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发展的基础、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职业驾驭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苏州高州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性、目前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广东省商务英语专业的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全省的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渠道较少、招生名额稀缺、课程设置重复率高、生源素质不均衡等.鉴于此,优化人才培养方式,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立体式”的课程结构,探索课程的有机整合;改革人才考评体系,畅通人才升级途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确保衔接途径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专业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枢,但在专业规格、专产互动、人力资源匹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构等方面存在脱节错位现象。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构建"一体两维深内涵"中高职专业衔接生态结构模型,提出中高职专业有效衔接的五条路径:专业规格上,建立职业教育类专业学位体系解决缺位问题;专业设置上,通过专产结构吻合度指数解决脱节问题;专业结构上,以专业人力资源预警机制与职业发展报告制度解决脱位问题;专业培养目标上,设计"$"型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目标解决移位问题;课程衔接上,引入"课相"理念解决错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次重要教育政策分析,浙江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经历了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创造条件、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尝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纵观发展历程,这四方面似应受到重视并努力为之,即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前提、实践发展需求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点、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服务区域经济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广东省文秘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应以全省的中高职教育的现状为基础。目前全省文秘专业中高职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专业设置呈现多样化,尚未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这些情况,文秘专业的中高职有效衔接应做好招生工作的衔接、专业设置与人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的衔接。  相似文献   

6.
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高职教育衔接要想顺利实现,其关键和核心是课程的有效衔接。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发现,我国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必须区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基于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递进式层次课程标准,开发出贯通中高职教育两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教材,才能建构出合理有效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同时也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建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其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成功衔接给新加坡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新加坡中高职衔接给我们四个启示:正三观、推动全人教育使职业教育具有长远的效益性;中高职人才培养一致又有层次的分段目标有助于理顺阶梯式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教学体系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设立专业的职能管理部门保障中高职教育衔接。  相似文献   

8.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起点,而课程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文章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例,以课程为核心探讨了"3+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方式。首先,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要由中高职教师共同研究建立,在知识培养方面,中职阶段侧重打好基础,高职阶段侧重提升。中职培养的是汽车"护士",高职培养的是汽车"医生",在职业能力方面要形成衔接的、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其次,建设好衔接课程,确定好衔接课程的中高职课程的目标、梳理好课程内容,采取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全面统筹及有效衔接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移学历层次、提高专业能力的关键。从国内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出发,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以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汽车服务企业三方为育人主体,统筹制定中、高职衔接一致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订单前置、能力递进、学历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并重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协同开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中、高职院校三方参与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统筹考虑"对口招生"中高职教育"3+3"衔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职业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鉴定的衔接,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促进人才培养递进衔接。  相似文献   

11.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既涉及到中职教育的出路和方向,又涉及高职教育的定位与质量,更涉及到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前提条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本文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为其它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何万能 《教师》2014,(32):18-19
在我国,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本文介绍了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开展的情况,分析了现在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我国中高职衔接应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行终身化的职业教育出发,进行职业标准设立、注册制、递进式分层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邵华 《职教通讯》2013,(32):38-40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存在培养目标区分模糊、专业建设各自为政、招生考核制度陈旧等问题。因此,提出通过成立行业教育协会,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合作、招生考核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力求打破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中国中高职衔接起步较晚以及招生制度的缺陷,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方面,中高职衔接都是非常初步和不完善的。综观有限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下一些欠缺:一是缺乏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二是缺乏研究体系和理论依据;三是研究缺乏对微观领域和具体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因此,关注中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和具体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应是未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是职业教育日益发展而衍生出的一个新问题,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于现今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进行探讨,针对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衔接出现的状况,在"VR技术"学习环境下,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解决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把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作为解决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的切入点,实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衔接制度,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的职业英语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高职衔接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而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一环。在对济南市部分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济南市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课程衔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抓手。在中职教育阶段,要突出基础知识与单项技能的培养;在高职教育阶段则要在此基础上对于细化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讲授:从而形成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路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重点主要体现在制度政策、培养目标、核心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等方面,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衔接。  相似文献   

18.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财经类专业为例,从办学、教学、就业等方面,分析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困境及其深层原因,探索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破解阻碍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原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存在重复、断层等现象的高职培养方案,本课题通过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提出"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在论述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对策: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渠道;建立健全课程的有效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