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稿纸铺下来后,怎么开头;文章快写完了,又如何收尾,这是许多影评习作者犯愁的事. 中国有句俗话:“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因为头开得好坏,关系到整个文章的结构和感染力。现在有些影评文章八股味很浓,大多与没有一个好的开头有关。或摆出一副评论的架势,空泛地讲一通主题的思想意义;或一开始就复述影片  相似文献   

2.
对于文章的开头,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 “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谢榛)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 “起处须有崚嶒之势。”(施朴华) 都是要求文章一开始就要抓住读者。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亦是如此。一篇文章的开头能否打动编辑、抓住读者,往往决定着这篇稿件的命运。因此,一些有经验的记者或通讯员都非常注重文章开头事例的选用、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锤炼。一篇成功的通讯,不只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传神的标题、深刻的内涵和合适的文体,还应有着一个“抢眼”的开头。所谓“抢眼”,就是令人眼前猛然一亮,让读者一瞅上你的文章,不看完就不想放下。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用鲜活的事例吸引读者。在通讯的写作中,对事例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开头的事例,它既是鲜活的,又是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4.
标题是一扁文章的门面,人家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看标题。你可以把它看作是文章的一个招牌、幌子,或者一个包装。如果一篇杂文的标题拟得平淡无味,或者艰涩古板,很可能一开始就令人失去读下去的兴趣。反之,如果一篇杂文的标题新颖有趣,或者泼辣尖锐,也会在一开始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因而,文章的标题能不能作好,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标题一般只有几个字,却也含着技巧。而且,这个技巧谁都不能小瞧。能不能给一篇文章作个好的标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在这里有意用了“作”这个字眼,是“作”标题,而不是“起”标题。给…  相似文献   

5.
杂文是一种说理文,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说理是可以说得很富有趣味的。 我们这里说的“理”字,是“道理”“事理”的意思。越是好的杂文,越是富有理趣。把道理、事理说得有趣,是杂文的一个长处,或者说是杂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的技巧。 人们平常有句口头语:“你说话得讲点儿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理的方式方法。下面,我们就先从几种逻辑来谈谈杂文的理趣。 一、形式逻辑的理趣 形式逻辑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门学科。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它会让你涉及到许多有趣的故事。下  相似文献   

6.
清代文人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这里说的是写好文章开头的重要性。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事实之前,是新闻作品的“眉目”,它最赫然于读者面前,以“奇句”而“夺目”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搜寻既能贴切表达文意,又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语句作为新闻标题呢?选用歌词做为标题不失为一  相似文献   

7.
文章如何开头,不仅对决定着全篇结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会对读者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好的开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把读不读两可的读者吸引来,使之也有读下去的欲望。 文章如何开头,与文章的体裁很有关系,这里仅就议论文的开头做一些举例和分析。 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法,是开门见山。作者一开始,就用简短的几句话,亮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但是,这绝不是议论文开头的唯一方法。如果我们扩大一  相似文献   

8.
一篇文章可以有很多种开头的方法,可是最好的开头却只有一个,如何获得这一个最好的开头,并且正确地确认它是最好的开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章起头难”,这句话,是作家们的甘苦之言。但是,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积极意思,却须要作解释。有人认为文章只有起头难一些,其余部分就很容易了,这显然是对这句话的误解。所谓“文章起头难”,是难在只有当你对所要描写的事物的本貭和现象获得了全面的彻底的认识以后,你才能下笔论述它,也就是说,当你还没有洞悉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你就无法找到解决矛盾的关键,以及解决矛盾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杂文不难写,只要掌握好“三段论式”就是了.这里所指的三段论式,大抵是开头引出一个可资生发的由头作“兴”;然后撷取报章杂志上某些相应的材料加以印证,过渡到发挥和议论部分;最后用点睛之笔带出几句警策总其成.于是功德圆满,大作告成.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杂文真有程式,那就不是战斗的杂文,而是杂谈八股了.内容决定形式,杂文利似匕首,快如投枪,具有短小、泼辣、犀利和明快的特点,正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体现,是因为杂文的特点在于“杂”.这个“杂”,除了要求题材广泛,内容的“杂”而外,当然也要求形式的“杂”:短小精悍,还要不拘一  相似文献   

