治的存在,这必然与村民自治产生冲突。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是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文章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入手,探讨了中国画蕴含的独特"思政元素"和中国画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不足,并提出中国画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以期鼓励更多的老师积极参与中国画课程教学中"教书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饮食文化思想的形成与西汉时期"道"与"礼"相结合的社会背景及其士大夫出身的个人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史记》是西汉时期的饮食文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司马迁的饮食文化思想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