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淘宝体原自网店客服,他们称客户为"亲",以"亲"字的频繁使用为关键词。文章为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淘宝体"亲"字进行研究,提出了淘宝体中"亲"字背后的语言学现象,即语义广义化、称谓泛化、社会语用功能。认为恰当的运用称呼语"亲"会拉近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不分语境的滥用和推而广之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
当前,被就业类语词传播迅速,它们并不符合传统的语法。社会现象是此类语词产生的根本原因,被的传统涵义也促使此类语词产生,类推作用使得此类语词出现泛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迈 《文教资料》2010,(29):53-54
“把”字句主宾语的施受事不固定,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不固定。多种特征表明:“把”字句的语义原型应为“不同类个体之间竞争关系的表达”。竞争双方由“把”字关联。竞争方式由动词指明,竞争情势的优劣由动词后的补语决定.主语总是竞争的优势方,劣势方则成为“把”字的宾语。竞争的结果是“把”字句不可缺少的语义常项,由动词补充成分表达,这是“把”字句不能出现光杆动词的深层语义原因。  相似文献   

4.
"黑领"作为"领"词族的一个新成员,在语义内涵、形成机制和稳定性上表现出许多与"白领"等其他"~领"式新词语不同的特征。新词"黑领"是在语言类推作用下仿拟造词的产物。在多项语义的共时竞争中,"黑领"也正由"多指"趋于"专指"。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由国外引入的新兴格式,"X门"进入汉语之后产生了"泛化",在此过程中,其意义和用法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导致使用范围不断扩散.由于其来源的特殊以及受格式认知原型的影响,"X门"有着特殊的表达效应并因之在新闻及网络中大行其道.但此格式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语义叠架现象、命名和表意上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以及使用上的滥俗.它们的出现对"X门"格式的使用前景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X门"最终能否从一个形成中的类词缀转变为得到正式认可的汉语语缀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是共同语的一种功能变体,它的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网络语言的特征,把握它的一般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并规范它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从网络语言所使用的符号本身,名词活用成动词以及其语用功能等方面来探讨网络语言的特征,并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以及对其发展应持的态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流行语"山寨"语义非常丰富,可适用于诸多语境,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和重要的语义理据,在"山寨"语义衍生与泛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隐喻认知的视角,分析了"山寨"语义泛化的路径,并对"山寨"语义、构词方式、词性及感情色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流行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行语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我们的固有词汇在形式上改造与词义上抽象、泛化而来的."玩转"即是由徐州方言抽象、泛化而后进入普通话的,该词广泛流行后,其感情色彩趋于中性,具有表达的简约性与语义的模糊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求新、趋同以及游戏心理.  相似文献   

9.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贼"字的语义演变过程。动词"贼"字也跟随了实词虚化的潮流,由动词一步一步演变为副词,而且在这个虚化过程中,一些意义脱落现在几乎不用,只在一些固定短语中存在,而后起的虚词意义将成为整个语义的主体。但是我们最常用的工具书对贼字副词的释义仍比较滞后。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亲+N”短语有三种语义类型:与说话人自己有关的亲属关系、与说话人自己有关的社会关系以及属于说话人自己的物品等.这三种语义之间存在着联系,主要是由语义泛化造成的,其机制为隐喻.后两种多在网络中出现,能否成为一种普遍用法,尚有待时间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亲+N”短语有三种语义类型:与说话人自己有关的亲属关系、与说话人自己有关的社会关系以及属于说话人自己的物品等。这三种语义之间存在着联系,主要是由语义泛化造成的,其机制为隐喻。后两种多在网络中出现,能否成为一种普遍用法,尚有待时间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14.
"使"经过词义泛化发展出多种动词义和名词义,其中的"使役"义又进而脱落"动作"义素,发展出虚化程度较高的"致使"义,在"致使"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出"假设条件"义。组配功能的增强、"使"字处于句首和"使"字分句后接判断句和评议句,是造成"使"语义演变并语法化为连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明、清以后完全取代“宁”的地位。“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主要受汉语双音化类推的影响,同时受句法位置和语义侧重的影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愿、肯”的语义受到很大磨损,但它们的语义仍有一定残留,这是造成“宁可、宁愿、宁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境中,动词“蹲”发展出了新用法,由不及物动词变为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并产生了新的语义指向。类推机制作用下,“蹲+受事宾语”这一新兴组配关系在网络语境中不断合法化并普及。从深层结构看,“蹲+受事宾语”这一结构经历了“蹲+地点词+V+受事宾语”的连动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7.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本文旨在运用扎德的模糊集合论揭示汉语中"两下"的语义模糊性现象,根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经验图示与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范畴理论,探究"两下"语义模糊性本质来源。进而基于CCL语语料库分析动词对"两下"语义模糊性的制约作用,"两下"与"N下"的区别,并简要分析"两下"的表达作用。通过对"两下"语义模糊性的探究,深刻理解"两下"的运用,揭示汉语的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试析“如果说”中“说”的语义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是一个言语动词,在和"如果"结合后其基本义"用话来表达意思"正发生着变化,有逐渐虚化的趋势,虚化之后的"说"应该视为"如果"的后附成分.本文试图从"如果"、"如果+说"和"如果说"三种情况来探讨"说"的语义变化,并分析其句子所存在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语法化向来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指的是实词虚化的过程,动词介词化便是其中的一种,"搁"字本义是动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介词化的现象,本文试从句法位置、语境影响和类推三个方面分析"搁"字介词化现象,并将该现象在徐淮片区方言与在普通话中的不同进程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的动词"カケル",具有多义性。本文从"カケル"多种语义着眼,通过认知上的语义扩展理论分析其多义性,并进一步通过意象图式来分析其语义扩展中的规律,即"由身体容易把握的空间领域逐渐向理性的抽象的领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