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告别乡村而进城打工,农民工题材成为当代作家关注的主题。范小青有着自己独特的关注视角,以温情化的叙事来塑造农民工形象,对于农民工形象的书写异于其他作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陈蔚 《语文知识》2011,(4):23-25
农民工是近年来底层写作中重点塑造的对象,虽然他们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他们很难融入城市,被迫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一方面,他们对城市生活有着向往;另一方面,他们漂泊在精神的孤岛上。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农民工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旦失去生命,世界也就失去了光彩。”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生命意识沦丧或扭曲的现象——这类现象不仅存在于成人世界,在中学生中也有发生,残害他人生命有之,轻掷个体生命、为一点小事寻死觅活有之——语课本中揖录的一篇篇有关生命意识的课,它体现了大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很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史怀泽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把传统的伦理范围扩展到一切有生命的物质,认为一切有生命物质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动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是同等重要的.西顿、罗伯茨与莫厄特是加拿大动物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他们的动物故事作品中,充满了史怀泽的生命伦理学思想,分析这些动物作品中蕴涵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哲学将使我们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加珍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生命的阳光,这个思想在我写于21世纪初年的散文《书是生命的阳光》中即已表述过。在我的记忆中,“真正热爱读书是插队农村后。16岁的我真正用心灵去寻找书的世界了。”“书成了我贫乏的知青生活中的唯一的亮色,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何方,更没有想到有一天我能够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文学教师,我只是想,即使一辈子务农。也要为自己寻觅一块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命意识的投射,蕴涵着创作主体丰富的生命体验。文学教育也应该是植根于生命“沃土”的生命教育。然而,传统的文学教育大多以知识传授和名理分析为主,在强调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属性,遮蔽了文学的生命活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念和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文学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7.
《文学教育(上)》2014,(7):158-158
作家阎连科日前在已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失明症漫记》及姊妹篇《复明症漫记》中文版首发式上说:“这本书给中国文学带来另外一种思考,你忽然觉得再也没有一本书对民主、对自由、对政治如此地直接介入。中国作家往往会逃避政治、权力、民主与自由等字眼。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当代文坛,可谓流派繁多、思潮迭起,生命本体文学作为一种思潮也呈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它以“生命意识的自觉”为起点,历经“生命本体的透视”、“生命精神的呼唤”、“生命原欲的展示”,发展到了“生命欲望的狂欢”。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这一思潮的得失,可为当代文坛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与生活、形象和情感的关系中,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由生活产生文学,使生活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的关键性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此,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情感性是文学最本质的属性.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课教学中,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无法突破粗浅的认识。文学作品的意义有表层和深层之分,分析文学作品,应通过作品的叙述,透过政治、道德层面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把握,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这样才能为审美人生教育确立方向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何涛 《现代语文》2007,(8):105-106
生命教育是从生理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整体人生塑造的教育,是立足于发展中的人,培养健全的人、完整的人的教育。文学作品蕴涵了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信息,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文学生命教育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实现的。通过文本解读,丰富和改造读者头脑中的生命图式,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文学欣赏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乐清市虹桥镇-中龙山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以“发现文学人才,提高文学素养.活跃校园文化”为宗旨,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曾连续两次获得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社团称号。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文化总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文化在文学中的地位始终未得到重视,甚至将二者看成互不相关之物,以至于限制了文学作品的深入发展与繁荣,也影响了文化的继承与改造。直到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寻根”文学的出现,文化才逐渐成为众多作家和批评家追求的目标,文化在文学中的地位才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那年我16岁.正值花季,仿佛一朵含羞的紫蔷薇,与你偶然相遇在灿烂的夏日。初绽的花朵为你芬芳,只是欲语还休。  相似文献   

16.
《圣经》开篇就预设了一条寻求生命之路,伊甸园的生命观预示着生命树与智慧树的分离,因着"偷吃禁果"造成了"生命"永久的缺失。本文从希伯来圣经的律法传统和先知-预言传统简述了其对生命追寻的历程,论述了智慧文学对伊甸园生命观的反思。在《箴言》中,伊甸园故事生命与智慧的断裂得到了弥补,智慧能够使人获得生命,但在《约伯记》中,约伯以个人的特殊经历质疑了早期智慧文学的智慧与生命的整合,《传道书》颠覆了早期智慧文学的基本原则,回归到伊甸园故事中,主张智慧树与生命树的分离,人无法通过智慧获取生命。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后,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了中国的文学界,形成了具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新思潮。受这种思潮影响的文学作品主张消解理想、躲避崇高,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原生态。后现代主义加速了文学商品化的行程,也给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晓明(北京大学教授):南帆兄要我先发言,那我尊敬不如从命,我就献丑,抛砖引玉。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文学问题,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情,我喜欢作家和批评家坐在一起的这种方式和气氛。我在来温州的飞机上和陈众议兄聊天,他谈到一个现象.他说西方现代以来的文学艺术活动,可以看到文学艺术家、批评家经常自发在一起行动,这些活动是非官方的、非机构性质的,  相似文献   

19.
所有人类意识活动所能涉及到的领域均存在着生命符号。文学这种生命符号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区别于除文学艺术以外的其它生命符号的寓言性特征。这个寓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揭示生命符号意蕴的多义性,热衷生命活动的过程性和文学艺术接受的同时性等方面。另外,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特征是文学的语言文字媒体的非原生态特征和包含要素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文学能够是最大限度地最直接地揭示人类生命符号的全部意蕴,文学比其它艺术具有更鲜明的寓言性特征,是极其鲜明的人类生命的寓言符号。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中国北欧纪游文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北欧地区的特殊性使新世纪北欧题材纪游文学呈现出对生命体验的独特感悟。在文化相遇中,他们总结出酷爱旅行的北欧人体验到的生命在于探索的奥义,生命在于陪伴的真义,生命在于学习的真谛。北欧题材纪游文学更体现出对生命与死亡、高福利社会与个性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生命问题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