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唐太宗     
有唐一代,自李渊承隋(公元618年)至昭宣帝亡于朱全忠(公元907年),凡二十主,共历二百八十九年。 高祖李渊本出鲜卑拓拔氏,后来宋太宗改称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北)人。当隋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渊以太原留守起兵,入长安称帝。建元武德,在位九年,传帝位于太宗。 太宗,名世民,系高祖第二子,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598年1月28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二十岁任尚书令,被封为秦王。于武德九年(626年)八月继位为太宗,次年改元贞观,他在位二十三年,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病死,享年五十一岁,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西安昭陵。  相似文献   

2.
论柳永词     
一、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柳永是福建崇安五夫里人。祖父柳崇,是五代末年的“处士”。父亲柳宜,本仕于南唐,入宋为沂州费县令,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柳永约生于太宗雍熙四年(九八七),距北宋开国仅二十多年。他的主要活动年代是在真宗、仁宗两朝。《石林燕语》卷六和《能改斋漫录》卷十六,都说柳永登第的时间是在景祐元年(一○三四)。宋翔凤《乐府余论》亦谓柳永“及第时已老”。《福建通志》卷一七五,说柳永登第后“调睦州困练推官。皇祐中(一○四九—一○五四),历任屯田  相似文献   

3.
做过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宰相的吕端,有“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处事原则,很值得称道。当年毛主席曾用“吕端大事不糊涂”之句称赞过叶剑英元帅。吕端的“小事糊涂”,是指他对个人利害得失问题不斤斤计较,能谦恭自处。例如:他几遭贬谪,却从不耿耿于怀,从不汲汲于名利;而当他被提升到宰相高位时,却自请居于名臣寇准之下。处理政务,也谦虚而不独断专行。即使在有人造谣中伤他时,他也从不依仗手中权势打击报复,或给人小鞋穿。他说:“吾直道而行,无所畏惧,风波之言不足虑也。”其实,他的这些“小事”未必真“小”,说其“糊涂”也并非真“糊涂…  相似文献   

4.
整整一千年前即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在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的官舍里,诞生了一位可为万世当政者的楷模和广大人民所景仰的人物,他便是北宋真宗、仁宗两朝名臣范仲淹。庆历六年(1064年),他在参知政事的任上,为岳州的岳阳楼作记时,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对于熔铸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前狠抓廉政建设的过程中,纪念范仲淹,学习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思他的廉政勤政的风范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出淤泥而不染”的成语,出自周惇颐的《爱莲说》.周颐惇,北宋学者,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生于宋天禧(真宗朝)元年(公元1017年),死于宋熙宁(神宗朝)六年(公元1073年).曾知南康军,因为在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建造了一所住屋,拿他营道故居的濂溪作为这所住屋的名字,于是后人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他的学说对于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相似文献   

6.
沈秀英 《陕西教育》2005,(12):38-38
历史教材涉及知识面相当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但教学课时少。因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充分提高课堂利用率。巧妙运用“数字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巧用数字,牢记史实。例一:用数字记史实——“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秦朝历史都在公元前,陈胜、吴广两人领导九百人在大泽乡(三个字)起义当然发生在公元前。这样,就能轻松、牢固地记住了“公元前209年”。例二:两汉的起讫年代,可抓住其中“两”字作文章。两汉,分别在公元前、后两个世纪,先有西汉,后有东汉。西汉在公元前两个世纪(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东汉在公元后两个世纪(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汉之间夹个“王莽新政”(公元8年——公元25年)。  相似文献   

7.
武则天(公元六二四年——七○五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她出生于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的一个商人地主家庭。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太宗死后曾一度在感应寺为尼。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立其为后,从此武则天开始参与了唐朝的政事,直至公元七○五年为止.在她摄政和执政的半个世纪里,实行了一系列有法家思想倾向的政策,有效地巩固了唐太宗贞观时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封号     
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孔子有封号始于汉平帝刘,桁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追越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北周静帝宇文衍恢复孔子的公爵之封,号“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取消封号。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称“宣父”。唐高宗  相似文献   

9.
小孩一生下来,都要种牛痘,这是为了预防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染上此病,轻者变成麻子,重者丧命。预防天花有两种方法:中医的人痘接种法和西医的牛痘接种法。北宋真宗时(约公元1 000年),丞相王旦恐其爱子王素患天花夭亡,心常担忧。当时蜀人向他推举,蜀中峨眉山有“神医”峨眉山人,擅  相似文献   

10.
赵秉文教育思想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秉文(公元1159年——公元1232年),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朝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士大夫的家庭中,“幼颍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进士第。”起初,他曾在邯郸、唐山、南京、安塞等地作地方官,后经人推荐在“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①因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和刑狱征伐二事触犯了朝庭和权贵而被免官。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的时侯,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都证实了赵秉文以前  相似文献   

