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正确理解和谐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前提《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书面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蕴涵着和睦、融洽、合作、协调等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和谐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协调、协同、适应的关系,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完善性和合乎规律性。如果我们把和谐拆分来看就是“禾与口、言与皆”,其意义就是:“人人都有饭吃,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抓住关键。这个关键是什么?笔者看来,就是让社会成员人人都“心有他人”。  相似文献   

3.
和谐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素有“贵和”思想,崇尚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理念表达了人们对中庸、适度、匀称、对称和协调的期盼。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是系统和要素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最佳途径。和谐哲学认为,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最佳状态就是和谐。文明不是一个无休止的征服过程,而是对和谐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实现过程。可见,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和谐是真善美的至高境界,真善美的本质就是和谐。和谐之真、和谐之善与和谐之美是和谐的三种雏度;求和谐之真、倡和谐之善、达和谐之美则是弘扬和再造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在新世纪奏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和谐,是弘扬和再造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侗乡和谐之宝——侗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拥有多万人口的侗族,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局面。而维系这一扣谐社会的主要规范就是侗款,侗款是侗族人人所遵守的一套特殊的行为规范和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的平台。古人云:合者,和睦也;谐者,协调之意。“和谐”是一种美,“和谐”能产生美。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在和谐语文课堂中,与学生一同寻觅文本事实的“真”,人文情怀的“善”和语言形式的“美”,让学生生命之花异彩纷呈,灿烂夺目。  相似文献   

6.
侍卫松 《考试周刊》2009,(49):157-157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建立师生互动、激发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努力营造一种开放、和谐、宽松的“人人和谐”地理教学氛嗣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为此尝试作一点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说“和谐”     
自从我们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一词几乎随处可见可闻,为其作注者也很多。比如,前一段时间,在一家权威媒体听到某嘉宾解“和谐”曰,“和”,口边有禾,即人人都有吃的,强调的是物质文明;“谐”,从言从皆,义即人人都有话语权,强调的是政治和精神文明(以上为某嘉宾谈话要旨,非原话)。诸如此类解说,乍看似乎甚为达旨,但深究起来,是非常值得商榷的,至少应是较为肤浅和不全面不准确的。那么,“和谐”一词的本义及要旨到底又是什么呢?全面深入理解“和谐”一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所谓“和”(音hé),《…  相似文献   

8.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一直是新昌中学的理想和追求,广大教职工都在思考、摸索,并探索性地推出了一些符合学校实际的举措。一、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所谓教育环境的…  相似文献   

9.
有效营造和谐的学校管理之境,首先需要避免两种错误的认识。一为“有序”就是和谐。以为达到了“有序”便就有了和谐。“有序”虽是和谐的特征之一,但绝  相似文献   

10.
“和谐”即民主、平等,人人有话可说、言无不尽,人人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人人求同存异、和勉共进.在和谐的气氛里,人人如在夏日里饮过甘露醴泉,全身轻松舒畅,神清气爽,在心里上透视:美的感受越深,内心越快乐,越容易接受外来事物.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一切目标皆有可能.教学实践里我感悟到:这的确称得上是精妙之言、智慧之语.宏观宇宙万物、微观生命单位,物物相关相连,相成相生.关系和谐物我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1.
解读生命——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奠定文明社会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解读生命, 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人类幸福的根本。正确解读生命必须闯过“六关”。一是格物致和关;二是实践意识与“纯粹意识”区别关;三是“和而不同”的生命“具体”关;四是真实生命践行关;五是生命代际和谐关; 六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人人知良知行良行的“现实关”。过此六关,才能认同个人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与心和谐的真生命, 及认知、践行和传达真生命的良知良能与和谐话语。正确解读生命的过程是与真实生命“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该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语言,营造和谐的品德课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呢?一、激励的语言使课堂充满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习惯于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课堂中“你真棒”“真了不起”“表扬他”“不错”……不绝于耳。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这种缺乏激励性、  相似文献   

13.
美学家周来祥曾经说:“和谐是一首哲理的诗,和谐是一支欢乐的歌,和谐是一条幸福的路,和谐是一部真善美的交响乐,和谐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初中三年的集体生活就是一部“交响曲”。构建和谐班集体,演奏“班集体和谐交响曲”,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班集体应该包括师生的和谐、生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差异性融合”和“矛盾对立面融合”是古人提出和谐观的依据。“和实生物”的和谐之真,“和而不同”的和谐之善,“和为贵”的和谐之美,构成古人和谐观的价值认知。“依据”和“认知”构成古代和谐观的基本内容。弘扬古代和谐观,有利于当代人们确立“包容”、“统一”、“共赢”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一、“和谐校园”应当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一)“和谐校园”需要物质基础。从说文解字看,“和”是“禾”旁一个“口”字,“禾”即粟,就是黍稷稻等粮食作物的总称,“口”即是人的嘴巴,“和”就是用口吃饭。用“和”的理念指导学校办学,就是要解决好师生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需求问题,诸如办好食堂;改善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待遇;扶助贫困学生和表彰优秀学生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和谐     
《现代语文》2007,(6):75-75
"和"从口禾声,"谐"从言皆声,"和谐"二字,间都喜欢形象地解说为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说话,就是物质保障与精神自由。"和"字同"龢",本指古  相似文献   

17.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时,尊敬的季老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社会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根本”。温总理也十分赞赏这一观点,他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相似文献   

18.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推进教学过程的和谐,深入开展“和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充当和谐教育的使者,为构建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奉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正确解读生命,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人类幸福的根本。正确解读生命必须闯过“六关”。一是格物致和关;二是初中意识与“纯粹意识”区别关;三是“和而不同”的生命“具体”关;四是真实生命践行关;五是生命代际和谐关;六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人人知良知行良行的“现实关”。过此六关,才能认同个人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与心和谐的真生命,及认知,践行和传达真生命的良知良能与和谐话语,正确解读生命的过程是与真实生命“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杨春兰 《文教资料》2010,(30):71-72
生态和谐的语言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练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打造一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因充满人文情怀而生动,因师生对话和探究而精彩,因求“真”求“实”而醇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