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界沸沸扬扬的“教案官司”长达两年,历经上诉、发回重审、再上诉、二审审理的艰难历程,最后尘埃落定,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语文教师高丽娅要求学校退还其教案的诉讼请求被驳回。许多学校及其管理人员因此以“教案官司”为由,认为教案所有权及其著作权均属于学校,并强行要求教师上缴教案。作为法律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澄清本案引起的法律误解。高丽娅诉讼请求是要求学校返还她上交给学校检查的特定教案(本),而并非是教案的著作权,作为教案著作权载体的教案(本)的所有权应该是谁?众所周知,教案(本)是学校发给教师备课用的教学工具,尽管其同…  相似文献   

2.
到基层调研,常常有教师拿着教案追问,“我写的教案被学校认定为不合规范,但我下功夫很多,你给看看,是不是好教案?”“难道只有长篇累牍的教案才是好教案?”“我的教案设计都被学术刊物发表了,学校却认为不合格,你给评评理。”“教无定法,教案为何要整齐划一?”好教案到底有没莘稀示准?标准是什么?弄清好教案的标准,才有利于解决教案写作与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15,(8):30
教案是证明教师备课“足迹”的文字材料。一名老师说,许多地方中小学教师每年都要准备一本有别于往年的教案,由学校教导处检查教师教案的完成情况。很多学校硬性要求老师手抄教案,记入年终考核并与奖金挂钩。于是,临近期末,一些帮老师“代抄教案”的广告开始频现网络,8000字的教案要价至少600元。(2014年12月12日《贵阳晚报》)  相似文献   

4.
高丽娅是重庆市南岸区某小学的语文教师。从1990年1月到2002年4月,她一共交给学校48本教案,因写教学论文的需要她向学校索取自己的教案,但学校仅退还4本,其余44本下落不明。高丽娅提起诉讼,认为学校的行为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要求学校返还剩下的44本教案,并赔偿劳动报酬及精神损失共8800元。南岸区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空白教案薄是学校作为公用品发放给高丽娅的,性质上属于学校财物,应属学校所有。根据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教案不属于“作品”范畴,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教师的教案属于工作成果,学校有占有、使用和处理的权利。由…  相似文献   

5.
王成 《宁夏教育》2008,(12):31-31
提到教学反思,好像成了当前学校教师提高自我教学能力的灵丹妙药。如我所熟知的一所高中,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每节课都写所谓的“教学反思”,并且明确要求必须要写在教案本上。把教师一种自觉行为制度化,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一线教师们根本是力不从心。每次到月底检查教案时,必须得一天写好多篇“教学反思”,真是苦不堪言。作为一名旁观者,我也不得不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应该说各学校在开展教案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教案的“工整”、“统一”、“实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对如何鼓励教师充分张扬个性,创新教案却做得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多注意形式的统一而忽略了内容的个性化;二是教师个体缺乏探索个性化教案的主动性。教案非要一个“模式”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单从形式上来讲,的确没有错误。学校以评比的方式对教师的教案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应该肯定。但在形式上不应过分“格式化”,退一步讲,有个格式也可以,但绝对不能过于细化,否则所有的教案从形式…  相似文献   

7.
能否取消教案本?这个问题提得新鲜。君不见多少年来,领导检查考核教师的教学,主要依据就是教案。如何抓教案的“经验”屡见不鲜,“优秀教案展览”也常有所闻,甚至评职称也得上缴一本完整的书面教案呢! 但是,我曾对16名教师进行过调查与对比,“懒”得用教案的有6名教师,其中4人是教学骨干。他们备课的方法,是在教科书上点点画画,这里一段,那里一节,什么解释、点评、分析、板书设计,应有尽有。由于书籍版面狭窄,还运用了仅供教师自己掌握的各种符号。平时,他们对教材细嚼慢咽,熟悉了教材内容,讲课滔滔不绝,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学生  相似文献   

8.
高丽娅是重庆市南岸区某小学的语文教师,从1990年1月到2002年4月,她一共交给学校48本教案。因写教学论文的需要她向学校索取自己的教案,但学校仅退还4本, 其余44本下落不明。高丽娅提起诉讼认为,学校的行为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要求学校返还剩下的44本教案,并赔偿劳动报酬及精神损失共8800元。南岸区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空白教案薄是学校作为办公用品发放给高丽娅的,性质上属于学校财物,应属学校所有。根据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教案不属于“作品”范畴,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教师的教案属于工作成果,学校有占有、使用和处理的权利。由于国家法律和教育行政部门均无对教案归属的明确规定,故高丽娅要求学校返还教案,于法无据。高丽娅老师表示不服,将提起上诉。(2004年1月16日《新闻出版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应该说各学校在开展教案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教案的“工整”、“统一”、“实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对如何鼓励教师充分张扬个性,创新教案却做得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多注意形式的统一而忽略了内容的个性化;二是教师个体缺乏探索个性化教案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正在审理中的重庆市小学女教师高丽娅的“教案”官司,给法学界、教育界出了一道难题:教师的教案是归学校所有,还是归教师个人所有?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这桩官司近一年来多次开庭,至今没有结果。在从教的十余年间,高老师每年都按照学校要求将自己写的教案交给学校,前后共计48本。2002年4月,因撰写论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教育界沸沸扬扬的“教案官司”长达两年,历经上诉、发回重审、再上诉、二审审理的艰难历程,最后尘埃落定,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语文教师高丽娅要求学校退还其教案的诉讼请求被驳回。许多学校及其管理人员因此以“教案官司”为由,认为教案所有权及其著作权均属于学校,并强行要求教师上缴教案。作为法律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澄清本案引起的法律误解。  相似文献   

