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就是"我是怎样一种人"的自我概念。你把自己想象成怎样一种人,你就会怎样行动。所以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学生的"自我意象"紧密相连,由此决定学生的个性、行为。二."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有的学生说,他没有"英语细胞","在英语学习上很笨",他已经努力了,但英语还是挂"红灯"。其实这个学生的问题并不在于他迟钝或缺乏基本能力。他的问题在于他有一个不适当的"自我意象"(例如我没有"英语细胞")。他不说"我那次考试失败了",而是下结论地说"我是个失败者","是个不及格的学生"、于是一种恶性循环便形成了。…  相似文献   

2.
赏识是理解、认可、激励、赞扬。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有效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赏识"学困生",才会促进全体学生进步,使"学困生"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3.
一、自我意象及其特点自我意象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自我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会影响其学习的自信和行为。心理学家菲因克1962年研究证明 ,学生的自我意识如何与学习成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有积极自我意象的学生学习成绩好 ;相反 ,自我意识消极的学生(如认为自己笨)则会不求上进 ,学业不良。自我意象是人格成长的遥控器 ,你把自己看成哪种类型的人 ,就会不自觉地按照哪种人的“样式”去行事。一个学生如果总把自己看成“低能儿”、“失败者”、“不是学习的材料” ,那在行动…  相似文献   

4.
《考试》2008,(8)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通过了解、理解、体验和思考,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并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造就教师自身的赏识心态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赏识教育"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地位,激励、唤醒、鼓舞  相似文献   

5.
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赏,无疑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奋力前行。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分对象、时间、场合滥施表扬,"表扬"无"度",则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一、赏识教育要施之有度众所周知,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应掌握的重要教育思想,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差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才  相似文献   

6.
谈到赏识教育,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赏识你的孩子》一书的作者周弘。周弘不幸生了一个聋哑女儿,但他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教育和生命之间不可分割的真谛。他认为应该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的不懈追求。因此,周弘通过赏识教育,把女儿从一名哑女培养成"神童",并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成为中国第一位聋哑大学生。周弘说,家长们应该都是赏识教育的专家。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如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似乎已成共识。于是,激励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呼声越来越高,社会舆论也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罚性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教育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错误或不良倾向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只好能不看的不看,能不说的不说,能不管的不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下去"谈罚色变"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品德培养和教育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倡导赏识教育,提倡激励性评价。因为一个恰当的激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教学效果。然而,有部分教师曲解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本意,无视具体情况,使鼓励学生成了习惯性行为,于是,课堂上常常掌声一片。这种过度的评价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过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过度评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样的鼓励与赏识,已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价值和意义,长此以往,还可能带给学生更多的"迷失",会造成他们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不足,盲目乐观。而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的提  相似文献   

9.
邵山  朱元祥 《教育》2014,(8):52-53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的"自我意象",越来越受到相关业界的关注。"自我意象"概念尤受教育人青睐,它也确实帮助教育人解决了许多教育过程中的不少困惑。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是综合幼年经历、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与自己对环境的比较而不自觉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一、善于赏识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教育应该是成功教育的法宝之一。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告诚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一至理名言揭示了赏识教育对于成就学生个体的重要作用。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秀的地方,他们不是缺少优点,而是我们缺少对其优秀特质的发掘和培养。作为班主任,就是要及时地、深入地发现学生行为人格中最优秀的潜质,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对自我能力的积极认知,进而使之确立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一旦找到他的最佳点,就会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被教育的群体当中,有一部分被我们称为"差生"的学生。我们曾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回答"假如你是'差生',你将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只有不到5%的同学表示要积极"脱贫",更多的则是自责、自卑、  相似文献   

12.
<正>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真心赏识学生,就如一剂良药激励学生,赏识是人不断奋进的动力,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树立自信心。赏识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关心、尊重下受到的教育。赏识教育,能让学生快乐地走向成功,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开发。赏识教育是教育的主旋律,是教师  相似文献   

13.
张海燕 《成才之路》2012,(22):91-91
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有人狭义地认为,推广素质教育就等于取消了课外作业。的确,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盲目地搞"题海战术",老师成了批改作业的"奴隶",而学生则成了做题的"奴隶",真可谓"两瞽相扶"。很显然,"题海战术"再也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但今天,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作业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都知道,课外作业在教育技能的形成和教育知识的巩固、内化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好学生的作业,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把握好作业的质、量、度,才能告别"题海",真正使作业达到巩固、运用、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之转化为  相似文献   

14.
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赏,无疑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奋力前行.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分对象、时间、场合滥施表扬,"表扬"无"度",则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因生命而生""为生命而成"的活动,生命意识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思想要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有助于学生正确面对和理清"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面对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缪雪 《四川教育》2015,(Z1):82-83
爱听好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当下,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所谓赏识,就是指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相似文献   

17.
杨皎 《文教资料》2005,(20):110-111
一个人做事情如果有了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从小培养自信心,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和将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赏识"教育可以成功地唤起、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教育手段也应灵活多样,在今天追求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同时,教育也离不开"惩罚"。正确的、适当的"惩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亮 《班主任》2006,(7):16-17
现代学校教育强调学生自主意识、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自主意识""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关键字是"自".我仔细研究了"自",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写出来与老师们共享.  相似文献   

20.
“学会发展”是 2 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学会发展”与“学会学习”有很密切的关系 ,“学会学习”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最好的学习模式之一 ,而人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学会学习”。因此 ,学会发展与学会学习是同一的 ,在教学中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要从“学会学习”这一角度来思考。在“学会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发展意识 ,掌握发展方法 ,形成发展能力 ,实现发展自觉。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自我发展 ?我们认为 ,必须要塑造学生高尚的语文人格 ,要形成优化的思维品质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在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