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对赵树理文学现象的阐释,必须联系赵树理与民间文化、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的转型、赵树理与解放区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赵树理解放以后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去分析其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和出现滑坡现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赵树理1950年创作的《登记》为界,深入剖析了其解放以前的创作怎样完成了对民间歌手的自我超越;又以其解放以后的几个重要作品为例,剖析了其在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其创作不但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的水准,反而出现了滑坡和倒退的现象。这不仅是赵树理的悲剧,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  相似文献   

2.
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当代社会出现了崇尚青年的现象.在文学领域,青年创作也渐成中心.从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创作一直是文学的中心话语,而80后现象将此推向了极端.对此,要有科学而实事求是的研究,否则,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来说,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至今,传统诗词创作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文学现象。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创作从复苏到复兴乃至兴旺繁盛,具体表现在作者参与众多,其作品达数十万计。因此,对其进行总体梳理,寻求恰当的研究方法,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引导其健康发展的策略,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创作是其个人经验及社会观察的艺术再现。她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黑人妇女所受到的各种歧视、不幸及她们意识的觉醒、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沃克的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把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现代主义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为黑人妇女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宁夏青年作家群继承了书写生死的文学传统。在其小说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涉及成人死亡。其表现成人死亡的手法是多样的,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宁夏青年作家群在成人死亡书写的背后汹涌着对生存关照的潜流,体现了作家对生命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前期和中期,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他的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为了揭示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矛盾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在分析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矛盾的基础上,论述狄更斯各个创作时期的作品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影响,以及狄更斯作品对雏多利亚时期社会矛盾的综合分析,以期能为这一问题探索出些许有益答案。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史教学中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是由社会心理的特点和文学史的本质决定的.这一方法要求:在讲授文学史流变时,把对文学史的分析和对社会心理演变的分析相结合;讲授某一时期文学现象和特点的时候,把对文学现象的分析与对这一时期社会心理的分析相结合;对作家创作进行分析的时候,把对其作品的分析与对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心理的分析相结合。运用这种方法,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作为一代之文学值得我们去深刻探析,其作品的雅俗共赏性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大亮点。元代文人在雅俗文化交错融合的影响下创作了元杂剧,又因元杂剧中人物形象的雅俗叠加性推动了雅俗文学的进一步融合。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学使得我们从作品和社会文化两方面来看其雅俗复合现象。  相似文献   

9.
悲怨类作品贯穿了曹植创作的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魏晋时代人的觉醒,以悲为美的社会审美风尚,时代动乱与作者的悲剧人生和《诗经》、《楚辞》的文学传统是形成曹植悲怨风格的四大因素。这种悲怨的作品在其表达的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0.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特征入手,剖析张承志前期小说理想主义主题的形成与实质性内涵,以及它在后期创作中的发展与变异。以《北方的河》为代表,张承志的早期创作是时代的产物;《金牧场》作为新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理想主义的本质内涵是浪漫主义的唯美人生论和唯美艺术论;而《心灵史》之后的大量的散文创作实际上已越出了“美文”的疆界,显示了张承志的思想来源之复杂混乱。但它毕竞是独特的,与时代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文学已成为世纪之交重要的文学现象。由于仓促追寻社会生活的主流话语,环境文学在理论命名上仅以简单的题材分类为依据,缺乏缜密的学理演绎和界定,而在创作上虽然洋溢着对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回归自然的向往等精神特性,但多数作品深层的生命意识和自然意识仍然缺乏足够的个性化、审美化体悟。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在繁荣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文化征候。由于网络文学所依附媒介的影响,其意义的密度被极大地稀释,无法对其形成那种用于传统文学的鉴赏式文本细读。由于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工业,在商业利益推动下,网络文学创作中的情节模仿乃至抄袭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运作下,网络文学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消费行为,并且网络文学也失去了对社会的批判功能。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实质上是关于欲望的一种镜像,并且它会使得读者的无意识欲望不断生成和延宕。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 ,对赵树理文学现象的阐释 ,必须联系赵树理与民间文化、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的转型、赵树理与解放区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以及赵树理解放以后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去分析其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和出现滑坡现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赵树理 195 0年创作的《登记》为界 ,深入剖析了其解放以前的创作怎样完成了对民间歌手的自我超越 ;又以其解放以后的几个重要作品为例 ,剖析了其在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 ,其创作不但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的水准 ,反而出现了滑坡和倒退的现象。这不仅是赵树理的悲剧 ,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  相似文献   

15.
莫言个体的艺术活动,对中国当代作家和作品的历史与现状考察,具有真切的借鉴意义。本文就从考察作家创作心理入手,纵览当代作家莫言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境况,解释其文学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根据,把握其文学思想的演进轨迹和创作的艺术态势,力图从一个新的“窗口”探视莫言复杂的精神、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16.
“80后”文学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较新的文学现象,它的命名是因为其创作主体为1980到1989年间出生的“80后”的一代青年.在这个时段出生的青年恰是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之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时虽未有意识地形成某种固定的创作倾向或集结成任何一种团体和流派,却因具备特殊而相近的生活经历、思想资源和情感体验而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社会参与意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是为成长在全新时空状态下“新的一代人”.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学价值观念的流变是在其旧观念的解构和新观念的不断重构中前行的.而对每一阶段性的价值观念的考察都应着重从创作主体的社会定位,作品生成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主体的心理接受等角度入手.在对其价值观念流变观照的同时,着重对其形成内因进行探寻,才能寻求其未来走向的逻辑发展机制,才能有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丁玲和沈从文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悬置已久的一桩疑案。两人都来自山清水秀的湘西,都是受“五四”精神鼓舞而踏上文坛。之后,丁玲日益倾向左翼无产阶级文学,沈从文始终信奉着独立的文学观,各自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丁、沈早期交往密切,在创作上互有影响,写下了许多题材、风格相似的作品,有一些甚至同名。另外,丁、沈的一些作品就与两人的交往直接相关,因此,弄清楚丁玲、沈从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人某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准确把握作品内涵,有助于我们研究两人艺术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探讨同一代青年选择了不同的创作道路的原因。解开丁、沈交往这桩疑案,无论是对丁玲、沈从文的文学生涯和作品的研究,还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作为汉魏六朝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模拟文风有其内在的发展成因和存在价值。拟作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关涉着文学的继承与变迁问题,而傅玄的模拟创作恰好是这一文学现象的一个典型。本文主要从傅玄的拟古作品入手,先剖析具体文本,结合文学接受具体理论,探究傅玄创作实践背后蕴含着的文学理念;并进一步分析傅玄的拟作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以及拟作现象在文学的演变进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后的当代文学,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现代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变化的现代经济生活的必然反映.本文拟就当代小说创作中体式和题材上“走向两端”的特殊现象作一阐述.一、小说体式上的“走向两端”小说创作向极长和极短发展,这是当代文学中最突出的一个现象.中篇创作的繁荣,成为新时期文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评论家认为,这是现代社会大变革中,作家欲尽快表达自己的创作情绪和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而作为载体的短篇小说无法容纳,长篇小说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产生的现象,既满足了作家的创作愿望,又满足了读者现代生活节奏紧张的欣赏要求.新时期以后很多著名的小说家,其成名的作品和引人注目的作品,多为中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