12.
要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时下比较通行的做法是“三部曲”——听课;查阅学生作业;查看备课笔记。而在查阅教案时,稍加留心便可发现,不少教师的教案已呈“古色古香”之态。问其所以,教师的回答是:“教材未变,教案自然就用不着新写。”于是乎,一本教案每每是“新三年,旧三年,增增删删又三年”。甚至教师彼此之间还“互通有无”,一本备课笔记,如接力棒般辗转于数人之手。近年来,普通中小学各类教材已基本稳定,除了编排体例上有些变化外,教学内容无太大变动,加上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课务安排上采取了“循环制”,这就使不少教师无…  相似文献   

13.
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要在学校上公开课,他拿来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课件给我看,让我“指点一二”。这是七年级的一节文言文课《孙权劝学》。我不能不佩服他的仔细与用功,单教案,就写了四页;前面的“教学目标”,列了五点。  相似文献   

14.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首先,我是伴着教参教案逐渐成长起来的。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几乎是寸步不离教参教案。随着自己教学知识的逐步增长,教学经验的逐步增加,教参教案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我已经能做到不需要教参教案而独立备课了。但如果由此认为就可以丢弃教参教案而仅凭一本语文书打天下,我是做不到的。并且,我还可以斗胆地说一句,绝大多数老师是离不开教参教案的。有人说:“教辅是被污染的河”、“教参也是条被污染的河”,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竟然。我想,教参教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被污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对全部教参教案的质量一口否定,对于教参教案给予教师的帮助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5.
教案新论     
问题一:一律不准使用旧教案 许多学校规定:不准教师使用旧教案,且期末都要上交检查盖章印,防止你下次重复使用。我认为这些规定是不科学的。设想一下,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老师教一本书,教了几遍、十几遍,写了十几遍、几十本教案,他这一辈子又要重复多少无效劳动。再说,旧教案是教师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财富,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教案检查,是很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与形式。然而在实践中,它未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湖南教育》曾刊发一组文章,就教案检查进行讨论。有的教师直陈“教案检查的负面影响”[1],有的教师呼吁“教案检查当休”[2];检查者也慨叹“教案检查:不得已而为之”,“检查老师的教案……吃力不讨好”[3]。时至今日,教案检查仍是多数学校一项令一线教师反感的教学管理常规。教案检查为何会处于尴尬境地?为什么会在实践中陷入令人反感与无奈的窠臼?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备课的理解存在失误,对教案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追问一:备课同于写教…  相似文献   

17.
[案例回放]高某,原为某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4月,为了撰写论文和总结教学经验,高某要求学校退还其于1990年至2002年期间所上交的48本教案。但学校仅返还了4本,其余44本未返还。此后,高某多次要求学校归还教案本未果。2002年5月30日,高某以“侵犯教案本所有权”为由,将学校告上法庭。该案经历了一审、重审、二审、再审,最终法院以原告不享有教案本的所有权为由,驳回高某的诉讼请求。2005年10月,高某改变了诉讼请求,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将学校告到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4册教案本中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原告高某独立创作,具有独创性,应属于作品;而另…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不少学校的推广教师备课“学案”制,所谓学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一份师生共同拥有的“课堂学习节目表”,它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说,学案的使用,对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出了教师课堂教学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意识的转变。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值得借鉴和采用。但是,目前对于“学案”教学出现了几种不良现象,一种现象是将学案简单化,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提纲和作练习的工具。二是一个备课组的不同教师用的是统一的“学案”。三是“学案”完全代替了教案,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不再写教案,而以针对学生制定的“学案”作“教案”使用。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学校的教师同时表现为以上三种现象:学案简单化、备课组统一、学案代替了教案。笔认为:学案取代教案的做法十分不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制作电子教案是救师日常教学工作之一。典型教案大都有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过程等固定标题和相关样式。“模板”和“样式”可实现教案的规范化,从而使同一学校、教研组或教师的同类文档具有相同风格,提高工作效率,而“格式”等功能可使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实现教案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在局团委组织的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我有幸拜读了油田中等职业学校及高校部分教师书写的教案。在与几位教师座谈时,他们流露出书写教案的烦恼,认为现在书写教案太占时间,太累人,而作用却不太明显。本人在几年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体会,应该把教师从书写教案中解脱出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书写教案主要是为了评比,过分注重教案的外部“形象”,而忽略其本身的作用——实用。出现了许多学校过分注重教师的书写认真不认真、美观不美观、项目全不全、书写的多不多的问题,而忽略了教案的实际用途。由于教学管理层存在着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