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体人格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或本质,它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特定人格往往是特定文化的必然结果。文化对人格的塑造是通过前期生存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控制教育来进行的,并且通过对人格的评价及再塑造,塑造出完整的人格。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文化面前绝不永远是消极被动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环境,创造和发展社会文化。文化与人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因而人格养成,也就是社会化人格的塑造,是所有教育体系的根基,也是我国儒学教育理念的核心。本对儒家化关于人格养成的理念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考察传统化对当今教育观念的影响,以有助于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社会与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社会化过程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钭社会的影响转化为内部的观念、情绪与情感、意志,形成个性的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是一个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正常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一定人格特质的生命个体.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格的塑造过程.因此,塑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合格人才,就必须要塑造健康人格,健康人格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秀莲 《教育研究》2006,27(12):79-83,96
以文化学的视角审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初叶,90年代后,文化与人格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层面、跨学科的研究态势,跨文化层面、文化间层面和文化内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同时进行,并均有突破性进展。文化与人性的关系、人格结构的普遍性、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机制、跨文化的普遍性人格特质、文化间的差异与典型人格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对人格社会化的定义进行解读辨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给予总结归纳,并指出其根本作用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社会化的人格,达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生活环境的目的。同时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化过程,提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97):1-2
人格是在特定时代和社会中形成的,健全人格由于社会化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行为方式与社会规范相一致,而有人格缺陷的社会个体适应社会非常困难,难以融入社会而与社会对立,不健全人格和病态人格是导致风险的人格因素。人格缺陷作为人产生危害性行为意识的总体因素,其中以人格品德缺陷、人格性格缺陷和人格心理缺陷最容易转化为危害性行为意识而导致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林刚 《甘肃教育》2003,(11):8-8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全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师范的学生都是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良好健全的人格培养是学生思想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曙光  郑艳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56-158,161
社会人格顾名思义就是指经过社会化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德性形成,性别社会化以及人际关系的发展等几方面。社会结构的高速转型给当代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要求现代儿童青少年必须在这几方面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逐渐形成与现代化相和谐的新型社会性人格特征.。作为教育者要在这几方面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要求,探索当代社会新型人格特征的新的塑造模式。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健康人格塑造。最深层次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去建构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使当事者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一个自评、自控的参照系。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性的意义系统。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和人格的核心部分。一个人的健康的价值体系是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相适应、相协调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说到底就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建构的价值体系与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失衡的问题。本文就人格发展中的价值体系的内涵。以及构建健康的价值体系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自尊感也称自尊,自尊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而形成的自我价值感体验和自信体验。自尊感对个体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然而,现实中人们对自尊感,尤其是儿童自尊感的认识不够,也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文章通过笔者做班主任的经历,讲述了在学生犯错误时,能够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学校艺术教育只有正确理解儿童艺术“自由率真”的内涵。通过“化情境”这个特定艺术教育时空的创设和涵养,以价值弘扬作为儿童人格完善的基础,以诗意追求作为人格完善的彰显,以生态作用作为人格完善的关键,全力塑造儿童的艺术人格,才能使儿童的精神生命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何为人格?就是个体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特长与优势等的总和.中学历史教学是优良人格塑造和养成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优良人格谈点见解.  相似文献   

14.
韦世滚 《物理教师》2005,26(6):4-5,31
1物理教师继续社会化的必要性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并能履行社会职责的过程称为个体社会化.其过程有儿童社会化、青年社会化、成人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等四种类型[1].从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的教育偏重知识,20世纪的教育偏重技能,而当今世界教育重心已由"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21世纪的教育是人格教育。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任务。爱因斯坦曾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多方面配合、共同努力,其中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刻意义。虽然人们对教师人格的  相似文献   

16.
教师人格素质是教师在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充分激发出的内在需要,并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完美教师人格塑造,不但要具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教育氛围,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的自我教育与修养,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在教师人格塑造当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人格是指体现一定文化精神的个体品格,尤指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体现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综合品格。衡量一个人的文化人格的价值标准主要是看其人生境界所达到的高度。语文教育应把塑造理想人格和提升人生境界作为根本的培养目标,要发掘经典文本的文化蕴涵并拓展文化领域以促进文化人格的培养,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史上,教育哲学家孔予首次提出了圣人人格。作为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初步确立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范武。在先泰教育哲学家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下,圣人人格不断丰富.此范武得以确立。魏哥时期,玄学教育哲学家对圣人人格作了玄学化的阐释,理想人格进一步发展。到了宋明时期。二程、朱熹、王阳明等教育哲学家赋予了圣人人格更为丰富的内涵,理想人格发展到了顶峰。古代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内在人格完善和外在践行相统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相统一,对于加强高校德育,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优秀幼儿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问题的提出关于人格是什么,很多心理学家对它进行过研究,其中,阿尔波特的定义较有代表性。他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存在的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也就是说,人格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这些身心组织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影响,而教育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格的形成又有着特殊的作用。从学会学习———学会关心这一世界教育主题的发展轨迹,足以反映教育在塑造…  相似文献   

20.
浅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鹏 《考试周刊》2010,(6):205-206
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所以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目前,大学生的人格问题不断出现.所以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教师应通过用诗化的教育方式陶冶学生的人格、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育内涵等途径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