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振民 《兰台世界》2006,(10):64-65
为了调查当年日本抓捕、奴役东北劳工“勤劳奉仕”的史实,笔者来到辽北某县史志办。史志办李主任为我们讲述了他父亲的一段传奇经历:1945年春,当时只有16岁的爸爸就被日本鬼子抓去当劳工。与爸爸一同被抓的劳工共47个人。这47名劳工先被鬼子:上了闷罐车,闷罐车开了大半天才停下。然后,鬼子又把劳工们的眼睛蒙住:上一辆大卡车。经过一阵剧烈颠簸后,劳工们到了他们干活的地方:一个大山沟子里。我爸他们这些劳工所经历的生死劫就发生在这。这个山沟里有个新挖好的大山洞。劳工们干的活是给鬼子往大山洞里面藏炮弹。每天,鬼子把装满炮弹的大卡车…  相似文献   

2.
通过媒体融合加强对台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志刚 《军事记者》2014,(12):30-31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不断发挥及时、全面和海量报道的传播优势,在海峡两岸各项重大活动报道中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作为传统媒体的对台广播,在新媒体时代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应与时俱进,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借助岛内新媒体资源、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岛内舆论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3.
河南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系列片《起诉在东京》获得了1996年度中国电视奖一等奖,评委认为该片具有纪录片应有的艺术魅力,是一部长中国人民志气的力作。一些观众来信称此片是一部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宣言书,是严正的历史教科书。 《起诉在东京》反映的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中国劳工被日军强行押到日本北部秋田县花冈,为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做苦工,中国劳工不堪忍受非人折磨,奋起反抗,后被残酷镇压,130多人惨遭杀害,这就是著名的“花冈暴动”。半个世纪后,一些幸存的中国劳工到日本,要求鹿岛公司认罪、赔偿并为死难者建造纪念馆,但日方置若罔闻,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鹿岛公司提起诉讼,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受理了这一诉讼案。河南电视台抓住这一重大主题,派三位记者专程赴日,对这次审判实地采访。他们排除了异地采访的重重困难,走访了当年劳工暴动、突围、遇难旧地,既为当年劳工  相似文献   

4.
这段历史是从1849年开始的。那年春天,一些高鼻阔目的洋人带着他们的中国走狗来到了广东、福建的城市和乡村,用种种诱人的条件招募劳工去秘鲁干活。为了表示真诚,他们还带来了契约要劳工们签字画押。一些中国人在国内实在过不下去了,便在契约上糊里糊涂地按上了手印。当然,还有许多中国人信奉“父母在,不远游”的祖训,宁可饿死也不愿应募。对于这样的人,他们就采取了绑架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史静 《大观周刊》2011,(21):69-70
菲律宾现已成为全球对外移民最多的国家之一。菲律宾的海外劳工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它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菲律宾移民产生与发展原因方面入手,认为菲律宾的海外劳工移民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我们应该学习菲律宾政府在海外劳工移民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并总结其中的失败教训,趋利避害,实现我国海外劳工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老三届     
"老三届"一词,流行于上世纪70年代,是指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他们出生于1947——1952年前后,与共和国同龄。老三届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他们接受的是文革前的"十七年教育",经历了"文革",当"过红卫兵";参加过"上山下,  相似文献   

7.
正在为中国工人群体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时代人物而振奋与窃喜,却不料武汉黄陂的“黑砖窑”事件如一盆污水迎面泼来。这一起严重侵犯劳工权益与人权的事件与2008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一样,考验着法律的权威,也考验着人们的良知与心理承受底线。两起“黑砖窑”事件虽是劳工遭遇的极端个案,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劳工的境遇与法律在保护劳工合法权益时的尴尬和软弱。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深圳"小小草"工友家园这一劳工NGO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他们在遭遇逼迁过程中的新媒体实践过程和结果,总结微博在事件中的作用和赋权的效果。研究发现,微博起到了直播事态发展、与传统媒体互动、利用"话题"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和社会动员等作用,同时在个体、人际和社会参与三个层面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赋权。文末还讨论了微博在劳工NGO  相似文献   

9.
“嫁衣”的分量孔章圣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其职业道德的崇高或卑劣,却直接关系到"嫁衣"的质量,甚至左右"他人"的前程与生命。"嫁衣"的原材料--作者的创作,是他们的心血、有的甚至是一生心血的结晶,成衣当然隐匿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嫁衣"的"工...  相似文献   

10.
犬籍管理走向电子化台湾岛内自1996年开始实施“动物保护法”。为配合这一地方法规出台,当局有关部门相应建立了犬籍管理制度,并由“农委会”和“工研院”电子所联合开发了犬籍晶片注记管理系统,预计6月份完成。届时,可使每一条大都有了“身份证”。由于岛内本没...  相似文献   

