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速丰 《新闻世界》2012,(4):210-211
灾难事件因其灾害性、负面性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灾难新闻因此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更成为提高媒体国际地位及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21世纪以来,我国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把21世纪我国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剖析,并重点阐述第二个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胡愈之从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角度主张加强国际新闻报道、改革报纸国际新闻栏目的编辑方法、不断提高报道质量,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味。他认为国际新闻报道要产生久远的效力,必须尽力扩大消息来源,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注重研究国际新闻报道的规律,将新闻报道与知识普及和对读者的教育结合起来,与读者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对外报道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建构我国国际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外报道能力也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体现。由于中西方新闻媒体在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对外报道理念的差别。为更好地适应国际传媒的通行规则,我国外宣媒体需要采取明确受众市场、积极设置报道议程、讲究报道艺术等策略改进对外报道,以便与国际舆论传播实现话语对接。  相似文献   

4.
国际新闻以其重大性、热点性、全球性正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读者极大关注和强烈需求的新闻主题,也是传媒拚力争夺的报道领域。但同时,国际新闻报道的趋同化也在不断升级:国际新闻报道的题材、报道的内容、信息的量以及包装形式等都大同小异,甚至连解读与批判的方式都相差无几,趋同化现象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5.
自从1978年国门敞开,更多新闻记者走向世界,他们用充满好奇的双眼审视着变幻迷离的“外面的世界”,用相机捕捉着一幅幅诱人画面,于是艾菲尔铁塔的倩影、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雄姿、枫叶国的秋景跃然各大报刊之上,一时间令封闭多年的读者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但是,随着对外交往逐渐拓宽和频繁,“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浅层国际摄影报道方式难以满足读者需要了。面对色彩纷呈的世界,读者更渴求通过国际摄影报道这一渠道直观、深入、广泛地获知海外信息。探查受众心理,摒弃昔日以风光、掠影为主的肤浅报道,调转船头,搞更具吸引力的深层报道势在必行。近期我们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编辑室就专题报道作了些尝试,今日在此“抛砖”,以期引出更多的国际摄影专题“美玉”问世。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外交流活动与日俱增,对外报道工作也越来越受重视.但一般编译人员都错误地认为对外报道就是简单的纯翻译工作,对译文生搬硬套、以为把中文媒体上的稿件一字不漏直接对照翻译成外语,就完成任务,忽略了国际受众不同于国内读者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兴趣、阅读习惯等.  相似文献   

7.
对外传播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成功的对外传播不仅可以为我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也可以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在中国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的英语新闻一直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我国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目前,汉语新闻英译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对外传播报道手段  相似文献   

8.
别鸣 《新闻前哨》2003,(7):74-75
报道时效性越来越强,新闻信息量越来越大,各报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国际新闻的报道力度,力求把一个全面生动、丰富多彩的世界呈现给读者。而在这其中,传神会意的标题成为国际新闻版面中最活跃的元素,是引导读者坐看风云变幻、关注国际事件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对外宣传“入门”谈胡安森对外报道似同中国人给外国顾客烹饪中国菜肴一样,存在着一个是否适合外国人口味的问题。既积极地宣传自己,又非常适合外国人的需要和口味,这是对外宣传“入门”的课题,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要面对国外读者对外报道由于读者对象是外国人...  相似文献   

10.
李晓东 《记者摇篮》2005,(10):48-48
新闻视角,是指采写者选择把握新闻角度的着眼点。在相同的新闻事件中,由于选择的视角不同,作者写出的新闻作品就会大不相同.表现出新闻价值也是良莠不齐、有高有低。因此,选择好新闻视角.是新闻采写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对外报道中,选择好最能引起国外读者共鸣的角度,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读者10年前了解国际新闻大多还是为了长见识、开眼界、关心天下大事的话,随着中国快步与世界融为一体,经历国际风云变幻的种种考验,那么,今天读者对国际新闻的解读,更多了几分对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关注,并且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张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的报纸,人民日报社旗下的《环球时报》正是靠着派驻世界各地强大的记者队伍,以丰富、鲜活、生动的内容,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当今读者对国际新闻越来越广泛的阅读需求和求新、求快、求深的求知欲望,使其发行量扶摇直上,仅仅10年光景,就由当初的几万、几十万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不少时政报道面孔严肃,亲和力差,读者看起来有如鸡肋。因此,要想使时政报道更具吸引力,还需要在语言风格上实现社会化,群众化,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从而增强时政报道的受众范围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李念 《新闻记者》2005,(6):25-28
广义概念的国际报道包括外国或国际新闻,也包括对外传播本国的新闻。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说.涉我国际报道是有关我国的国际报道的跨国家、跨文化的传播。跨国家是指新闻事实来自国内外并具有国际认知价值;涉我国际报道的传播主体是国家这一特定主体;传播客体除了外国公众外,还包括本国的受众。而所谓跨文化是指国际报道的传播一般都经过一个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信息二次编码过程。  相似文献   

14.
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去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报道最终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新闻事件,为了群众能够更有效地理解新闻事实,记者在报道时就需要选择新闻角度,新闻角度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群众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因此,新闻记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应本着群众需要什么、企盼什么、关心什么,新闻就要反映什么,就要从哪个角度去报道。  相似文献   

15.
如何面对来日社会的求助,搞好救助性报道,这是现今媒体经常需要回答的问题。每求必应是不可能的。如果报章上连篇累牍刊发此类报道,既不符合新闻规律,也对读者构成无形的压力。当一张报纸成为求助信息的集录,她就下再是一张新闻纸;当媒体总是不加选择地大篇幅推出救助性报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把是否救助、如何救助等难题转移给了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一、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在选择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隐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个事实之中,让读者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悟出某种道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通过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把自己需要阐述的某种道理、某种观点、某种思想认识隐藏在其中,从而影响、感染、教育读者。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一本现代国际新闻作品中的杰作。年轻的记者不畏艰难险阻,不顾生死安危,在共产党和红军活动的地区进行实地采访,…  相似文献   

17.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18.
徐强 《青年记者》2008,(6):62-63
深度报道的自身特点及媒体的发展需要,使深度报道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武器”。在网络信息盛行的时代,各媒体都把深度报道作为一个品牌倾心打造,操作方法亦是各亮绝招,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既要了解党和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有关发展动向,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理性的思辩力,做到上下联动,才能真正写出有力度、有高度、有深度,引导读者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9.
党报讲求角度是增强正面报道影响力的需要,也是遵循新闻宣传规律的需要。当今社会,读者的注意力,日渐成为媒体之间激烈争夺的财富,谁能够获取读者更多的注意力,谁便是赢家。正面报道要成为“赢家”,就要尽可能多地吸引读者注意力。因此,坚持以读者为本,将“读者视角”贯穿新闻采编的全过程,就成为党报争夺读者、抢占市场不懈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现在,很多读者不爱看我们的报纸,大量的一般性的新闻充斥版面,不少新闻含量很少的甚至毫无新闻价值的报道,只是满足了极少数读者的需要,与一般读者距离很大,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浪费了新闻资源,更重要的是疏远了与读者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占领市场。只有千方百计地对那些大量存在的一般性新闻进行提升和打磨,才能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报道质量。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稿件的质量往往是以题材取胜的:而一般情况下,重大题材或者是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