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后,围绕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课题,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先后进行了伟大的探索。毛泽东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邓小平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建构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探索误入歧途,但它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纬,科学回答在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的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全面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定不移地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指导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发生过重大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弄清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先后三次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提出了10个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但毛泽东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缺乏整体性、连贯性,没有跳出传统社会主义的模式。邓小平在8个方面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关系,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者着重从历史的角度对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全球化具有相辅相随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契合于全球化的进程,并试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社建》的中心内容。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要求出发,对教学中应解决的认识问题,思想问题、方法问题进行探讨,拟探索特色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使特色理论深入课堂教学和学生头脑。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创新成果,这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以充分肯定。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运用系统论方法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江泽民同志在方法论上的一大特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依法治国、反腐倡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教育等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从实践出发,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坚持两点论、重点论、扬弃论,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有其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立足于实践,突出了实践先行的品格,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改革开放中推进民生建设。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重视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民生,怎样建设民生”这个主题,形成了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民族特色,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属性和民族历史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具有了民族内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反映了时代精神,是在总结国内外改善民生的历史时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做出的历史的抉择。我们在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科学理论;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集中在党的"八大"前后的两年多的时间)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了先河.但由于主客观因素,探索又有历史的局限性.正确认识这些历史局限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正确地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同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定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并以传统文化为母体 ,有过滤地吸取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涵作了全面明确的表述,这一表述包含了六层涵义,同时,从全国的层面上,报告还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是全国各地方实践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各地方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各地的建设只有真正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具体的方针、政策,才能合规律合目的地顺利进行,才能实现变革中国现实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政课中学的最重要一门。它的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坚定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和信仰。毋庸置疑,现阶段我国包括概论课在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使大学生对概论课感兴趣,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所有概论课老师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笔者对此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赋予更加鲜明的特色和更加丰富的内涵。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生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也是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子系统"和"优势子系统",从根本上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处的历史阶段、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以及现实途径,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着奠基的作用。它们保证了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当此之际,毛泽东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全面阐述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包括建设方针、中心任务、工业化道路、政党格局、发展阶段、外交政策等,对于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路"第一次提出是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此时的"中国道路"是指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革命方式,毛泽东是这条革命的"中国道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就,"中国道路"的呼声再次出现,此时的"中国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是这条建设"中国道路"的奠基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留给世界最宝贵的经验是必须根据本国的国情,坚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自己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