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是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的。地表以下为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地表以上为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在自然界中,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然而,不同地区由于各圈层物质构成和相互作用形式的差异,使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又存在巨大差异,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最重要的两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球表层(即全球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在地球演化史上,地球表层中最先形成的是岩石圈,又依次形成大气圈和水圈。在这三个圈层里,生存着生物的那个圈层叫的生物圈,其范围大致包站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土壤层)和水圈。  相似文献   

3.
人类圈——地球圈层研究的新概念□李树珂/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地球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圈层结构。在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中,最先形成的是岩石圈,又依次形成大气圈和水圈。在这三个圈层里,生存着生物的那个圈层叫做生物圈,其范围大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  相似文献   

4.
周叶梅 《新课程研究》2007,(8):55-56,54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前后联系。"土壤"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单元的第七节,陆地环境的主要组成有岩石、水体、大气、生物和土壤,而在本单元的前六节已经学习了岩石、水、大气、生物这四个要素,土壤是陆地环境的最后一个组成要素。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5.
张丽琼 《地理教育》2013,(Z1):85-85
<正>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相似文献   

6.
正一、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学困点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课堂教学跟踪、个别学生面谈等方式,笔者发现,高中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学科知识面广、量大。高中地理知识上天探测天体及天体系统,入地探索人类至今不能到达的地球内部,囊括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关注自然、联系人文,可谓包罗万象。高中地理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表面,更要关注区域地  相似文献   

7.
一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变化自然规律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科学,发展地球科学至关重要,其作用可影响到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发展的战略决策。 地球是由几个圈层组成的开放体系: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地核等。各圈层有各自的活动规律之特征与表现,但亦互为动力、互为影响,是不能截然  相似文献   

8.
图析:狭义的地理环境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它处于地球上大气圈、木圈、岩石圈、生物圈的交错地带,其范围大致与水圈、生物圈相当,因此,位于地球表面。四大圈层不是位置叠加,而是相互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因此,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综合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首先,是角色扮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物圈》这一节教学中,一次是让学生分别扮演生物的居住环境: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边表演边说出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在生活;另一次是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学生扮演两种生物:不幸落到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到火星上的小白兔。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反证地球生物圈对生物的生存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0.
首先,是角色扮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物圈》这一节教学中,一次是让学生分别扮演生物的居住环境: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边表演边说出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在生活;另一次是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学生扮演两种生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生前曾从世界科学的高度,确认地理学科综合性科学性的特点,并提出地球表面各圈层,包括陆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及人类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的现代文明,要求全体国民都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让社会和自然能够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13.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每个圈层内部又有各自独特的规律,即每个圈层又由不同地理要素组成。不同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等值线上,而等值线的弯曲、疏密、走向及数值的特点又是由各自的影响因素决定的,各自地理要素影响因素不同,等值线分布规律也不相同,同一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同,所以等值线表现形式就不同。各地理要素又是互相联系的,所以自然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要点 1.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1)水循环和水平衡。 ①水循环是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范围内进行的。水循环通过降水、径流、下渗、蒸发、蒸腾等环节,使四大圈层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其间进行能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7个国家24位有威望的科学家共同研究的结果表明:从现在起到21世纪初,地球运动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期,地球表面的各个圈层,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都要相对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灾害日渐频繁的严重时期。许昌市历史上就是一个灾害频仍的地区,目前又面临着新的各种各样的灾害隐患。这些灾害有的是自然灾  相似文献   

16.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特点—地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综合国际国内地球科学家的认识,当今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系统性—新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重点将放在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上,视地球为时、空尺度极宽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联合体。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地  相似文献   

18.
[地球的内部圈层]难点的突破卢前荣“地球的内部圈层”这节教材有两个难点:一是地幔,学生搞不清地幔物质成分、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二是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学生对三者位置、圈层划周容易混淆,并导致地壳与岩石圈的概念分不清。前者是由教材分析确定的,后者是...  相似文献   

19.
高中地理新教材使用至今已有四年时间,它对于培养公民的地理素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明显地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强化地理基本理论的传授高中地理上册为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初中地理该部分内容的概括与理论化。强调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而且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而自然环境是由相互交错、重迭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复杂系统,不仅与宇宙环境有密切联系,还与地球内部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该册从理论上详尽介绍地球环境四圈层的各个特点与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规律,理论虽深,但适用于高中学生。2、阐明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高中地理下册为人文地理部分,是对初中地理概括性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一、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中的重难点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之后,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之前的核心部分.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