11.
于诙谐中见深刻黄晓钟这是一篇风格独特的现场纪实性新闻特写。它记录了一群文化记者的一次茶话会,客观、朴实地再现了"老记"们带调侃的争论情景,透视出了他们从自身的职业经历中、从与"明星"们交往的尴尬矛盾的关系中产生的迷惑、感受与思索,以及对自己乃至自身职...  相似文献   

12.
谢彧 《中国广播》2007,(5):49-51
中央台对台广播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台湾听众的认同,成为他们了解祖国大陆各方面信息的重要广播媒介。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广播争取听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台湾岛内有一百多家的广播电台抢夺着有限的广播听众市场。面对岛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央台对台广播要在岛内占有更多更广的听众群,关键就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电子图书 前途无量孙文德第45届法兰克福书展上,有一个4000平方米的展馆,里面没有一张纸,有的只是磁盘、光盘和电脑。因为图书已经电子化了。在"法兰克福正迈向电子时代"的口号下,有14个国家的170家出版商在这里展出了他们的电子图书新产品。电子技术的...  相似文献   

14.
日军侵略中国期间,曾动用百万劳工在中苏中蒙边境修筑十四座军事要塞,位于牡丹江市的东宁要塞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参加军事要塞施工的劳工,有的是被骗招、摊派的中国民众,有的是日军在作战中的俘虏和抓捕的抗日军民。日本关东军给他们冠以“特种工人”或“特殊工人”的头衔,实际是强掳的民众及战俘作为劳工在日本的军事工程中进行强制劳动,他们不仅饱受虐待和奴役,而且在秘密工程结束时。都被秘密处死。  相似文献   

15.
什么什么上瑶台──与万燕同志说话录袁庆丰巴西《标题》周刊报道,有一只快艇经常出没在公海上,专事撞沉捕鲸船只,"不惜一切手段拯救世界",快艇上的船员自称"绿色海盗"......万:现在人们普通认为93年是散文随笔(小品)"热"而"俏"的一年,重版和出版...  相似文献   

16.
张显 《大观周刊》2013,(8):26-27
《美国在心中》是著名菲律宾裔美国作家卡洛斯·布洛桑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主人公阿洛斯成长空间的频繁转换、固定成长领路人的缺失以及主人公的顿悟与困惑反复交织这三个方面.来揭示阿洛斯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境及其对出路探索的艰辛历程。作为一名漂泊在美国的菲裔流动劳工.阿洛斯的成长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以其为代表的菲裔劳工群体在美国的悲惨境遇。  相似文献   

17.
曹洵  张瑶 《新闻知识》2023,(7):25-35+94
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各自利益围绕风险进行的争论行为,影响了公众的风险诉求偏向,对风险受害者的利益保护产生长远效应。本研究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探究“996”舆情事件中相关风险主体的多元互动机制如何作用于风险的社会放大,并关注劳工为规避风险所做的努力。研究发现,身心健康受损、失业、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公构成了“996”风险的主要内涵。基于企业的资本增值逻辑与劳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企业合理化加班与劳工和普通网民对“996”风险的揭露与解蔽,构成了“996”风险放大的基础互动机制,持续博弈并逐渐放大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传播中介平台凭借技术优势纠偏模糊信息,造成了舆论的激化及公众风险感知的进一步放大;而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劳工与公众间的调停者,其主导的劳资矛盾调解机制使得“996”风险的社会放大呈现动态波动的态势,并引发了污名化等次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像“百佳”那样工作吴冷西评选"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件盛事。我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颁奖会,为的是庆贺这一盛事,表彰获得首届"百佳"称号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员,传播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健康成长。在这里,我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9.
港台掠影     
港台掠影台湾传媒转载北京市档案馆开放三十五万卷历史档案的报道在新华社报道北京市将在四月底对外开放三十五万卷历史档案之后,引起岛内传媒关注,岛内两大民营报纸《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立即予以详细转载。有岛内朋友认为,这的确值得注意,它不仅在学术、文史、档...  相似文献   

20.
吴霞 《新闻爱好者》2010,(9):168-169
历史上,庐山一直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对象,但写"山"实是写他们自己的"意"。古时柴桑的文人没有因这籍贯的缘故让他们的书写与众人区别。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九江文人的庐山书写与众不同。影视展览,字里行间的历史追问,从山到老房子,从房子到人,从上层贵族到民间百姓,他们的书写让庐山的美越来越有内涵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