10.
旧典与新例     
目前报刊上的杂文有一个苗头:似乎不引故典不成杂文。一写就要先来一段古人的故事,引发一通议论。最后再问一句“难道共产党人、革命者还不如古人吗”之类的话,不说千篇一律,也是似曾相识。自然,不能一概反对引古论今。最不该的是,“把破帽年年抬出”。一说邹忌讽齐王纳谏,就一忽啦都请邹忌为今人师;一讲“郑人买履”,就也一阵风地讽喻不要象“郑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把鲁迅的杂文比作“匕首”、“投枪”。的确,鲁迅在革命斗争中写下的大量杂文,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战斗性,不愧是现代杂文的典范,就表现方式来说,这些杂文可以说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即不仅是一般的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而是刻意追求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理的融合。正是这一点,使得鲁迅的杂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给予读者的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感情的熏陶与愉悦。  相似文献   

12.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这样。高尔基说:“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象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提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下面谈谈科普文章的开头艺术。开门见山富有文采已故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谈眼镜》,这样开头:“眼镜是玻璃国的公民,  相似文献   

13.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14.
把新闻事件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先在开头来个提示或者暗示,不全部讲明,在读者脑中悬个疑团,诱导读者跟着你的思路走。这种写法,有人称它是“异军突起,埋下伏笔”。“异军突起”,能够一下抓住读者;“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够吸引读者坚持看完这条消息。清代戏剧家李笠翁(渔)谈论戏剧创作的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在谈到“引人注目的陈述性导语”时,说过:它含有出人意料、令人吃惊的成份,使读者受到震动,甚至使读者惊讶地从椅子上直起身来(大意).消息借用此  相似文献   

15.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6.
只要你随手翻开一张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标题和导语重复,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顽症,若干年来,人们司空见惯,忽视了对它的防治。新闻标题,即新闻的题目,一般是把新闻的主要内容用极其精炼、醒目的语言展示给读者。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指开头部分的一句或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或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以唤起读者注意,继续读下去。对照一下上述关于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定义,似乎两者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地遵循“定义”,不敢越雷池…  相似文献   

17.
文艺编辑对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说只有两句话:一日适应,二日提高。所谓适应,就是要把自身一切工作都建立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这一基本点上,把读者奉为“上帝”。从表面看来,在整个艺术生产系统中,读者似乎受作家与编者的双重控制,只有作家写出来,编辑编出来,读者才能阅读。因而,过去长期以来,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把艺术生产单纯地看成一种宣传任务,在艺术消费上,则表现为“供应文艺”政策,似乎是我写什么,编什么,你就得看什么,我怎样写你就怎样看,文艺作品的效果是一厢情愿式地“我打你动”。这些系统观念是反科学的,就在这种政  相似文献   

18.
小小说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好的结尾,常常使读者感觉余味无穷,发人深思。作家冯骥才在《谈创作思维的习惯》一文中说:“我喜欢这样的结尾,把话留下半句,把感情推出去。作品终结时,能将作品的思想推选一层,这一层又完全交给读者去想象。”小小说更应如此。好的小小说都应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叫含蓄。含蓄,本是任何样式的文艺作品所共同重视的;然而,由于小小说字数少,就更要发扬这一特点。可以这样说,没有“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就难于有真正的小小说。结尾浅露的直说,是无法“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含蓄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引起回味,让读者有所得。这类小小说的结尾,就是巧妙地运用省略号,让读者透过那省略号,品  相似文献   

19.
导语只有“亮”起来,才能让读者“一见钟情”,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是消息成功的一半。毛泽东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心理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事开头难。作为消息开头的导语,是不易写好的。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煞费苦心。那么,怎样让导语  相似文献   

20.
(一) 古人对文章的开头非常讲究,素有“凤头”之说,比喻开篇起笔要像凤凰的头那样俊巧秀美,吸引人看。正如清代文人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然而,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文章起笔难”。高尔基在《论写作》中指出:“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定调”二字,充分说明了开好头的不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