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洋教本指一切外国传入中国的宗教,近代以后专指基督教。1840年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基督教对中国进行侵略,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形成了次数众多、延续时间长、规模庞大的反洋教斗争,即通称的教案。但大多数教案效果并不怎么好,多以道歉、赔款、惩凶结案。教案过后,基督教大多又卷土重来,且势力往往超过先前。但广西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则不同,其规模小,延续的时间也不长,虽也以道歉、赔款、惩凶结案,不过,效果比较好;大凡发生教案的地方,基督教很难再得以恢复和发展,从而有效地打击了基督教势力。基督教在明未清初传入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界在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的研究上,特别是在习俗教案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对学界已取得的成果作一梳理,在肯定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前提下,对教案发生的"文化冲突论"、教民身处两难困境的原因、基督教的本土化以及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的历史脉络等理论问题进行再思考,是推动这一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外来性宗教,基督教一直谋求向世界包括中国进行积极的传播。但它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在相当长时期内曾遭受着中国各阶层势同水火的排拒。近代中国历史上教案频发,民、教冲突是其主要因素,但从细节分析则各有不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天主教传入云南最早地区的昭通,也曾在晚清数十年内发生过三次教案。即以1862年发生的第一次教案来看,虽然事件并不复杂,也未造成人员损伤,但从案发到交涉,再到最后结案耗时绵长;从它的全过程来看,除了具有与当时其他地方教案的一些共性特征之外,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回顾这一教案,有助于补充昭通历史的某些细节。  相似文献   

4.
保安教案是近代甘青藏区发生的一次重要的宗教冲突,这次教案对基督教此后在藏族地区的传播影响巨大。洋教士破坏保安地区的传统风俗而导致的谣言,是教案发生的直接原因;洋人在保安地区买卖羊毛,与保安番民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是经济动因;而清政府在保安地区的权力运作机制是导致教案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保安教案是近代甘青藏区发生的一次重要的宗教冲突,这次教案对基督教此后在藏族地区的传播影响巨大。洋教士破坏保安地区的传统风俗而导致的谣言,是教案发生的直接原因;洋人在保安地区买卖羊毛,与保安番民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是经济动因;而清政府在保安地区的权力运作机制是导致教案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基督教在台湾传播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发展态势作了扼要的论述。其中,荷据时期基督教在台湾的传播是中国基督教史上的第一页,开创了在华办学传教的先河。鸦片战争后英国和加拿大传教士以手术刀开创了基督教在台湾传播的新纪元,是基督教在台湾基本绝迹200年后的复兴。这一时期基督教“三自运动”开始展开,教案时有发生。日据时期,基督教在台传播转入低潮。在以上三个时期,可以发现,传教士传教手段虽时有变化,但均以武力为后质。现实利益是华人入教的基本考虑,反对外来侵略仍是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基督教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却卷入了错综复杂的政教纷争。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基督教、天主教通过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一些传教士的放肆行为及其教义与传统文化相悖,导致中国社会官、绅、民各阶层的反对,造成大量教案的发生。清政府对教案的处理成为中国近代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涉中形成了一套处理教案的方针和政策,深刻体现了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清政府的外交处境。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在中国东北的某些基督教士干尽坏事,引起官绅士民的普遍抗争,从而爆发百余起教案。由于人口、气候、民族、战争诸因素,使东北教案呈现出开始晚、数量少、以民教经济纠纷案和毁堂案为主,以及战争引发教案高潮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他们的涌入受到中国来自各方面势力的抵制,引发了大大小小一千多余起教案。教案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次数之多、参加者之众均引起中外有关研究者注目。对于基督教东来为什么会在近代中国受到强力抵制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案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产物”;另一种认为其是“反侵略爱国主义运动的产物”笔者认为在这两种观点中仅持一种观点是失之偏颇的,并且这两种  相似文献   

