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研讨会于5月8日至10日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会议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特点、意义,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对策、措施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关于广东省高等学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咨询方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特点、意义是什么?一些同志认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贯思想,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必然规律,又反映了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对我们更好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尤其是劳动者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状态:它们既作为两个过程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1])可以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和现代劳动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把它作为未来共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提出后,理论界和高等教育界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讨论,讨论得最多最热烈的是如何执行、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如何执行这一方针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说的背景,以及生产劳动的概念,明确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生产劳动教育的功能,以及高等教育贯彻这一方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浅析远距离教育系统的微观教育模式张冀生金开先教育模式通常分为三个层次:[1]宏观层次——由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战略模式;中观层次——由学校根据本校特点构建的办学模式;微观模式——由教师根据某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的教学模式。我们...  相似文献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及其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传统的命题,可是在当前已成为世界性教育趋向,受到国际教育界、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所要阐述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及其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荷塘模式”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劳结合的新探索广东省教育学院周峰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共讲六个问题,我刊上期(1993年第6期)发表了三个问题: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期接着发表另外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是高等学校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针指引下,利用和整合教育、科研、生产、实践等办学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方式和手段。开展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研究,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科学体系;积极推行这一办学模式,有利于高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简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更广泛的一个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并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见解。多年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并进一步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进行大量论述。马克思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列宁也曾经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他们的大量论述充分说  相似文献   

11.
外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验给我们的启迪袁韶莹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现代生产、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然而,在古代,劳动。生产、教育、科学、技术是几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那时...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有其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教育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的内容要紧跟现代社会生产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要多样化;教育要与现代社会新的生产技术手段相结合。重新审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对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代新人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文章以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中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经验,讨论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两者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新内涵,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对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句话,虽然和过去教育方针的提法相同,都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但由于是在今天新的厉史条件下提出的,其内涵就相当丰富、精深。这里“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理解可以有三个层次:一是从整个教育来说,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成为有机组成部分,使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二是从一所学校来说,要坚持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红与专相结合、育人与创收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贯穿在“德育智育体育”中,促进人  相似文献   

15.
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本质上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它具有促进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克服传统偏见、促进社会进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还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应该不断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它的最根本最直接的理论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一方面指出,必须“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指出,生产劳动必须与教育相结合,“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  相似文献   

17.
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贯彻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贯彻与实施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马铭驰左健民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随着生产的发展而越来越密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现代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成为联结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中介,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川 《教育与职业》2007,44(32):10-1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扬弃了前人的思想学说,认为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因而更为直接地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意.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的丰富,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实践已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大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符合当代教育和社会实际。从认识论角度阐述教育过程的间接性、选择性、有序性、激烈性、削弱性;从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说明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并进一步从教育的目的、个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实践论证“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 三、综合技术教育 (一) 综合技术教育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如前所述,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提出和论证过综合技术教育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他认为,综合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的要求,这可从他把现代教育看作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的观点中得出。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