11.
北宋太宗统治时期,曾经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和雍熙三年(986)两次大规模出兵北征,企图收复燕云,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是太宗及北宋政权的一系列失策造成的.从高梁河之战到雍熙北征失败,是北宋历史上值得注意的一个转折时期.宋代的积贫积弱发轫于高梁河之败,形成于雍熙北征失败后,加剧于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到仁宗时,积贫积弱之势已积重难返了.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梁河之败到雍熙北征之间北宋政治的考察分析,说明北宋的积贫积弱是如何开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一、作者介绍与题解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生于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二年(1009),死于北宋英宗(赵曙)治平三年,经历真宗、仁宗、英宗三世。相传他二十七岁才发愤治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都不中。因而更加攻读,立志著述。宋仁宗嘉裙四年到了京师(开封),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著作二十二篇给皇帝看,于是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土人按“才能”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隋炀帝(杨广)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做分科取士(即是科举制度)。唐代在进士科  相似文献   

14.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府.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调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为监察御史.景祐五年到皇(?)五年(公元1038—1053年),出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和龙图阁大学士等职.在此期间,正是范仲淹提出和推行他的十项改革方案即“庆历新政”的时候,包拯也曾比较集中地提出他的政治主张.皇祐五年到嘉祐二年(公元1053—1057年),包拯又任瀛州(今河北河间县)、扬州、池州(今  相似文献   

15.
大事不糊涂     
古代有副很有名的对子: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对子毛泽东同志也曾经引用过。对子上半句说的是妇孺皆知的诸葛亮,虽然《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已经刻画到了逆天的地步,但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却是以谨慎出名的。那么这个对子下半句说的"吕端"又是谁呢?他是怎么一个"不糊涂"法呢?他究竟是个什么人物,居然可以和诸葛亮并驾齐驱呢?吕端,字易直,是北宋年间的幽州安次(今天廊坊安次区)人。吕端从小刻苦认真,很早就取得功名,踏入了仕途。但此后却一直命交华盖,几十年里都辗转在各地做一些亲民的小官,从河南到河北,从四川到湖北,最高做到知  相似文献   

16.
“澶渊之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北宋王朝与中国境内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于公元一○○四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澶渊之役后订立的条约。过去史学界多认为“澶渊之盟”是北宋汉族统治者真宗对契丹族辽政权的屈辱求和。《民族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金石同志《重评“澶渊之盟”》一文(以下简称金文),则认为“这种观点似乎过于简单,它不符合我国多民族自古以来共同缔造祖国历史的史实”。结论是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一代名相魏徵病故。“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於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听断不惑,从善如流”(《旧唐书·太宗本记》)的李世民“亲临恸哭”(《旧唐书·魏徵传》)。为了表彰魏徵等开国勋臣,不久,太宗诏令图画魏徵等二十四名有功之臣於凌烟  相似文献   

18.
一白鹿洞书院的史实诸问题来信说到白鹿洞书院的史实问题,就我所知,简复如后:(一)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或称白鹿洞书堂)曾三起三落。大约是开宝九年,即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至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江州地方人士于庐山国学的旧址建学馆,聚徒讲学。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开始。所以目前所能看到的白鹿洞书院志书均称:白鹿洞于“宋初是置书院”。太平兴国二年知江州周述将此事奏告朝廷,并请求赐书。太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将国子监印本九经“驿送至洞”。这次兴起至太平兴国五年或七年就衰落了。为什么说五年或七年呢?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讲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洞主明起将南唐庐山国学留下的学田献给当局,自己  相似文献   

19.
查新、旧版《辞源》、《辞海》二书,对“观音”二字的解释基本一致,都是说:佛教菩萨名“观世音”,因为唐代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才略去“世”字,改称为“观音”的。这是一个很使人迷惑的问题。因为唐代确实有避讳的现象,一般是在太宗李世民死后,“民字”须缺末笔,或用“人”代替;“世”字,也要缺笔,用“代”、“蕖、系”等字代替。但是实际上也有不少的部分是不避讳的,依然写作正规的“世”字(不缺笔),这一点在《八琼室金石补正》的唐代部分中,著者陸氏不止一次地加以指出。  相似文献   

20.
《经典释文》为唐·陆德明所撰。陆德明(约公元550—630年),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受学于玄学大师周弘正。仕陈,为始兴国王左常侍。入隋,炀帝擢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秦王征为文学馆学士。太宗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是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他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开始编纂《经典释文》,大约完稿于隋灭陈(公元589年)之前。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中云:“细检此书,所述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