10.
"南阳教案"是晚清时期一起历时34年的中外宗教冲突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教案。该案由"还堂案"引发,其间夹杂着教士教产被劫、置产风波等事件,南阳地区的绅、民、官出于自身利益及捍卫儒家道统的原因,对基督教的传入表现出了极大排斥。"南阳教案"过程的持久性与反复性、反教行动的相对平和性以及官、绅、民之间既合作又猜疑的关系,都是其显著特点,对了解晚清教案的多样性、地域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可谓是世纪之交小说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王跃文以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笔触对宦海沉浮、权力争斗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状作了极其深刻的灵魂审视和道德评判,而且从湖湘文化、官场文化、佛教文化等方面对其蕴含的文化意味和存在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深层的发掘与思考,既写出了社会的官场,也写出了文化的官场,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写官场人事、描绘官员日常生活、揭露批判官场不良风气的官场小说大量涌现,这一现象显示出人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改革问题的严肃思考和深切关注。但新时期官场小说在张扬正义和民主、鞭挞官场丑恶的同时,也对男权中心意识表现出或隐或显的迎合倾向。这主要迹见于小说文本中对女性形象"妖魔化"的塑造方面。官场小说中的女性抑或是男性魅力的反衬,抑或是更高权力的象征,抑或是丧失女性特征的"异类",乃至是男性堕落的主因。这种对女性形象的否定性描写,可谓是残留着或抱有男权中心封建观念的曲折写照,理应引起警觉及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政治文化角度论述当代官场小说,探讨政治文化对当代官场小说的影响,对清末官场小说和当代官场小说进行对比,认为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官场小说创作影响较大,许多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传统政治文化的演绎和诠释,然后对当代官场小说从官本位、官员道德自律与民众清官期盼、权术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政治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政治课》是刘醒龙在原有作品基础上进行拓展的成果,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官场圆型人物,以讽喻笔法深刻展现了当代官场的政治病态,作品用理想来烛照社会现实的坚守姿态,构成对当代传统官场叙事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官场小说”的热潮。从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考察,“官场小说”可以说是百年文学中官场叙事传统在新的时代境遇中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权力异化而导致的官场腐败与自由宽松的话语氛围为它的兴盛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另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官场小说”是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对自身角色的确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批判与建构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6.
《拾级而上》是一部有特色的官场小说,围绕柳浩然的官场经历展示了当下官场现实的很多方面,塑造了一群知识型官员的群像,对为官之道和做人之本作了正而书写,表现出以儒家文化律吏治国的思想倾向,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7.
赃罪是一种古老的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宋代为惩治官吏赃罪,改善吏治实行"重禄法",意图通过提高官吏的俸禄而避免腐败现象的出现。"重禄法"的实施,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了官吏赃罪,提高了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宋初以来官吏贪财受赇的不良风气,但仅靠重禄是无法消除这种社会现象的。  相似文献   

18.
与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张平的《抉择》等主流色彩浓厚的反腐小说不同,新时期描写官场的小说多转向新写实,这类小说更注重描写原生态的官场。作家用可堪玩味的态度把“场中人”的无奈一一呈现。小说从对官场的关注上升到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关注,深刻揭示了在金钱、权力等欲望中生存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信仰危机。其中,作家们对古典精神沦落的叹惋,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关注,对人性的探索构成了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9.
晚清谴责小说在发挥文学的批判功能时,采取了不同于精英立场的世俗化叙事.其叙事空间主要集中于家庭,从普通家庭生活情境中透视官场;批判的价值标准归结为生活中的人格品行,从最基本的做人层面剖析官员的人性心理;批判叙事效果追求趣味性,显示一种"笑"的艺术精神,表达出普通民众俯视官场丑恶而获得的心理愉悦感和批判主体情感宣泄后的理性缺失.  相似文献   

20.
《醒世姻缘传》虽以描写两世姻缘为主,但却在"士风"与"官风"的描写上倾注了大量笔墨。这在以往的通俗小说创作中是不多见的。两世姻缘对"官场"的描写,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揭示官场升迁的规则,以及自上而下的官场贪酷;后者重在批评"纳监入官"的社会弊端,以及官场秩序的混乱和官场成员的腐朽无能。官场描写提升了《醒世姻缘传》的思想认识价值,并给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