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所公认的经典。重视经典教育,对学生加强文化熏陶是当前许多国家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经典教育实施如星星之火之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综观经典教育开展的情况,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经典教育教材的选用、经典教育开展活动的评价制度等等。因此,教育主管者和从事经典教育的教师要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如何发掘传统文化经典的人文价值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文化经典教育面临课程知识复古、教育方法疏离、育人思想保守等现实困境。为应对上述困境,借鉴诠释学立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不仅要"回溯",更要"延展";要采取对话方法;要彰显实践智慧。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渗透可采取以下策略:融入生活以提升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亲和力;澄明德性以增强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凝聚力;体悟与践行以强化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王健 《福建教育》2007,(4):11-11
不少教师总觉得教育经典晦涩难懂,读后一头雾水,如此经历几番后,渐渐对教育经典望而生畏。笔者以为,经典名著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若掌握正确的读书之法,虚心涵泳,定能有所得。  相似文献   

4.
《湖南教育》2006,(7):5-5
开展经典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日前,两岸著名学者在京举行论坛,就经典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推进的策略、措施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价值观念曾屡次遭受批判与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代学校德育的文化断裂与经典缺位现象的产生,即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处于缺位的状态。当前,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集中体现为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和德育理论研究等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排斥,这最终导致了经典阅读和经典教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丧失了立身的基础,从而深陷于断裂与缺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石熠璘 《甘肃教育》2011,(19):36-36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云: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要使教育能够“枝繁叶茂”,必须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深化教育根基,传承优秀传统的载体。“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传承文化经典,不仅意味着汲取圣贤的智慧和丰厚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实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即: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普世伦理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现代观念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文化自觉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传统的现代性转换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现实功用教育的关系.尤其应认识到,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某些伦理价值只是普世伦理的来源之一,而不是全部,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教育来代替普世伦理教育;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当下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在陶育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关系是互补和相通的.当然,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应该服务并服从于培育现代化新人的大目标,应该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大学生经典教育不类于儿童经典教育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再启蒙"的特质。当今时代并非经典离我们远去,而是经典正在以一种全新的生命样式展示和确证自身。大学生经典教育应秉持一种从长计议的情怀,着力处理好教与育、学与考、破与立、显与隐各种关系的微妙平衡。在经典教育实践场域,教育者在教学规律探索中务必升华方法论的因应,强化大学生的切己体验,让经典的"经典性"自然发酵,产生一定的内外效力,进而将经典教育跃升为灵魂解放的高度,在生命自觉和精神养生中推动经典的艺术生命之流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9.
经典文学是能经受住历史和时代考验的作品,具有权威性、思想性和特殊性的时代意义。经典文学能够体现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人们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可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学生学习经典文学,是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将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融合,更好地推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信仰,也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古代经典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可以进一步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化,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孟母堂现象为切入点,探讨了现行教育的缺陷,指出现行教育的主要弊端在于受到功利主义支配,以技术教育为主而偏离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导向。为此,本文强调经典教育是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是以经典教育为核心的教育,通识教育是终身经典教育在大学教育里的一环。通识教育既须着重"崇德返本"的经典,又须着重"穷智见德"的经典。实施通识教育唯一的出路是向下扎根,向上延伸。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诵读教育与国家取士制度之间的联系密切且悠久,从取士视角对我国经典诵读教育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可为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推进与落实提供有益参考。通过回溯《论语》中的孔门教诲,可以发现“成于乐”是孔子对经典诵读教育的初心。其后,伴随着历代取士制度更易,经典诵读教育整体上经历了“多样化”“制度化”和“转衰化”三个历史阶段的流变。立足新时代,总结回顾经典诵读教育的初衷与历程、经验与教训,有助于守正创新,促进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随着国学热和国学教育的发展,经典教育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在各地得到广泛推广。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项惠民强国的教育之路。中华经典教育不仅能开启生命智慧,培养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而且能极大地促进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红色经典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革命先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红色经典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之中,不仅能提高课程的育人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法律意识和科学精神。将红色经典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中,要做到红色经典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唤起教师运用红色经典的热情,深挖红色经典内在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徐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国学经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育灵童经典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特约教育督导。主要从事儿童经典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教育历史与文献学等方面研究。出版学术专著6部,编译著作18部,教材4部,学术论文40余篇。  相似文献   

17.
付涛 《天津教育》2014,(23):60-61
红色经典教育,就是以红色经典作为教育的素材,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红色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革命光荣传统的熏陶,发挥红色经典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青少年缺失了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表现为追星、拜金、追求西化,甚至把革命英雄看作傻瓜,使红色经典教育缺少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缺失了生命力。而学校德育工作形式传统、内容枯燥,也让红色经典教育与时代脱节,缺失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霞 《教育学报》2012,8(1):13-18
面对围绕国学经典教育所产生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应重新确立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从价值功能上看,应科学理性地看待国学经典教育的功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捧或贬损;从资源选择和设计上看,应在保持传统文化根气的同时与现代观念意识进行智慧对接与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泥古、复古、照搬经典;具体到教学方式和作用途径上,则应力求让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唤醒”与“激励”,而不是“灌输”与“规范”.  相似文献   

19.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其蕴含的思想和灵魂渗透到大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更肩负着要爱国学、传承国学的基本理念与精神价值的重要责任。努力学习经典国学,对当下小学生的礼仪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现。尤其在当代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要想让国学经典给我们的生活引入一股清流,就必须将宣扬其基本理念从"娃娃"抓起,因此笔者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分析,探索出对小学生礼仪教育有着深远意义的路径,从而更好地拓展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知识层面,更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加强其礼仪教育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文化经典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重视与加强文化经典教育有利于防止高职教育过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举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对增强文化经典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要真正使文化经典教育进入高职教育课堂,还需要院校管理者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完善其他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