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左依娇 《海外英语》2014,(5):218-219
该文主要从叙事角度分析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叙述者特征及其功能,探讨了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们)及第三人称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具体应用及二者交替使用所产生的文学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Malapropism作为一种不常见的修辞格,往往被忽视,但它在《名利场》中多次为作者使用,本文分析了它在该作品中的语用特点,并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在中译本里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伤逝》的叙述者并不像许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第一人称的人物叙事者涓生,而是未登台亮相的缺席叙述者,他代表了隐合作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可靠叙述者;叙述者的“沉默”,使涓生在与读者的平等对话中显明作品意蕴的深刻和叙事技巧的匠心,同时显露作者的苦闷彷徨之心。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93):185-186
在《名利场》,萨克雷认为女人是矛盾而复杂的。Amelia对George Osborne的宽容和对William Dobbin的自私以及Becky的自立又懒惰、淫荡又清纯就证明这一点。萨克雷还认为,女性会自取其辱,Amelia的顺从和Becky对婚姻的期望都证明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8.
《名利场》是英国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成名之作,主要讲述了贝基·夏普为跻身上流社会而不择手段却仍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本文旨在分析贝基·夏普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即精明能干、爱慕虚荣、以及勇敢反叛,并且从其家庭背景、19世纪英国的女子学校教育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其复杂性格的成因.最后论述贝基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9.
《名利场》     
他说:“本人书,旨在写实,舍此毫无意义。”果然,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栩栩如生的英国19世纪一幅广阔的生活画面。人在生长、衰老,事在兴衰、沉浮;凡人之春荣秋谢,尘世之悲欢离合,在《名利场》皆可见一斑。蓓基机关算尽,枉费心机;爱米利亚温柔和顺,一片痴情;奥斯本纨裤子弟,见异思迁;都宾情真意切,有情人终成眷属……  相似文献   

10.
“说书人”与《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的“说书人”与《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在叙述特征上享有共同点,即以第一人称自称和拥有全知的叙事视角。文章运用日奈特有关叙述者"交际功能"理论,从叙述者与读者沟通的方式和程度两个方面着重剖析两者的差异,并试图从创作动机上探寻差异的根由。  相似文献   

11.
《名利场》是一部展示人性真实与人类普遍欲望的著作,女主人公蓓基·夏泼的一生就是一个从欲望主体逐渐形成,到塑造理想自我,从欲望的缺失到欲望对象的不断转换,最后以自我放逐的方式回归母体的圆形图式。在此过程中,她摒弃了世俗框架中贤妻良母式的天使形象,力图以情人型女性的定位颠覆传统道德,在追逐名利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整个名利场的嘲讽与叛逆。  相似文献   

12.
小说人物的话语表达方式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作者将既定人物形象传达给读者的有效方法。在《名利场》中,萨克雷运用直接引语刻画了狡猾善骗的贝基,用言语行为的叙述体描绘了温柔的艾米利亚,用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忠厚善良的杜宾,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名利场》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的代表作。本文旨在从文体学视角对《名利场》的部分选段进行语篇分析,以期可以通过该分析对此小说有更为深刻、透彻的理解并更好的欣赏该小说。  相似文献   

14.
英国小说名著《名利场》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副题——“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这个副题并非可有可无 ,它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集中体现了萨克雷的人生观、社会观和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名利场》原文选段及其汉译本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指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针对这些差异杨必先生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包括语序调整、语态变换、主语变换、词性转换、增补与省略以及四字结构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6.
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名利场》自1957年杨必先生的译本以来已有八个中文译本,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对此作品译本作分析多以杨必和彭长江教授的译本作比较。该文将以以色列学者伊玛尔·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er)提出的著名的多元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杨必和荣如德《名利场》的两个所属不同时代的不同译本为例,就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叙述者是小说,也是叙事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有的小说不只有叙述者,其背后,还有第二叙述者,如果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取向不一致,便会造成叙事歧义。与叙述者一样,第二叙述者也是作者的虚拟人物,通过抽象的形式渗透在文本之中,读者可以绕过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进行秘密交流,从而容纳多元化的声音,编织富有弹性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事技巧,"双重"叙事者亨伯特以自我辩解的语言在读者中制造同情,导致了道德判断上的含混;纳博科夫同时运用隐含作者的声音制造出反讽的叙事效果,表明《洛丽塔》并不是一部主动放弃道德判断的作品,而是有着多重叙事效果的复杂文本。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叙述者、人物与隐含作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考察,揭示纳博科夫在处理叙述者问题时的独到之处.纳博科夫的不可靠叙述者不能简单地归入智力低下或道德败坏者之列.他的不可靠叙述者凭借着与人物的高度相似性,用高超的叙述策略来左右读者.看起来简单的《普宁》需要读者精细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
对小说叙述者变形进一步细化,分为受述者变形、叙述者向作者的变形(或反之)、叙述者从人物向非个体化的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变形三种类别,为变形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